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个农民的孩子。上学考出去是为了不再种地,没想到转了一圈,还是像父辈一样种上了地,当上了‘泥腿子’。”赵志伟笑着说。
今年51岁的赵志伟,是山东省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的副科级干部,也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寿光综合试验站的站长。凭借着多年跟三农打交道的经历,在朋友圈赢得了一个“泥腿子”的昵称,这也是他用了多年的网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在十三年的时间里,不但实现了从企业管理到蔬菜育种成功跨行,而且先后培育出了17个新品种;在新冠疫情期间,赵志伟还为试验站重要种质资源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蔬菜育种结缘
“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半路出家搞育种这类科技活儿,不可避免会走很多弯路。但是,只要坚持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赵志伟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赵志伟中专毕业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分配到当地一家国有企业负责财务工作,这与他在大学所学专业相符。这份工作在当时看来,是稳定且令人羡慕的,直到2005年企业改制,这份稳定被打破了。赵志伟被调整到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赵志伟与蔬菜育种最初的结缘。
2008年,赵志伟调到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场工作。这一年,从北京来的中国农业大学沈火林老师来寿光开展辣椒育种工作。为了帮助沈老师做好工作,赵志伟一心一意打起了下手。下大田,跑市场,收集种质资料,赵志伟一路陪同。也许是跟在专家身边时间长了,耳濡目染,赵志伟这个“门外汉”,对蔬菜育种愈发感兴趣。
2009年秋,赵志伟与沈火林多次到基地开展品种单株选纯工作。一次路上聊天中,赵志伟了解到之所以要一遍遍进行品选工作,是因为栽培过程中,品种会因为人为或天然杂交造成品种退化,种子质量降低,所以要在种植群体中进行选优去劣,提高品种纯度。在听到沈老师跟学生说起如何纯化材料时,赵志伟忍不住插话说:“可以用雄花连续多茬对雌花授粉的方法进行纯化……”当时,沈老师和学生都忍不住对这个“门外汉”表示了肯定和鼓励,而这也激发了赵志伟搞蔬菜育种的热情和信心。
让老乡种菜用上好种子
作为国内知名的“蔬菜之都”,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寿光的蔬菜种子供应却很长时间被国外垄断。
“当时市场上最受菜农欢迎的主要是来自日本、韩国的种子。我印象深的时候是占到了市场的百分之八九十,最贵的种子卖到了一毛钱一粒。”赵志伟说。看得越多,内心越着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菜农用上便宜的好种子,让老乡们种菜增收致富更有底气!”
虽然小时候跟长辈种过地,但都是种的小麦、玉米等常见作物,搞育种这类科技活,赵志伟心里没底儿。为此,赵志伟虚心向专家老师请教,向农民请教,向种子销售人员请教,自己买来《遗传学》《蔬菜种学》等专业书籍自学。走一路,问一路,学一路,小本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白天下田跑市场求教,晚上拿出笔记认真学习消化。
2011年,原农业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落户寿光。作为试验站团队成员,赵志伟参与到运转工作中。2016年,赵志伟被任命为试验站站长,负责试验站的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
“多年自学成果,也算是有了用武之地。”赵志伟说。接下来,他奔走在寿光市各乡镇、企业间,建基地、建园区、搞育种,赵志伟跟同事们忙得不亦乐乎,根据实际情况,他每年邀请5个乡镇街道作为体系的示范乡镇,为体系开展产业信息数据调研和示范基地建设。在做好大宗蔬菜体系工作的同时,赵志伟带领团队开展自有的番茄育种工作,每年都有新品种育成。
2017年,在赵志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寿研1、2、3、4、5、6号”和“寿研550”等新品种开始申报植物新品种权,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批,获批植物新品种权。接下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中寿1901、1902、1903、1904、1905”等系列品种相继获批植物新品种权。
“第一个新品种培育成功时,确实很激动。这也给我增添了信心和动力,感觉培育出让老乡们认可的品种不再是遥不可及。”赵志伟说。
让菜农种菜得实惠
“赵老师,您在哪呢?我家地里的菜又出问题了”“赵老师,您现在能来下我们村头吗?那片地里的菜长势不行了”……
一年到头,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赵志伟随时都能接到菜农的电话。多年来,他坚持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菜农种植技术,每年和试验站团队到寿光各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年培训人员200人以上。
“就是为了让菜农多弄俩钱。”赵志伟说:“老乡们种菜很不容易,除了看天还得看市场。年头好了能多挣点,年头不好了能挣个本钱就不错了。”
急菜农所急,想菜农所想,只要菜农朋友遇到啥疑难问题,赵志伟都会第一时间赶往农家大棚。2019年底,赵志伟在跟一位内蒙古朋友电话聊天时,听说当地种的西红柿叶片茎干上出现了深褐色病斑,菜农们在用了不少防治晚疫病的药后,效果依然不好。赵志伟第二天就组织团队成员赶到当地,在现场仔细调查后,确诊为细菌性斑点病。接下来,赵志伟通过现场教学,为菜农们细心讲解解决方法,为当地蔬菜种植户挽回了很大损失。
从现场教学,到跟踪服务,赵志伟每年坚持到各乡镇开课20多次。十多年来,经他指导受益的农民不在少数。2022年3月的一天,寿光市田柳镇后疃村王景江打来电话说,他种植的西红柿挂果后,有几棵突然病死了,生怕后期情况更严重会影响产量,他非常着急。放下电话,赵志伟便赶到王景江家的大棚查看情况。经过大半天的现场观察判断,确定是细菌性溃疡病,当即制定了防治方案。临近中午,王景江为表感激,非要请赵志伟吃午饭,但赵志伟还是婉拒了,穿着一身汗透的衣衫回了家。
坚守两个阵地不动摇
“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优异种质资源匮乏、育种起步晚、专业研究机构及人员较少等问题,种子生产技术落后,产能不足,进口品种形成市场垄断,进而造成了部分蔬菜种子遭遇‘卡脖子’原因。”赵志伟说,“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019年4月,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落户寿光。赵志伟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农场管理和番茄育种工作。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占地420亩的研发基地很快建了起来,并相继种下了1700多个试验新品种。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本打算继续将育种事业作出新成绩的赵志伟,却被这场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受疫情影响,农科院的专家们来不了当地,赵志伟和剩下的工作人员总共四个人,却要负责起这420亩试验田的正常运转。“基地怎么办,科研怎么办,大棚里那些即将种植的幼苗怎么办?”赵志伟一时犯了难。
“为了不影响家人和朋友健康安全,我们四个人吃住都在基地。”赵志伟说,从春节前后到疫情放缓的一个多月里,四个大男人轮流做饭,排班轮值。为了保证33个试验温室里的新品种正常成长,赵志伟吃住都在农场的铁皮房里。白天巡检,晚上守夜,就这样度过了疫情最艰难的时期。“这三年,除了大年初一拜年,我基本上都是在试验田里度过的。”赵志伟说。
2022年6月中下旬,寿光连续暴雨,研发中心的农场因为地势低洼遭遇洪水侵袭。赵志伟又一次冲锋在前,带领工人连夜抗洪。雨势太大,赵志伟顾不得换衣服,就一直穿着沉甸甸的湿衣服继续工作。有人劝他换个衣服别着凉,他却说:“这洪水不退,我心里不踏实。哪怕离开这里一会儿,我心里都不安生!”
三年间,赵志伟带领农场工作人员奋战在防疫和生产第一线,牢牢坚守住抗击疫情和科研生产两个阵地,真正实现了科研工作“不耽搁”“不掉线”“不断档”。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一个对育种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自学成才相继育出17个品种的蔬菜专家,用奋斗点亮了科研的梦想,赵志伟的故事不但激励了自己,而且感动了很多人。圣城街道赵旺铺村村民赵修东说:“赵老师这人非常实在,每次苗子有问题找他,从来不推脱,手把手地教,让我们菜农种好菜更有底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