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3 年起,内蒙古库伦旗被确定为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定点与对口帮扶旗县。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工作团队聚焦科学养殖技术,围绕高质高效抓基础,扎实做好饲草种植与加工、肉牛品种改良和规范养殖等各项工作,全力推动肉牛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为促进库伦旗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贡献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力量,助推库伦旗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库伦旗是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近年来,旗委、政府坚持“走生态路、兴农牧业、打文旅牌”的发展思路,始终把肉牛产业作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大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旗共有肉牛养殖户2.24万户,肉牛存量41.3万头。为了助推库伦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工作团队针对肉牛养殖中存在的优质饲草资源短缺、饲草品质低下、肉牛品种参差不齐、养殖效益不高等问题,重点围绕肉牛产业链中的饲草种植、饲草加工、肉牛品种改良及养殖等环节开展科技帮扶,为库伦旗肉牛产业全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引进优质饲草品种。库伦旗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实施全时全域禁牧、休牧制度,促进沙化、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同时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种植,以解决肉牛群体不断扩大带来的草畜矛盾问题,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中国科学院帮扶工作团队根据库伦旗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开展优质高产饲草品种引进筛选,重点发展全株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兼顾羊草等品种。近几年累计引进优良饲草8个种类,56个品种,其中包括具有中国科学院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科甜968、中科甜438甜高粱、中科7号等羊草系列新品种,共计推广种植各种优质饲草品种10万亩以上,优质饲草品种最高产量达到每亩8吨以上。目前库伦旗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每年保持在40万亩左右,基本可以满足全旗发展肉牛产业的优质饲草料需求。
优化饲草加工技艺。“种草-制草-养牛”是肉牛产业链前端的重要环节,而“制草”是有效链接起 “种草”和 “养牛”的关键节点,使“草”与“牧”真正形成产“业”链。目前库伦旗草产品加工多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手段,将饲草调制成干草(青干草、草捆)、成型草(草颗粒、草块)和青贮饲料(半干青贮、高水分青贮)等多种形式的多元草产品,但是饲草加工贮存方法还较为传统粗放,特别是饲草青贮加工仍采用传统自然青贮发酵,造成品质下降、营养损失、发霉腐烂等问题,影响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中国科学院帮扶工作团队发挥自身优势,从库伦旗上千份饲草样品中分离筛选出功能菌株,研发出能有效抑制二次发酵,有助于降解纤维素并具有益生功能的系列微生物青贮菌剂;同时制定了适宜库伦旗的微生物复合青贮菌剂加工青贮饲料的技术方案,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2500人次,累积示范加工各类青贮饲料35万吨,示范户、示范企业青贮饲料霉烂率由过去的15%左右下降到8%以下,得到肉牛养殖户的广泛好评。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库伦旗青贮饲草品质显著提升,营养损失大幅降低,饲草适口性明显改善,保障了库伦旗肉牛产业稳步发展。
推行规范化养殖方式。在肉牛饲养工艺上革新养殖理念,集成实用技术,采取科学管理措施是提高养殖效率的根本出路。中国科学院帮扶工作团队在充分考虑库伦旗肉牛畜群结构、饲草料资源禀赋、农牧民养殖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量身定做了繁殖母牛规范化养殖方案,以净能体系和代谢蛋白质体系为基础分别建立繁殖母牛空怀期、妊娠期、围产期和哺乳期分阶段日粮配方,在示范村老虎洞嘎查和达林稿村开展规范化饲喂技术示范,引导养殖户由原来粗放型饲养转变为科学化饲养,该举措使得母牛受配率提高了10.4%,牛犊腹泻率降低了32.85%。同时,依托自身科技优势,在重点村开展肉牛智慧化养殖示范,通过信息化技术实时监测牲畜数量、活动轨迹、进食反刍和健康状况,探索全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途径。
改良肉牛品系。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肉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多年来库伦旗依托通辽市建立的“制种-供种-推广”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不断推进肉牛品种改良,促进畜牧业增效、养殖户增收。但是,受改良员和农牧民文化水平、专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库伦旗基础母牛谱系建档工作相对薄弱,直接影响当前肉牛品种改良的推进步伐。中国科学院帮扶工作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式,组织来自中国农科院、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畜牧专家,成立了库伦旗肉牛品种改良博士专家工作站,形成了“组团式”的帮扶工作机制。搭建了库伦旗肉牛品种改良信息管理工作平台,在全旗创建了22个肉牛品种改良示范村,建立了4.6万余头能繁母牛的电子谱系档案,实现了基础母牛信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动态管理的目标。引进国外西门塔尔肉牛优质冻精2000多支,实现示范村肉牛冷配全覆盖,以品种培优促进效益提升,引领库伦旗肉牛发展思路逐渐从以往的“多养牛”向“养好牛”转变,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赵鹏举、初玉,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李玉霖,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