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与县域经济有效衔接的思考
时间:2023-05-06 01:00:3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维博 黎洁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部署,明确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持续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和其他产业帮扶项目,强调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来看,产业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脱贫地区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为推动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衔接过渡期以及过渡期结束后,如何推动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把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与县域经济有效衔接起来,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这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实现脱贫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与

  县域经济联系紧密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发达地区或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相比,脱贫地区受区位条件、发展要素、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县域经济底子薄、抓手少,发展难度大。而帮扶产业为促进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现实选择。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其一,帮扶产业根植于县域。据《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县级市394个、县1301个、自治县117个。县域经济则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一个县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量,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从静态的地理空间看,现有帮扶产业基本上都布局于脱贫县境内,而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帮扶产业就自然构成脱贫地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帮扶产业为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脱贫攻坚实施以前,原贫困县产业基础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过精准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脱贫县培育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种植养殖业、光伏产业、旅游、电商等产业类型。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脱贫攻坚期间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使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大为改观,为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其三,发展帮扶产业可以有效激发脱贫地区消费潜力。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从现实情况看,脱贫地区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县域市场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新发展格局的深度还不够。一般来说,产业具有综合带动效应,能够整合调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脱贫地区发展壮大帮扶产业,既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满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需求,也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从而释放县域消费潜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

  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与

  县域经济有效衔接的路径

  当前,我国脱贫地区思想观念、发展环境、产业基础等得到极大改善,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但是,对标发达地区特别是全国百强县产业基础,脱贫地区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产业链条短,核心竞争力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严重制约了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阶段促进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高度重视帮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促进帮扶产业与县域经济有效衔接。

  一是走差异化县域经济发展路子。不同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本质是特色经济。因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底蕴等不同,这就决定了脱贫地区县域经济更应突出差异化发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坚持市场化导向,对现有帮扶产业进行重新审视,依据县域资源禀赋确定首位产业,比如山东寿光设施蔬菜产业、陕西柞水小木耳大产业、福建沙县小吃产业等。同时,要着力优化产业布局,走园区化道路,引导帮扶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县域内集中连片特色产业集群,有效解决帮扶产业“小散弱”问题。

  二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针对帮扶产业链条短和结构单一,应推动帮扶产业由点向线、由线向面转变。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深度,下气力延链、补链、强链,改变单纯种养、初级产品加工、低端产品生产等现状,逐步向品种培育、精深加工、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品牌塑造等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拓展。横向上需要拓宽产业广度,深入挖掘和更好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依托脱贫地区县域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多元业态,推动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持续优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此外,积极引导扶贫车间转型升级,推动扶贫车间融入地方特色产业体系,更好发挥其调整产业布局、带动农户就业、提升人力资本作用。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直接影响帮扶产业发展。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大中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衔接过渡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事关产业发展的水电路气网等硬件设施,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以及县域商业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不断提升县域内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吸引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参与帮扶产业发展。

  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规模庞大的扶贫资产,有效改善了脱贫地区发展环境。壮大脱贫地区县域经济,需要管好用好这些扶贫项目资产。应健全制度体系,更加注重制度设计的有效性,针对公益性、经营性、到户类等不同资产类型制定差异化管理办法。着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可考虑将公益性资产全部纳入农村基础设施范畴进行统一管护,加快探索社会化管护模式。重点盘活经营性资产,采取自主经营、村企联建、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元化运营模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成立专业化资产运营公司,加强对其运营效益监管评估与风险防控,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益。

  五是注重优化县域营商环境。优质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经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国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营商环境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与城市营商环境相比,县域营商环境差距还较大。要加强规划引领,把帮扶产业纳入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要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持续深化县域和县城“放管服”改革,加强对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经营主体支持,加大财政、金融、税收、保险、技术等各方面政策供给,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网络。同时,创新思路举措,强化党建引领,如陕西省围绕粮食、苹果等10个农业主导产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链“链长制”,以及在产业链上建立基层党组织等方式,及时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更好为帮扶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赋能。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