云南科技小院 让农民看到农业是一件有希望的事
时间:2023-05-25 00:53:5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不在校园里上课,整天就泡在田里。”“种的水稻像韭菜,割了长,长了割,种一年能管好几年!”2019年,“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来到云南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成为了村子里一位“居民”。这位“居民”的种种“怪事”,引起了村民们极大的兴趣。

  “不是不上课,是把课堂搬到村里、田里。”科技小院创办者、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解释说:“我们种的水稻是多年生稻,是团队多年攻关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颠覆了传统水稻‘种一次割一茬’的种收方式,一次栽种多次收获。”

  种了一辈子的地,曼拉村村民岩坎叫才知道有一种水稻能“栽一次割几年”。刚开始,岩坎叫对这种“怪事”,看着有意思,但还没想着自己种几亩。科技小院师生多次“串门”后,他才将信将疑地种了100亩多年生稻“云大26”。

  “本地米1斤5块钱,‘云大26’1斤能多卖1块钱”。种过一次多年生稻后,岩坎叫就成为了多年生稻的“铁粉”,“‘云大26’软糯,很香,好多游客都成了回头客,我准备在合作社推广。”

  “如何让多年生稻更快推广,给更多农户带来更大的实惠?”多年生稻在曼拉村推广开了后,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李凌宏心里盘算着怎么进一步扩大成果。他带领团队奔走了云南省12个州市76个县市区,进行了180余次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以“多年生稻——中国粮食安全‘新防线’”项目摘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如今,李凌宏继续扎在科技小院,攻读博士学位。

  “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是云南大学牵头成立科技小院的成果之一。今年,已经是科技小院走过的第15个年头。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持续加入,科技小院已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它不仅是一个院子,也是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服务和农业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组织模式,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小院”发展成什么样,“科技小院”如何支撑乡村振兴?同在云南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的白族村落里,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科技小院,目标是协同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用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小院通过‘多学科交叉、多院校联合、多主体融合’,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大学等,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助推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说。

  古生村科技小院从诞生起,就肩负着创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任。小院里汇聚了全国20多家单位,常年驻扎着20多位高校教师、100多名研究生,通过开展“洱海科技大会战”,探索农业绿色高值生产模式,破解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原以为城里的老师学生们只是下乡体验一下‘沾沾水’就走了,没想到连轴转干到现在。他们来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着科技小院忙碌的师生,古生村村民杨春旺感慨地说。

  科技小院研究不同污染风险区域的分类标准、不同作物的氮磷施用限量标准,研发养分智慧管控系统,普通农户在手机上输入姓名和要种植什么作物,就能定位区域、进行精准的定量配肥。“将来我们走了,技术也能留下,让每一个农户都能受用。”金可默说。

  为了保护洱海,当地实施了退鱼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屋还湿地工作。一些村民不种地了,经济收入不稳定,得给他们找点新赚钱路子。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联合企业,给村民们开讲电商课,发掘打造乡村网红,手把手教村民们做直播、做剪辑,还组成一支“古girl组合”,排音乐剧、拍微电影,搞文创工作室设计制作古生村文创产品,个个都成了一身才艺的“多面手”。

  2022年,科技小院在洱海取得水稻增产30%、氮磷排放降低40%以上的成绩,蚕豆、草莓、土豆、油菜也都实现了绿色高值种植。科技小院的师生和乡亲们打成一片,都成了家人。

  “希望能激励更多新农人加入科技助农的队伍中,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让他们看到农业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农业做好!”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们信心满满。

  (本刊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