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自主参与。现阶段,农民朋友到底在想什么,更需要什么?近期,笔者对湖北省襄阳市部分县(市)区进行了走访调研,了解了农民的所思所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盼”。
一盼“种植”文化
“文化”是发展的先导,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引领。广大农村地区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巨大,也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文化惠民工程”,其中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等多个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给广大农村带来了许多文化实惠,但都是由政府买单,农民的参与度不高,且工程有待提升和完善。比如电视村村通工程,有些山区村落信号不好,电视节目量很少。文化书屋建设,因农民居住分散,看资料路程较远、十分不便。这种结构性的文化产品供给矛盾,都是“送文化”的结果。“送”的文化难以在农村扎根发芽,只有“种植”文化,培育能生根发芽的文化,才是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环节。
在农村培养大批文化骨干队伍。在村组干部、党员、驻村工作队员、农村文化艺人中挑选文化骨干,然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他们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其能力和水平。培训内容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思想文化观念、网络知识、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体育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保护传承能力等等,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让这部分具有先进文化传承技能和水平的文化人发挥示范效应。
挖掘本土文化并予以创新。广大农村均有属于本地的文化根脉。比如,山区有“唱山歌”的习俗,平原有“皮影戏”“快板书”“踩高跷”等传统艺术等。可将党的方针政策、社会道德规范、当地贤人故事等融入其中,形成生动活泼的文化产品,并展现给广大观众,既易看、易懂,又深受农民喜爱。
着力培育农村新型文化业态。推动农村文化发展,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培育数字艺术、数字创意、数字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要多开展一些有本地特色的艺术展演、民俗庙会、民间技能竞赛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扩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农村将文化与旅游、特色农业、农家乐结合,建设一批既适合当地村民需求,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景区、特色区和休闲度假区,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农村文化消费新模式。
大力开展农村村落保护改造。中国农村无论是依山傍水,还是面临交通便道,很多都可以就地取材改造村落,并与当地自然风貌融为一体,不仅便于生活,还享有审美情趣。农村有诸多戏台、广场、宗庙等公共设施,还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技艺如酿制、编织、缝纫、印染,还有诸多的古树奇石、自然奇观等,构成了中国人的美好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应按照“修旧如旧”“完善补充”“易观易乐”的原则,加以修缮、完善,形成产业体系,既能吸引广大旅客参观游览,又能丰富本地村民的文化生活,成为赶不走的文化教育阵地。
二盼乡村有产业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有了产业,农民可在家门口实现二次就业,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持久兴旺。从襄阳市农村当前实情来看,全市有行政村1900多个,其中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比重仍然很大,有一部分村虽然有星星点点的产业,但很脆弱,时兴时败,经不起风浪。同时村与村之间的差距也很大,经济大村年产值几亿、十几亿、二十几亿,像保康县的尧治河村、黄龙观村,谷城县的堰河村,南漳县的八泉村,枣阳市的舂陵村,宜城市的胡平村等,但它们仅仅是少数。总体上看,襄阳市村级经济发展状况,山区好于平原,城郊好于乡村,近郊好于远郊。
怎样实现产业振兴?可借鉴浙江和广东深圳的做法,在土地上做文章、动脑筋。土地作为农村拥有的最大资源,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要素。要以农村土地为牵引,通过全域规划、土地整理、产业植入,聚集人才、资金、科技等关键要素落户农村,共同打造农村土地“金矿”。建议采用三种途径实现: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成立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从“户户分田包地”实现“人人持股分红”。二是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实行全域高标准农田治理,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和土地整理,“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三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村组设农产品园区、旅游休闲园区、农产品采摘园区,组建多种类型的产业投融资公司,实行“管委会+园区”,推动村园一体发展,鼓励创建国家、省、市不同等次的农业科技园区,招引镇村以外的企业、商家入园投资,吸引各类各行有兴趣的公司、个体业主、农村文化贤人入园投资兴业,以期实现多业共生,共享发展,共同富裕。
三盼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虽然在不断加大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障力度,各级各部门也倾注大量财力给予保障,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实行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应加快补齐短板,使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随着农村医疗保险不断改进,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已达到50%以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200元起步,报销比例已达到90%以上,大病医疗也可二次报销,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基本缓解。目前主要是特别困难户医疗费问题还有一些差距。另外,城市和乡村养老保险差距较大,国家虽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由于思想观念、农村老人小孩居多等原因,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调查走访中,大多数农民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大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力度,通过算账的办法做实做细农民思想工作。目前,在农村居住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他们居住在一起,但又不知道相互的情况,可以村为单位对比算账逐户做工作,化解陈旧思想观念。二是加大落实力度。可借鉴2015年开始实行医保时的做法,在做好思想工作前提下,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干预。这项工作很细、很繁重,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善作善为,将这项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抓好。三是减少城乡差距。按现行社保政策,农村居民45岁起开始交纳社保,到60岁时,可拿退休金大约200~300元(襄阳市现人均为148元),最多也拿不到1000元,而在城市可以拿到2000元以上,且年度增长幅度也高一些。对此,各级政府应按照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多一些政策倾斜,配套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能力建设。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老年大学“银发智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