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现代农业之都——基于对哈尔滨市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
时间:2023-06-27 01:03:0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课题组 字号:【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指以自然村和乡镇为基本经济单元,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附加值高、市场影响力大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推进农产品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方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农业之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哈尔滨把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县域经济增长的牵动力,精心谋划布局,切实加强领导,全力整合资源,着重强化服务,有力促进了全市特色农业稳步健康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乡)12个,比上年增加了3个。

  主要成效

  利用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哈尔滨立足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利用五常市等南部地区水资源丰沛,呼兰区等北部地区耕地面积广袤,宾县等中部地区交通运输便利,尚志市等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良好,道里区等腹部地区经济基础坚实和地理位置优越等资源禀赋,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迄今基本形成了“南部绿色稻米、北部粮油畜禽、中部果菜肉蛋、东部绿色生态、腹部旅游休闲”五大特色产业功能板块。

  坚持市场导向,培植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哈尔滨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畜则畜、宜游则游”的原则,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构建了以尚志市元宝村为代表的政学研支撑型、以依兰县道台桥镇为代表的服务组织带动型、以尚志市亚布力镇为代表的旅游度假主导型、以呼兰区裕田镇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引领型四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区域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各区县(市)围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观光旅游,积极引进兴办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个产品类型和多种产业形态。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哈尔滨坚持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有力支撑,以乡镇村屯为基点和依托,加快培育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家庭农场1.5万个,其中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541个;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多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25个。全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经营主体强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作物耕、种、防、收全程托管,2022年全程托管588.05万亩,完成计划的130.7%,延寿县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建设,“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拥有可靠保障。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全市兴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3个,带动耕地101.49万亩。二是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2022年全市共投入1.2亿元,用于灌溉工程和防洪减灾等设施建设;共投入5360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有效激发了农民从事特色种植的积极性。三是推进农业功能区建设,哈尔滨按照国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要求和标准,加快兴建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该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高特色农业精准化水平。

  注重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不断走向深层次高水平。一是高端品牌大米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一些区县(市)围绕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示范园,加快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二是综合利用玉米加工产业做大做强。部分区县(市)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基础,引进和培植玉米深加工企业,重点推进了巴彦县巴彦镇鸿展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三是优质乳品加工产业快速成长。一些区县(市)以村或乡镇为基本单位,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培育优质乳品加工项目,重点推进了双城区新兴乡新兴村飞鹤乳业智能产业园建设。四是智能化畜产品加工产业渐趋兴盛。部分区县(市)利用物联网快捷高效的特点和优势,以乡镇村屯为基点,将标准化、自动化、集约化、数字化等元素注入畜产品加工产业之中。

  坚持走生态路,打绿色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品牌建设明显加快。一是知名品牌创建提速,市和区县(市)两级政府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制度,积极推介“昊伟农庄”“覆膜田”等一批农产品新品牌,截至2022年底,全市11家粮油企业获得“龙标品质”认证,13个优质粮食品牌获得“圳品”认证。二是地理标识创建加快,目前已培育发展了五常大米、通河大榛子等7个农产品地理标识和知名品牌,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已达35个。三是绿色品牌创建升级,该市各区县(市)结合实际制定特色产业基地和绿色产品认证计划,大力开展绿色产品产地建设,打造了非转基因、寒地黑土高质量食品品牌,迄今全市绿色食品标识认证已达719个。

  存在问题

  缺乏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模较小。哈尔滨市下辖9区9县(市),共有198个乡(镇)、1880个行政村,目前全市有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的村仅为380个左右,约占20%,而这些特色产品和产业并未全部达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标准,缺少具有较强地域特色、较高附加值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

  精深加工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带动能力较弱。哈尔滨农村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大都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全市农产品加工总量偏少,多层次增值能力薄弱,以致于特色产业比较单一,产品档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多数产品缺乏标准化生产加工,虽有特色但附加值低。

  品牌建设滞后,主导产品匮乏,“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质量不高。哈尔滨虽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但缺少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大部分特色农产品存在着品质不高、知名品牌不多、地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从全市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镇、专业村来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基地的档次,还是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均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有较大距离。

  人才资源缺失,科技支撑不足,“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后继乏力。目前全市县乡农技人员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日趋老化,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多数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且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很多地方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缺少能够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兴一方产业的能人。

  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合力未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缺少有力保证。尽管哈尔滨在政策激励和行政推动上不断创新和强化,但由于两级政府的部分相关部门认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大局意识、战略观念和系统思维,迄今尚未形成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另外,该市少数区县(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划不健全不周密,发展思路不明确不清晰,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整合不到位。

  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要成立工作专班,设立全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全市规划和政策措施。各区、县(市)要把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健全完善发展规划,细化实化发展举措,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协作与联动,促进行业间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要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施项目库管理,加强项目日常监督和过程监督,做好绩效评价和考核,推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顺利有效进行。

  倾心扶持优势产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要突出特色产品和产业,充分挖掘特色产品和产业的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国家级农业示范强镇建设,继续跟踪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开展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形成一批专业村、专业乡。全市各区县(市)政府及所属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农业资源、传统优势、技术人才和市场需求,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论证,确立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切实发挥“特”的优势、提升“品”的质量、拓展“业”的内涵。

  聚力打造强势品牌,着力提升特色产品品质和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寒地黑土、绿色有机的优势,做强“哈尔滨大米”“和粮溢田”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在主动融入全国农产品加工发展大格局中充分彰显哈尔滨特色。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继续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一批市级专业村镇,推荐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村镇。要对认定专业村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符号。要把工作着力点由原来的生产环节向销售环节转移,充分利用各种展销会、电商平台宣传推介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强品牌策划与营销,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积极培植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市和区县(市)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掘优质农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和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围绕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发展,抓紧做大做强巴彦县鸿展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双城飞鹤乳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在充分发挥已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的基础上,继续申报一批省级龙头企业,认定一批市级龙头企业,加强对企业运行的监管,引导龙头企业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纳入基地建设,加强与农户和合作社的协作和配合,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共建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基地,推动农产品保鲜包装、主食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龙头企业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拉动能力。

  加快培育新型特色产业,努力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要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同时,推进农业与康养、休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近郊县市要在乡镇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融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着力打造山水相映、绿色相间、风景优美的田园综合体。要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切实做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申报推荐,积极开展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的宣传推介,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力度。

  建立健全服务机制,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活力。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做好信息站和信息平台的运营与维护。要切实发挥各级农技人员的作用,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优质农资。要围绕发展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集中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强化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使用,建立农村人才智库和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经常性专题培训。各级财政要树立大局意识,将支出重心转移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上,市政府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特色产品和产业的项目资金支持。各级金融部门要把扶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作为放贷重点,降低放贷门槛,增加信贷额度。全市各级电商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互联网+高质量农产品”行动,实施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建设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直播电商共享基地,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课题组成员:王铁立、孙玉、刘金祥、尹东、李英、褚冰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