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机制。乐清市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着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以排头兵姿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前列、作示范。
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持续提升稳产保供水平。立足乐清“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实际情况,坚持党政同责、党政齐抓,全力抓好稳产保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把“米袋子”扎得更紧。逐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每年提高早稻种植补贴20元/亩,如今年规模种植大户双季稻可享受540元/亩补贴,明年将达560元/亩;大面积试种“麦-稻-稻”三熟制模式,打造双季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万亩示范片3个、千亩方10个、超级稻攻关方1个,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1.56万亩、产量达12.65万吨,获评国家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实施县市、浙江省“产粮大县”。二是把“菜篮子”装得更满。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做好“田上”“山上”“海上”文章,建设蔬菜保障基地,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年出栏15万头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0万亩、13.6万吨以上,能繁母猪保有量达1.35万头,渔业产量4.34万吨以上。三是把“田长制”落得更实。坚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方案》,大力推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今年以来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抛荒复耕复种任务2541.7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231亩、改造提升2949亩,推动“小田变大田”1.37万亩,全力织密织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网。
突出“产业振兴”这一重中之重,迭代升级乡村产业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一是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全力培育铁皮石斛、雁荡毛峰、泥蚶等特色农产品,推广花椰菜、雁荡麻鸡、磐石灰鹅等本土特色种源,打响“乐耕清耘”“岭底山珍”等区域公共品牌,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有钱途”的产业。重点打造百亿级铁皮石斛产业集群,“千斛雪”石斛酒厂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王老吉”品牌石斛饮料成功面市,“铁定溜溜”石斛主题乐园等一批“农文旅”融合样板成为网红打卡点,全市石斛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全产业链产值超35亿元。二是持续攻坚“双强”行动。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农业“机器换人”,加快发展数字农业、设施农业,建立健全农机“1+X”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农业各产业、产业各环节机械化、设施化、数字化水平,让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进到乡村、惠及到乡村,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家、数字渔场1家,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0.7%,其中水稻91.7%,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市。三是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强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坚持“跳出乐清发展乐清”,大力发展云南、广西、贵州、海南等地的域外农业,招引落地时光里田园综合体、芙蓉生态种植园等重大农业项目,把“藤蔓”伸得更远、“养分”吸得更足、“茎块”做得更强,打造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有竞争力的乡村“地瓜经济”。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着力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种种障碍,全力打造最优乡村营商环境。同时,以“乡土、乡情、乡愁”为桥梁纽带,推进“万名农创客”培育计划,引导鼓励能人回乡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
聚焦“和美乡村”这一关键抓手,加快绘就宜居宜业画卷。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全域建设和美乡村,让广大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旅游休闲的理想乐园。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持续推进道路、电力、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四好农村路”2.0版,加强海塘安澜工程建设,不断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档升级。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幸福可感,全力推进养老托幼、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基层延伸,深化拓展邻里食堂、邻里书房、邻里赛事等“幸福邻里”系列场景,大力建设全龄友好社会,把幸福实事送到村民家门口、办到村民心坎上。三是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巩固深化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持续开展“最美村”“最脏村”评选,联动推进未来乡村、美丽田园、幸福河湖建设,推动乡村风貌由“干净整洁”向“整体大美”转变,高标准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未来乡村4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35个。四是提升基层治理颗粒度。系统构建“村社—网格—微网格”智治体系,优化调整1523个网格、7662个微网格和88个专属网格,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建成省级以上善治村243个,占全市一半以上。以“浦江经验”20周年为契机,创新打造夜谈解忧、夜巡护安、夜访纾困等“雁山夜访”走亲品牌,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推动各级干部利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户,与群众零距离话发展、巡平安、访民生。五是提升文化文明辨识度。深入挖掘汲取“山海乐清”文化基因、“千年文脉”文化精髓,持续弘扬“乐读”文化、“孝行”文化,传承保护古村、古树、古桥等乐清“十古”资源和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岭底枇杷节、淡溪杨梅节、龙西石斛节等农事文化活动,构建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诗和远方”。
紧扣“强村富民”这一中心任务,全力走好共同富裕新路。紧盯山老区、低收入家庭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努力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一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行动计划,集成推进党建引领乡村连片提升,迭代“村企共建”等共富模式,深化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务实举措,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经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0.14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17.67亿元。二是激发农民创富活力。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牢固树立“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的认知导向,大力宣传“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的生动案例,全面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入推进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双激活”行动,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商新业态,用好新型“帮共体”“助联体”等载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916元,城乡收入比收窄至1.72。三是加大资源要素倾斜。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联动推进北部大荆片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雁荡山重振雄风,促进科技、人才、资金、项目等优质要素资源向乡村倾斜集聚,持续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比如,推动工业企业与山老区村结对,通过“设备下乡+来料进村+技术入户”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家门口的“共富工坊”109个,就近吸收就业3000余人,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