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产业持续发力 补短板精准施策
时间:2023-06-27 01:01:5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徐功学 字号:【

  安徽省太和县现有耕地187万亩,是全国桔梗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太和县牢牢抓住产业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培育了兴村富民八大产业,为全县农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品牌粮食。全县建设优质专用小麦40多万亩。从生产到加工,180多家经营主体参与其中,专育、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全产业链发展。尤其是强筋麦面粉加工的“太和板面”,风靡全国,年营销收入近百亿元,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二是畜禽养殖。全县常年畜禽存栏:生猪45万头、肉牛2万头、山羊30万只、家禽400万只以上;禽蛋产量在2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12万吨、畜产品总产量14万吨左右;畜牧业总产值40多亿元,规模养殖比重达79%。三是水产养殖。从养殖方式上来看,有集装箱养殖、高效循环水养殖、陆基圆桶养殖等。从养殖品种上来看,有水蛭、大鲵、甲鱼、泥鳅、豆脆皖鱼、观赏鱼等。目前,大鲵养殖场有3家,养殖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有6万多尾,年产值达500多万元;甲鱼工厂化养殖3个乡镇15家,5万平方米,年产值8000多万元;观赏鱼养殖11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水蛭养殖1000多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四是西瓜。全县西瓜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年产量在40万吨左右;县域内乡镇几乎全覆盖;目前已经从种子、化肥、育苗、栽培、订单、经营等,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的态势,直接受益农户达1万多户。截至2023年,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西瓜节。五是中药材。全县中药材面积有3万多亩,每年给“药农”带来1亿多元的收益。主要有桔梗、薄荷、丹参等30多个品种,药材加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家庭农场1家,“三品一标”认证中药材产品8个。六是小青菜。全县小青菜种植面积约5万亩,其中设施生产面积约1.5万亩,露天生产面积约3.5万亩,设施生产每年可以收获7茬,亩均纯收益在2万元以上;露天生产每年4至5茬,亩均纯收益在5000元以上。小青菜种植主要集中在三堂、苗老集、宫集、阮桥、三塔、桑营等乡镇,每年给“菜农”带来的经济收益在5亿元以上。七是食用菌。全县5个乡镇建设有智能菇房6万多平方米。主要产品是蛹虫草和红托竹荪。蛹虫草年产量1500吨,约占全国的1.8%;红托竹荪年产量可达2000吨,约占全国总产的1/5。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安徽百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1+N”的模式向外辐射带动,即“1”个龙头企业带动“N”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成效显著,太和县也因此成为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八是糯高粱。全县糯高粱种植面积约4万亩,全部是订单生产,主要品种有:红缨子、五粮红、济酿、辽糯、晋杂等。糯高粱亩产在500公斤左右,亩产值2500多元。

  为进一步延伸八大产业链条,快速补上产业发展的短板。2021年至2023年,全县20个乡镇实施了62个“衔接资金”到村项目,建设厂房13万平方米;冷库90个,18万立方米;烘干设施48个,日处理2800多吨;仓储21座,9万立方米;甲鱼养殖恒温室1万平方米;智能菇房6万多平方米;养鱼集装箱200多个;电商直播间6个;晾晒场7000平方米。为全县八大产业快速补上生产设施、配套设施和附属设施建设的短板。

  “衔接资金”到村项目的实施,一是壮大了村集体资产,快速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轻装上阵、轻资产运营,解决了“想干干不了、干不好”的难题;三是镇村两级“想干没钱干”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增加了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社会资本的参与,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五是构建了乡村振兴产业带动示范的平台,为“种养一起抓,粮肉一起抓,头尾一起抓”,推动“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奠定了强链、延链、补链的基础。

  (作者系安徽省太和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