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农民中职教育是新征程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培养农业农村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中将起到管基础、管长远的重要作用。
农民中职教育的使命担当
农民中职教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对农业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将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对职业教育作出系统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面向乡村一线从业人员实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农业农村技术技能人才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迫切要求。
农民中职教育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2020年,在我国近6亿农民和2.9亿农民工中,农民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只有7.2%,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也只有28.90%,大部分还是初中及以下。2021年,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2200多万人,其中占主体的高素质农民1700万人。乡土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问题依然严峻。农民中职教育是系统化的培养,是对农民长期、持续、全面的教育,既注重“富口袋”的技术技能培养,又注重“富脑袋”的观念转变、思维优化,是加快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的可行路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持续的。
农民中职教育是满足广大农民对学历提升期盼的有效途径。全国农广校体系开展的非全日制农民中职教育,贴近农业农村农民,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在一直缺少国家培养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近10年来依然招生达50多万人,这说明农民对学历教育的需求依然旺盛。《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高素质农民中初中占39.18%、高中占38.19%、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8.84%,农民学历提升空间很大。基层调研时,经常有农民学员反映:仅靠短期培训,很难系统掌握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只有通过知识、能力、素养的持续沉淀,才能实现持续增收,真正对产业有所掌控;只有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农民期盼成为农民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农民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体系办学,组织力强。目前全国农广校系统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和五级办学体系,拥有中央校1所、省级校34所、市级校56所、县级校1693所,农民田间学校1.6万个(中职乡村教学班4196个)。这种与乡村“零距离”的工作组织体系,具备较强的农村招生动员能力,为农民学习不离岗、不离乡创造了先决条件。
远程教育,灵活性高。农广校是我国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的中坚力量,具有多形式、广覆盖的远程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手段优势,积极开展三农政策宣传、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知识普及、信息发布传播等工作。特别是云上智农App,注册用户超700万,聚集各类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为农民学员提供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和对接服务。
专业齐全,覆盖面广。目前中央农广校统一开设作物生产技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11个专业,涵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治理四个方面。各省级农广校紧密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自主开设现代农艺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直播电商服务等30多个专业,专业现代农业特色更加突出。
产教融合,持续性长。农广校农民中职教育形成了“送教下乡、农学交替、弹性学制”为主要特征的办学模式,把教学班办在农民身边、田间学校、产业链上,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以“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设计课程,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地点,并为学员搭建长期服务平台,实现教师与学员间持续性跟踪指导,满足学员终身学习需要。
农民中职教育的发展瓶颈
没有稳定的支持政策。非全日制的中职教育没有明确纳入享受国家助学政策和免学费政策范围,主要靠地方政府政策和与地方项目结合支持农民参加中职教育,缺少支持政策且不稳定。目前,仅浙江、江苏、河南、广西、青海等省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支持。
缺乏规范化办学标准体系。年度农民中职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教学标准功能,但存在总学时要求过高、教学实施要求笼统等情况,亟待开发符合实际、科学规范、分类分级的教育教学标准体系,更好保证教学效果、衡量办学质量。
自身建设亟待加强。专职教师总量不足,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教学内涵建设粗浅,主要存在教学研究不深入,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不系统,教学评价未破题等瓶颈。
农民中职教育的改革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力期,也是农民职业教育乘势而上、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农民中职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发展,紧紧围绕农民需求,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育环境,创造教育条件,不断为农民接受中职教育提供便捷优质高效服务。
积极探索“培训—中职—高职”衔接培养。推进各层次衔接培养,不仅能够发挥农广校主体作用和办学优势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稳定中职教育招生规模,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要积极探索建立衔接培养机制,打通培训与中职教育通道,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等各类涉农培训与农民职业教育相衔接,把有学习提升意愿的培训学员转为中职学员,并努力形成培训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格局。要研究建立职业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机制,加强与涉农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办学,与“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以及“1+X”证书制度试点相衔接,为农民接受高职教育提供通道,拓宽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
不断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形成稳定的教学指导框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重,精简教学单元的知识容量与时长,打造精品课程,提供可灵活选择和组合的菜单式课程体系。在教学设计上,坚持就地就近培养办学特色,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远程教育与现场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结合,进一步丰富“送教下乡、农学交替、弹性学制”模式内涵。在标准制定上,有计划有步骤开发农民中职教育标准,逐步形成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专业技能教学标准、师资标准为核心的标准体系。
不断夯实中职办学工作基础。加强办学基础是推进农广校体系办农民满意教育培训的重要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育、引、聘、用”将专家型人才、乡土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吸收到师资队伍中来,为农民传经送宝。加强系统化师资培训,聚焦专兼职教师、教学班主任和县级校长,开展定向培养,不断提升师资教学能力和水平,打造骨干师资队伍。在教材建设上,实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精品教材工程,开发精品统编系列教材,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使用手册式、扫码式、活页式、融媒体等新型教材。在教学点设置上,统筹利用好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探索农广校与教学点的紧凑型联结机制,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层次分明的教学点布局,开发打造现场教学精品路线。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