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非都如烟
时间:2023-06-27 00:54:1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刘宗林 字号:【

  “叮铃铃……”

  清脆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打破了书房的宁静,我将目光从书页移向手机屏幕,是一串陌生的号码,心里猜想又是那避不开、躲不及的房产推销或揽储放贷的电话,便毫不犹豫地按下了拒绝接听的红键。

  “叮铃铃,叮铃铃……”同样号码的铃声再次响起,声音仿佛比上次底气更足、更加倔犟,那架势大有不接不罢休的执着。

  “喂,请问您是那位?有什么事?”我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烦。

  “刘书记,给你拜个早年!”对方一字一顿,语速迟缓,声调低沉。

  我曾在家乡的市、县、乡三级任过书记或副书记,但告别“刘书记”这个称呼近二十年了,现在仍叫我“书记”的,不是同僚就是故旧。

  “给您拜年!请问您是?”趁着对方上下两句话停顿的空隙,我迫不及待地发问。

  “我是钦劳模,钦万友,问了好多人才问到你的电话,你身体好吗?”

  啊!钦劳模,钦万友!记忆的闸门瞬即开启,眼前立马浮现出一个久违的形象,模糊的轮廓渐渐变得清晰。

  记忆的纤索将时光回拽四十年。

  那年的秋雨特别缠绵,淅淅沥沥连着下了近一个月,连绵起伏的群山被秋雨淋得透湿,往年几近干涸的小溪变得少有的丰盈。上山的路弯弯曲曲,原本踏实的路面在秋雨的浸泡下变得松松软软,踏上去就是一个个深深的鞋印。

  我和地委办公室的几位同行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在湖南省黔阳县(现改名洪江市)岩龙乡的山路上,去实地调研那里的山地流转、规模开发。

  还在山凹里,就听到高音喇叭震得山响,高亢的歌声,令人精神抖擞、激情奔放;带着浓重乡音的加油鼓劲号子,声声入耳,如战鼓催征。攀至山巅,四周山色一览无余,但见周边高低不等的十几座山头,山顶上都架着高音喇叭,山腰间竖着大幅红底白字横幅,横幅上“誓将荒山变金山”“苦等不如苦干”“人穷志不短”等铿锵有力的文字直抵兴奋中枢。漫山都是挥刀舞镐的人群,有的砍杂,有的开梯,有的挖穴,一个个灰头土脸,汗流如注,你追我赶,不甘示弱,开山种果的场面令人热血沸腾。他们的身后,是一层层成型的梯土,新翻的泥土溢出扑鼻的馨香。

  在最高那座山的山坳间用作山地开发前线指挥部的小木房里,我们见到了这场战天斗地的总指挥——钦万友。

  钦万友当时四十出头,体型相貌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脸庞黝黑,皮肤粗糙,特别是额头上深深的沟沟壑壑十分抢眼,一双胶靴几乎套到了膝盖,外套上到处是汗渍和泥斑,或许是长期超负荷劳作带来的疲惫,举手投足缺少山里汉子应有的阳刚。但仔细端详,两道浓眉里却隐藏着不屈和执着,大而有神的双眸更是透出难得的坚韧与自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得益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世代背脊贴着肚皮的农民不再为“吃饱饭”发愁,但他们骨髓里的奢望远不止“吃饱饭”,还有“富起来”的强烈冲动。

  然而,出路在哪?众皆茫然。

  向来“不安分”的钦万友心在躁动,脑在思索。他常常站在木楼前的晒谷坪上,望着房前屋后的绵绵群山发呆。嫣然,“靠山吃山”“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的古训蹦入脑海,屋前村后那些荒坡荒地不就是出路吗!他为自己的脑洞洞开而顿足捶胸、欣喜不已。

  祖祖辈辈困于山、穷在山。他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要在山上找出路,向荒坡要富裕。

  性格猴急的钦万友立即行动,承包了分散在左邻右居的几十亩荒山,一家老少齐上阵,披星戴月,挖山不止,一个秋冬就将几十亩荒山开成了橘园。第三年,一棵棵葱茏的橘树上挂满了沉甸甸、黄灿灿的果实,看到沉睡上百年的毛草坡长出了白花花的“银子”,钦万友走路都在暗自发笑,笑声比柑橘还甜。

  尝到甜头的钦万友“贪心”不足,他要甩开膀子铆足劲大干一场。七八年时间,承包荒山种果面积像滚雪球一样,从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到近万亩,种植区域跨村、跨乡、跨县,开了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先河,也突破了雇工人数限制的法律禁区,成为怀化乃至全省最大的“地主”和“柑橘大王”。

  付出终有回报。大面积承包荒山种果,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各级的充分肯定,钦万友以无可争辩的业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到其柑橘基地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到现场视察指导。钦万友,由此而声名远播。

  怀化地委见微知著,从钦万友大面积承包荒山种果成功的案例,敏锐看到怀化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和出路也在山,随即在全区掀起了山地开发热潮,制定实施“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科技创高效”的山地开发战略,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咬定山地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怀化变成全国著名的林木之乡、水果之乡,跃升为“全国山地开发综合改革试验区”。

  如今的怀化青山如黛、碧水似染,五溪大地,四季瓜果飘香,上百万群众通过造林种果摆脱贫困,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每当我看到那漫山遍野的橘树挂满累累果实,那采摘柑橘的农民一张张盈盈笑脸,那绿荫掩映下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小洋楼,脑子里总会浮现出一个执着、坚毅的身影,总能听到那句“穷则思变,富裕生活等不来”的铿锵誓言。

  钦万友这个名字再度拨动我的神经,已经到了2010年,当时我就职于省委农村工作部。

  那是一份盖着中南海邮戳、有省委主要领导长段批示的信访件,信访人正是当年那位名声赫赫的钦万友。

  钦万友在信中诉说:由于200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冰灾,不耐寒的橘树几乎悉数冻死,有幸活下来的也大多树龄老化、品种单一、品质下降,柑橘卖不出好价钱,年收益不够还银行利息,生活陷入窘境。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身心疲惫,请求提供支持,帮助渡过难关。

  看完长长的信访材料,内心滋味难以言表。荒山、果树、漂亮的楼房、老百姓盈盈的笑脸、挂在钦万友脸上的沧桑,一个个珍贵的镜头在脑海里回放,情感的波澜在胸间奔涌。尽管商海弄潮,有沉有浮,但钦万友是全国劳模,曾经为农村发展试水探路作出了贡献,创造过辉煌,作为三农工作者,为其提供帮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于是,我派出了专题调研组赴实地调研,与他一起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探讨纾困对策,商量发展思路,鼓励他重拾信心。同时,联络协调省、市、县农口部门在结构调整、品种改良、经营管理上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劳模逐步走出困境。

  同样被摔打,有的人头破血流,一蹶不振;有的人却重新站立,勇毅前行,钦万友显然属于后者。他敏锐捕捉到人们“吃好、吃健康”带来的商机,重整行装再出发,将那些冻坏的橘树改成了油茶树,保留的橘园也进行了提质改造,连绵几十个山头又焕发了勃勃生机,不屈的钦万友终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除夕前日,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钦劳模的孙子,受爷爷委托,给我快递了一些自产的茶油,问是否收到。一股暖流迅即传遍全身!

  多次向钦劳模孙子索要微信,欲转茶油价款。精明的小钦猜到了我的用意,始终不肯告诉,并用短信回复:“爷爷的一片心意,请伯伯不要见外”,只好委托老家的朋友将价款送给钦劳模,当面转达我的感谢和问候。

  都说时光是最好的刷子,能够抹平历史的印迹。然而,有些埋藏在心底的记忆是怎么也抹不掉的。

  往事并非都如烟!

  (作者系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