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萃
时间:2023-05-06 00:58:2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如何提高农产品与乡村经济活动的复杂度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一是拓展对农业内涵的认识。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挖掘并满足市场对农业的多元化需求,丰富农产品供给结构。二是提高农产品复杂度。增加农产品文化含量,赋予农产品知识含量,开发多样化农产品,提升农产品价值。三是以农业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模式,走生态低碳发展道路,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高乡村经济活动复杂度。

  来源:《光明日报》

  完善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

  贾若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逐步打破城乡之间的藩篱,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力度,加快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探索有利于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新业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来源:《经济日报》

  加强农业“走出去”政策支持

  杜鹰 张秀青 梁腾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设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引导资金,对符合国家外交大局和海外农业战略布局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长期低息信贷产品,探索仓单质押、权益产品质押等新的担保方式,鼓励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和债券,拓宽海外投融资渠道。鼓励推出适合海外农业投资的保险品种,对冲汇率风险。原则上支持“走出去”农业企业“产业外扩、产品回国”,为符合条件的海外权益产品提供专项配额。对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企业,原则上给予国民待遇,研究中资企业海外重点项目比照享受国内支农惠农政策的可行性。强化国际人才培养,动员国内高校和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大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放宽国际化人才任用条件,海外项目要更多地使当地人才为我所用。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增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曹立 徐晓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从顶层设计的高度,顺应市场对绿色、生态、低碳、无污染产品海量需求的趋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三次产业融合要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体制创新、产业联动、产业集聚、市场拓展、技术升级、要素整合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绿色资源等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将农产品绿色种植生产、仓储物流、精深加工、销售以及旅游休闲有机结合。要实现“资源—经济价值—生态振兴—资源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形成以生态农业为根本点、生态工业为支撑点、生态服务业为增长点的乡村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态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而增强长期发展的良性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村民更多地参与和分享全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赢局面。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完善各类金融互补合作机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协调发展

  温涛 何茜 西南大学

  一是重塑分工协作、定位明确的乡村伙伴式产融关系,既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上银行类机构业务拓展,更要加快在保险、担保、证券、租赁、期货期权等领域形成全面配套和协同服务。二是真正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积极探索银行与保险和担保的长效合作机制。三是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应用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土地、房屋、山林、农业设施等通过出租、抵押、合作或者入股等方式实现资产资本化。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

  多措并举提高进口农产品的环境友好水平

  叶兴庆 程郁 张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一是加强与出口国的农业技术和投资合作,帮助他们提高现有非毁林土地的单产水平,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开发利用非毁林可耕地。二是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尽快组织制定我国自己的进口产品环境标准,建立相应认证体系,发布绿色采购指南,为国内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避免供应链中的环境风险提供有效工具。三是调动企业负责任采购积极性,让重视供应链环境风险管理的企业得到合理回报,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资金成本,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高环境认证产品的市场溢价。四是提高消费者对敏感农产品环境可持续性的认知度,提升消费者环境意识和对环境认证产品的购买意愿。

  来源:《经济纵横》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