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先行先试,近年来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0万人次,并且跳出培训抓培训,站在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推进工作,形成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成为全国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发展方向。今年3月,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调研组前往浙江的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之一——杭州市余杭区,通过观摩农民培训班现场、参观农民田间学校、与产业发展带头人面对面交流、与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座谈,系统了解浙江省特别是余杭区农民教育培训和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亮点纷呈
项目管理有抓手。由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中心(省农广校)承担全省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实施和指导服务工作。余杭区还成立了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农业农村局牵头,财政、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门参与。各级建立农民培训绩效评价制度,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余杭区还将农民培训列入年终镇街综合考核内容。
经费使用有办法。在部级农民培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基础上,浙江省按约1:1配套农民培训专项经费。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关于加强农民培训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各类培训的遴选范围、补助标准和组织实施方式;明确了农民培训补助资金使用范围,避免资金简单用于吃住行;还明确了无技术职称人员获评市级、省级及以上乡土人才(含新农匠、技术能手等)分别参照副高级、正高级技术职称发放讲课费,激励更多优秀农民加入师资队伍。
技能培训有品牌。浙江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综合评定25个培训促富品牌。如衢州农播培训年带动销售额超过20亿元;丽水农三师培训带动百亿香菇等产业发展;余杭区围绕径山茶产业,培训茶农6000余人次,产值9亿元,本次调研的余杭区径山村深入挖掘禅茶文化,加强制茶师、茶艺师、评茶员等人员培训,一些优秀的返乡创业青年逐步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带头人,实现径山村茶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互促发展。
实习实训有依托。余杭区经自主申报和专家组筛选,全区优选各产业较具影响力的15家基地列入田间学校。余杭区每年对田间学校进行考核验收,全年完成培训200人次、48课时以上的,区财政奖励1~3万元。本次调研的径山书院,自2019年以来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作用,先后组织相关农创培训近500场,辐射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引育农创客4万余人,获评为首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
培育成果有展示。浙江举办首届“绿领新导师”名师名课大赛,全省80名选手参加集训和比赛,选拔出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举办全省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共设动物疫病防治等8个比赛项目,14人获“浙江省技术能手”,23人获“浙江金蓝领”,66人获“浙江省农业技术能手”。组织开展首届“新农匠”遴选活动,分级分类评定“新农匠”3257人,其中省级“新农匠”300人。杭州市农广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育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勇于实践
加强系统谋划。在2022年全省乡村人才工作会议上,浙江省率先提出实施“绿领计划”,聚焦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培育“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新农师、新头雁”等“五新”人才,预期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绿领”总量达到250万人以上,带动培养全省乡村人才队伍达到1000万人以上。目前相关落实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可以预见,“绿领计划”将为全国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人才培育“浙江方案”。
拓展培育空间。浙江持续开展省级在职研修生培养,依托浙江农艺师学院和浙江茶业学院,面向省级示范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两区”基地负责人、农创客等带头人,开展学制2年的培养。目前累计培养五届888名,有近30位学员新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和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学员公开发表论文410余篇,申请专利660余项,申请科技项目130余项。余杭区创新开展“师傅带徒”项目,设置个性化带徒方案,开展为期1年的培育徒弟过程,按1~5万元标准对师傅进行奖补。
鼓励探索创新。浙江指导各市县创新机制和政策,或纳入人才目录,或给予资金奖励,或给予生活待遇,或给予创业就业服务,加强乡村人才支持力度。如丽水市开展“绿谷精英”培育,湖州市推进农业领军人才“南太湖特支计划”,台州市开展“台农学”数字化改革,衢州市打造四省边界“共富学院”,平湖市成立长三角“蚂蚁学院”。各地通过建立“农民培训+创业就业+成长成才”通道,提升农民获得感、社会认同感。
搭建交流平台。浙江召开2022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大会,持续探索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典型经验,会上九省市优秀农创客代表以“云上+线下”的方式携手成立“九省(市)农创客发展联盟”。在2023年1月省农博会举办期间,还举行了农创客培育政策发布暨创业合伙人招募活动,多地发布了农创客培育政策,在素质提升、帮促机制、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出台政策“大礼包”。
几点启示
要有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乡村人才振兴的责任落实主体在地方,省级部门要按照中央顶层设计,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意见、规划、方案等,统一目标思路,统筹负责本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结合实际制定省域乡村人才振兴规划方案,用好用足国家相关政策并创设地方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和培育体系。市县乡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开展人才需求摸底调查、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优化组合、人才成长环境改善、人才培育工程实施、人才培养机构(基地)遴选使用、人才发展状况跟踪监测等工作。
要有人才支持政策体系。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依靠“引进人才”和“乡村人才本土化”双轮驱动。可探索形成完整配套的引人、留人、培养人、激励人的人才政策体系。引人方面,既要引进高层次人才,也要放宽基层农业农村系统招录学历门槛,还可以吸引更多退休人才到乡村兼职或创业;留人方面,要注重提高基层待遇,引导编制、职称向基层倾斜,将农业政策与受益者能力素质相挂钩;培养人方面,要坚持急需紧缺带头人和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激励人方面,着重在激励政策和表彰奖励上下功夫。
要有人才培育项目抓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不仅要有实的政策体系,还要有硬的项目抓手,组织实施全面、协调、立体的培育工程项目是最有效、最快解决人才短缺和结构不优等问题的途径。可探索设立国家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工程,内设若干行动计划,全面覆盖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中明确的三类人才十支队伍,助力解决乡村人才短缺、培养结构失衡、培养条件薄弱等问题。
要有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为乡村人才打造孵化、学习、展示、服务、交流五大平台,提供全面完善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在乡村干事创业、施展才华。孵化平台可依托现有的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等;学习平台可优选建设一批示范培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展示平台可用好现有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农民技能大赛,以及各类展示活动;服务平台可依托科技小院、院士工作站、人才培训基地等资源,帮助科技人才、专家更好服务乡村基层;交流平台可结合需求举办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论坛。
要有人才基础支撑保障。要做好乡村人才振兴的体系建设、教育、基础服务、跟踪发展等工作,强化乡村人才振兴基础支撑。围绕产业链打造教育链,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职业院校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优势,让乡村振兴各类人才能够学、愿意学、持续学。强化农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对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大财政投入,有效发挥出人才培养的后发优势。加强跟踪乡村人才发展状况,建立统一的乡村人才统计制度,全国面上设立一批乡村人才固定观察点,定期开展统计分析,追踪人才发展情况。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