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以“两强一增”行动激活多方潜力,破解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种粮难、用地难、用钱难、挣钱难”的难题,实现农业“生产用地、粮食产量、资金投入、农民收入”四个增加。
政策发力,“冬闲田”变“种粮田”增产量。面对省城建设用地量大、农田逐年减少的压力,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和县区认真分析、梳理农田图斑,据实下达生产任务,细化到田块,按图索粮,激活“闲田”变“粮田”潜力;市县联手出台盘活冬闲田、暂置地奖补政策,增添“闲田”变“粮田”动力;争取100个高产创建示范片、420万亩配方肥使用补贴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奖补等政策,激发“闲田”变“粮田”活力。盘活各类闲田16万亩,保障全年顺利完成省下面积、产量双任务。
科技给力,“平面田”变“立体田”增耕地。充分发挥合肥科技资源富、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出台政策、搭建桥梁、构建基地、配套资金,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省农科院、安农大等到县(市)建131个基地;组建50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带动753个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联手本市1000多名农技员服务全市农业。在粮食生产上,主推26项技术,战胜旱情和疫情,粮食单产仍有增加,相当于原单产增加面积2.3万亩。在蔬果生产上,主推37项技术,蔬果单产增加1.96%,相当于原单产增加面积2.8万亩以上。在经作生产上,主推林粮、林豆间作和林下养殖等技术,相当于原单产增加面积3万亩。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引进知名企业,主推雾耕技术等生产有机蔬菜,由原来的4~5茬/年,到现在的不间断生产15~20茬/年,相当于原面积增加5倍以上,带动了一大批蔬菜大户增茬增产,大大增加了蔬菜实际生产面积。在畜牧生产上,主推楼层式养猪技术,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新上三家70万头/年楼层式养猪场,相当于原养殖方式节减设施用地1200亩以上。在水产生产上,引进皖能集团投资集装箱养鱼项目,相当于原养殖方式节减设施用地5倍以上,开辟养鱼新模式。2022年全市蔬菜生产面积143万亩、产量250万吨,有力地保障了省城千万居民“菜篮子”供给。
财政发力,“单投田”变“多投天”增投入。面对农业投入少、项目分散、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总量不足等问题,市政府率先破解客商、银行和基层政府“三个不感兴趣”难题。成立市、县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建立10+X亿元乡投基金,引导银行投资农业项目。去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长29.2%。市财政加大对种粮、种菜示范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奖补力度,撬动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各类农业项目统筹力度,集成投资、捆绑式投资、链条式投资,财政支农项目投资额增长2.1%,投资效益明显提高。为放大资金投入效应,市财政还采取担保、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向三农投贷,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信息化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多方合力,“吃饭田”变“致富田”增收入。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让种田人由“吃饱饭”到“能致富”,市直32个部门合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承担并实施76项任务,直接促进全产业链提效,增加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2022年农民经营性收入出现近几年少有的增长好势头。农业产业升级提效。绿色农业占比增长15%、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9.3%、品牌农业占比增长18%,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个、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0个。农机减人减损提效。大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提升1个百分点,测算减少农业劳动力6万人,可间接增加工资性收入40亿元;水稻、小麦收获各减损1.7和1.4个百分点,测算因此增收近1亿斤,相当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11.7万亩。都市农业持续提效。农业多功能性得以不断开发,农事体验、果品采摘、田园综合体游览人次大幅度增长。去年农村“三大革命”提升乡村“颜值”,美丽风景逐步转化为美丽经济。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5%。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催生了绿色农业、互联网农业和复合农业发展,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