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
但对于三农而言,5年,却足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5万公里”“多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
一组组数据,彰显着大国三农发展的澎湃活力。过去五年,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五年来,我国在持续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着力破解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
——调好方式,推动“动力变革”
农用车替代了繁重的运输体力劳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雷诺曼”大马力拖拉机配载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动力换挡、自动驾驶;青饲料收获打捆机实现了收获、切碎、打捆一站式作业……全国人大代表、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兴奋地表示:“为农业发展注入机械动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将更加轻松省力。”
五年来,广袤的田野上,科技动能澎湃。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调优结构,擦亮“绿色底色”
“稻亩产达到808.8公斤,比常规生产增加了31.7%。同时,稻田径流污染物负荷显著降低,减氮11%,减磷55%,磷径流排放减少50%,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52%。”202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生态绿色种植模式取得喜人成果。
“许多人会觉得,发展的生态、效益和绿色是矛盾的,要发展就必然会牺牲环境,要绿色就很难实现效益。”生态绿色种植项目发起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难掩兴奋地说:“在今天,我们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既高产又环保的目标。”
五年来,生态种植让农业的绿色底色越发鲜亮。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利用率分别超过78%、88%、80%。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超过6.3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7.6%。种类丰富、质量更优的农产品让人民群众吃得更饱、更好、更健康。
——调顺体系,实现“全链增值”
在重庆市忠县新立镇,从销售柑橘到深加工成果汁、橘饼、果酒、精油等产品,再到“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里三产融合发展,柑橘产业链不断延伸。
在山东菏泽单县,围绕着单县羊汤这一特色美食,先后建成了青山羊智慧养殖场和青山羊中央厨房,并初步建立了保种育种、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连锁、文化旅游“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五年来,我国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持续拓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势不可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提高到2.5。新增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
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原本3个小时的山路变成只需3分钟。核桃、花椒都可以运下山了,道路通了,来这里的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的郑望春说。
五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急农民之所急、想农之所想,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广袤乡村面貌一新。
——乡村更加宜居,农民生活更加舒心
每年核桃采摘季,客商的货车都能直接开到湖北省秭归县雁落坪村田头收货。“连接乡镇集市的路拓宽到了4.5米,错车容易了。一条环村路连起各村组,村民串门办事少走回头路。路面硬化了,不再是‘晴天土雨天泥’。”村主任邓弘说。曾经困扰着小山村的“断头路”变成了如今的“幸福路”。
五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硬件”显著强化,乡亲们就地享受到了“城里的生活”。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乡亲们出行、网上购物、走亲访友更加方便。
——资源要素加快汇聚,乡村发展活力涌现
“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将余村发展的好消息带到了北京,分享给全国人民。近年来,余村办“两山”旅游公司,建矿山遗址公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曾经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2022年,余村开启“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浙大机器人研学、绿城乡村运营等50余个合伙人项目,带动招引高层次创业人才13人、大学生1115人。
余村是个缩影。五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汇聚,许多乡村吃上了“工业饭”“旅游饭”,乡村振兴的动能更加强劲,截至2022年底,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村庄的产业兴了,人气旺了。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五年来,乡村产业稳步生长,联动带农机制不断创新,农民增收动能越来越足。
——产业在乡村开花,鼓了农民“口袋”
“蜂糖李产业成为了我们村的‘甜蜜’事业。”提起产业富民,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卢丹非常高兴,2022年,致富村蜂糖李种植面积达到2800亩,群众人均收入从以前的2000余元增长到2万余元。
广袤乡村,一个个小特产正写出一篇篇富民的“大文章”。2022年,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达到4068个,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镇199个、超亿元的村306个。兴产业、促增收,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4617元增长到2022年的20133元。
——文明乡风在乡村劲吹,富了农民脑袋
“村子里建设了220米的‘廉政文化长廊’,将廉政思想渗透到最基层。建立‘善行义举榜’,结合好家风,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和慰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活动,树立新风尚。”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说。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小庙子村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乡情乡谊浓了,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了。
这五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歪风恶俗得到初步遏制,全国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和电子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大农村落地生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