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南怀化市会同县堡子镇黄旗村,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耀眼的金黄铺满大地,远近的田野和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淡淡的香气之中。“这两年,村里路修好了、路灯安了、旱厕改了、村塘清了、环境美了,现在游客也来了。”66岁的村民石祖元一大早就把自家宅院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斑驳的木墙板上,“最清洁户”“美家美妇”的荣誉公示牌分外显眼。
黄旗村正是湖南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连续五年有县市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扬。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全国首创了“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工作经验,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基本完善,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29%,村庄规划覆盖率达82%,建成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500余个。从洞庭湖畔到罗霄山脉、从澧阳平原到武陵山区……三湘大地呈现出一幅幅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新画卷。
看宜居——
让农民在乡村建设中“唱主角”
把政府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
中西部地区,“钱袋子”不宽裕,乡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长久维护的人员由谁来出?湖南给出的答案是充分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就地取材改善村容村貌,实现村村清洁、户户整洁。政府则主要做好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投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这片竹篱笆是村民自己扎的,这些小花坛是群众自己砌的。”黄旗村党支部书记向春华对村里的点滴变化如数家珍。“不论是清理沟渠、硬化道路还是改造厕所,群众都自发主动加入进来,这样既可以少花钱,也能保留乡土气息,实在是一举两得。”
在怀化市统一要求下,黄旗村发动群众开展客厅收拾整洁、灶屋清理整洁、厕所清洗整洁、床铺折叠整洁、鞋子摆放整洁、衣物晾晒整洁、院子清扫整洁、杂物堆放整洁的“八整洁”行动,逐步实现户户干净。
家家户户齐动手,黄旗村过去脏乱差的局面得以彻底扭转,从前又脏又臭的旱厕变成了干净的卫生间,原来随处可见的草堆改成了规整的小菜园,过去遍地走的鸡鸭圈进了篱笆栏,告别了垃圾污水,拆除了私搭乱建,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2022年会同县举办的第一次农村人居环境擂台赛上,黄旗村一举夺得全县第一名。
在湖南,乡村建设“花小钱、办大事”的故事还有很多。
“铁丝一缠,钉子一钉,原本老百姓打算烧掉的一些竹枝、竹竿、竹片就变成了一幅网红打卡的立体墙画。”怀化市辰溪县柿溪乡麻溪村青年刘逸将“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34岁的刘逸在模具厂打过工,在张家界做过媒体宣传。2021年春节,他回到麻溪老家,花费近20万元购买水泥、沙石,带领村民义务改造村容村貌。泥匠、石匠、木匠、篾匠等具备特殊技能的村民各显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自组织、自宣传、自规划、自筹资、自建设、自维护”的“六自”模式。村里的木材、簸箕、栅栏、青石板都成为原材料和装饰品。有着丰富自媒体经验的他,将改造过程同步发至短视频平台。视频发布后迅速走红网络,短短一个月,总播放量3400多万人次,获赞57.3万。
两年来,刘逸带领群众自发筹资100余万元、义务投工13500余个,完成道路、保坎、绿化、亭栏、停车场、房屋改造等各类人居环境项目32个,美丽乡村初具雏形。不久前,在怀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3年第一季度“打擂台”现场会上,刘逸荣获“乡村达人”称号,麻溪村也被评为和美乡村建设“网红打卡点”。
发动农民群众“干起来”的同时,湖南还积极动员乡贤“留下来”,多元筹资推动乡村建设。
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湾里屋场,一段长长的“捐资功德碑”在村中心的文化墙上分外显眼。从一百元到二十万元,碑上详细记录了村民捐资的金额,但排在前面的三个人名字下金额却是空的,因为他们决定为村庄建设资金兜底。2013年,面对村内脏乱的环境和坑洼的道路,钟统明、于春林、于拥军三位乡贤共同出资260余万元,带动村民和企业捐资300多万元,整修道路、美化环境、扮靓家园,改造后的湾里屋场焕然一新,引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和游客,成为浏阳市民的“打卡”地。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离不开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保障。
诞生“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工作经验的浏阳市,把一套成熟、规范的农村改厕模式,示范运用于村内改建的第一个厕所,改成后让农民群众来看来学,然后自己决定是否跟着改。通过这种验证可行再面上推开的办法,实现了改一个、成一个、带一片。为保障投入,他们统筹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按照“群众参与、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三格式化粪池改造给予乡镇(街道)1900元/座的财政奖补,其中中央、省、市配套1100元/座,浏阳市财政配套支持800元/座。为调动镇村工作积极性,改厕验收合格后,市财政再补助50元/座的工作经费,两年完成农村改厕11万座,获国务院2020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激励县奖励。
据统计,2022年湖南省共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06.09亿元,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分别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邵东市等10个县(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1.75亿元支持常德市武陵区等7个县市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5800万元支持安仁县等4个县市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
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湖南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湖南印发了《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22年湖南省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围绕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支持,对农村道路交通、农村电网改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物流基地、农村危房改造等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和完善项目库,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通过信贷、保险支持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积极探索“农厕保险”,已在湘潭、怀化、衡阳、长沙等多个地区开展试点试验。农发行省分行创新“农村污水治理+生态产业引入”模式,发放2.2亿元贷款。
目前,湖南农村通组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义务教育、基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六个全覆盖基本实现。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2022年,湖南发布了《湖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规划实施农村道路畅通、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等12项重点任务,建立专项任务责任、项目库管理、项目实施等工作机制。
看宜业——
让农民群众吃上特色“产业饭”
“美丽生态”化为“美丽经济”
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以上,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在乡村建设中,湖南坚持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传承好历史记忆,把“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寨门、鼓楼、风雨桥是我们侗族的三宝。”走进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皇都村,极具民族风情的吊脚楼依山傍水,飞檐重阁,层叠而上。身穿橙色环卫马甲的吴田浓正在“系凤楼”门前拖地,她今年66岁,已经种不动田,但在村里当保洁员每月能有2000元收入。
“鼓楼里并不住人,但却是侗族村寨最高大雄伟的建筑,村民们在这里集众议事、烤火休息、迎宾送客,功能类似于村委会。”皇都村党支部书记李练东介绍说,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皇都村注重保护历史悠久的侗族文化和风格独特的侗族建筑,结合“大戊梁”歌会、芦笙节、侗年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将传统古村落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2022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万元。
目前,皇都村已建成6个研学基地,开设客栈旅馆42家、农家宾馆和手工艺品门店100余家,成立民间艺术团打造了《让世界侗听·戊梁恋歌》等一系列山水实景演出。艺术团先后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大中城市进行演出,在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舞蹈大赛、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家庭魅力秀等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成了通道县的一张“闪亮名片”。
“夏天,我们这里不用开空调,六月份还要盖被子,南京、广州的游客都非常愿意来这里避暑,不少原来在外务工的村民都回乡当起了民宿老板。”坪坦乡半坡村党支部书记欧勋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村民私搭乱建养牲畜,难以看出是个有400年历史的古村落,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他们倡导村民修建住房时尽量保留侗族建筑风格,利用本地竹木、土砖、旧瓦、鹅卵石等材料,将村内道路、沟渠、栅栏整修一新,让百年村寨焕发新生。
基础设施的改善,游客的增多,也让不少能人看到了回乡创业的机会。
欧良春家住半坡村二组,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侗药的传承人。他下海六年,做过高管,开过公司,如今回到故乡成立生物科技公司传承侗族医药,创办水果专业合作社搞观光农业。他租赁了100余亩土地,建成通道县无花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基地。无花果天然抗虫,不需要农药,这为绿色、生态提供了前提,去年无花果在采摘期被游客一抢而空。他还与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合作,打造无花果采摘标准园,并搭建乡村电商平台,将侗乡特色优质果蔬产品推向全国。
四月初,在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300多亩玫瑰花喜迎八方来客,粉扇、朝云、婚礼白、美国粉等花型,犹如给大地穿上一件鲜艳夺目的春衣,游客们随手一拍就是一幅亮丽的风景画。当地大力打造梨园、玫瑰园,发展餐饮民宿、农事体验、时令果蔬等庭院经济,实现了从“脏乱旧差”到“生态宜居”,从“贫穷闭塞”到“打卡网红地”的漂亮转身。目前,该村旅游从业村民达300余人,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年收入达1万余元。
新化县以梯田保护与合理开发为重点,通过核心景区梯田整修和文旅开发建设,打造“移步红尘外,归来云水间”乡村美景。新化紫鹊界梯田起源于先秦,面积达10万余亩,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的历史遗存。当地从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资金中安排80万元,从紫鹊界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30%,作为梯田保护经费,将3700亩梯田修复一新,发展紫鹊界梯米、贡米等特色产业,形成网红产品。2022年,该区域茶文旅产值达13.88亿元,带动1.5万余名农户实现就业增收。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湖南大学常驻规划团队修订完善了“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并引资6000万元、村集体筹资800万元新建两个高品质民宿群落,悬崖咖啡厅等设施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他们积极探索“驻村设计服务”和“建设售后服务”相结合的陪伴式设计模式,有效推进美丽宜居共同缔造试点。作为湖南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汝城县、宁远县等将“驻村设计师”引入乡村建设,形成美丽宜居共同缔造驻点帮扶机制。
近年来,湖南持续开展“一市十县百镇”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及示范村创建,大力推进“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省市县三级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7500余个,其中省级授牌村1000余个,省级特色精品乡村180个。
看和美——
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过抓好“领头雁”“主心骨”实现乡村善治
“现在房前屋后私搭乱建、柴草堆不见了,淤泥、垃圾、蚊虫苍蝇不见了,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了”,看着村里的变化,芷江县三道坑镇芷溪村村民肖明老人竖起大拇指。
“现在村居院落干净整洁,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输城里!”溆浦县水东镇刘家渡村民刘爱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住在通道县县溪镇兵书阁村的潘仕品老人,是通道供销合作社退休干部,他高兴地说:“我2009年退休后,以前只是偶尔回老家,自从家乡搞了环境整治后,村寨变化很大,不仅干净整洁,而且空气新鲜,我现在常住老家,舍不得离开家乡,很少在县城居住了。”
“一粒废电池能毁掉一亩良田,一个农药瓶可以坏一潭清水。”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干部彭长兴告诉记者,为推进垃圾分类镇里办了个生态环保合作社。保洁员每天从各村把垃圾收集到合作社,然后把废旧塑料、废旧纤维、废旧铁制品、废旧泡沫、危险有害废物分拣出来,剩下的厨余垃圾会被投入车间的机器中不停翻转,很快就成为一堆堆的黑色肥料。村民通过垃圾分类,大大提升了生态环保意识,在合作社上班的保洁员每月可以领取到4000元的工资收入。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铸魂的过程就是加强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湖南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着力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青椒炒肉、红烧茄子、炒油麦菜、西红柿蛋汤……每天都有五样菜,天天的菜谱不重样,一个月只交200元,三餐就不用发愁了。”辰溪县柿溪乡溪口村杨早珍老人今年73岁,五个儿女都在外面打工,村里为照顾她这样的空巢老人,建立了“幸福小院”,给几十位年满7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了一个集中吃饭、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让老人集中养老,一起度过幸福晚年生活。
近年来,溪口村立足村实际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由村党支部牵头的村级合作社,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占股51%,集体占股19%,337户村民入股占30%。通过流转土地,村里开发了“百果园”观光农业项目,313户村民入股,村集体按照土地性质给村民付租金。
“产业园40%收益用于产业再发展,20%用于管理分红,20%用于村民土地分红,20%用于村级福利。”溪口村党支部书记张贤祥告诉记者,村民还可以在产业园里务工获取工资,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每一分钱都能花在群众需要的地方,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得到实惠。张贤祥是溪口村党员心中当之无愧的“领头雁”。2019年溪口村成立沅江鱼养殖合作社,当时村集体无钱入股,张贤祥用县城的房子作抵押贷款40万元,无偿借给村集体入股,2022年村里养鱼面积400余亩,综合总产值达400万余元,产品远销重庆、广州等地。
在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同时,湖南也十分注重发挥县级在乡村治理中领导指挥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
“我是2022年1月份调到会同县任书记,上任前领导、同事、朋友都和我说过会同县的农村人居环境与别的地方差距较大,没想到上任后第一次‘打擂台’就做了检讨。”会同县委书记伍罕鸣说。
怀化市农村人居办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市把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打擂台”方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坚持以层层打擂台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市级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打擂台”现场会,较真碰硬进行通报评比,表扬先进、树立典型,鞭策后进、传导压力,排名前两位的县(市、区)作典型发言、授季度红旗、各获50万元奖励,排名后两位的县(市、区)作表态发言,对连续两个季度排名后两位的县(市、区)委书记、分管负责人进行约谈。
面对暴露出的差距和不足,会同县以不服输、不服劲、不服气的干劲奋起直追,以更大力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以更高标准开展大清洁大整治行动,以更硬措施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以更严要求确保“常”“长”二字落地见效。知耻后勇,真抓实干,经过一年努力,会同县在怀化市2023年第一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擂台”考核评比中排名第二,荣获红旗单位,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湖南还注重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推行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桂东县创新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微治理”体系,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积极推行“一员多用、多员合一、一网一员”的“村务员”治理模式,将原来的生态护林员、农村(河道)保洁员、公路养护员、交通劝导员、安全生产监管员统一整合,通过精细化管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郴州市嘉禾县普满乡雷家村健全村级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每6~15户村民设置一名巷长,落实“村干部包片、巷长包户”责任,建立巷长和群众公益活动积分兑换制度,将移风易俗作为考核巷长的重要内容,督促巷长带头执行村规民约、抵制陋习,潜移默化影响村民,增强践行移风易俗自觉性。
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莲花堰村将党员干部带头革除陋习、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在“红黄榜”公示,树立示范榜样。修订村规民约,破旧习立新规。发放人情新风倡议书、移风易俗工作指导手册,通过村村响、宣传车、文艺宣传队巡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发挥母亲在家庭中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打造母亲素质提升工程,开办母亲课堂,引导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近年来,湖南在全省推行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等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工作机制,组织72万余名党员干部与380万余户群众结对子,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头引领作用,发挥村民理事会、卫生协会、志愿者协会、村组长、“五老”号召作用,通过主题党日、为民服务日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习惯,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