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稳粮富民的地域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基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调查
时间:2023-11-07 09:06:0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小兵 孟丽 李淞淋 张世忠 字号:【

  苍溪县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雪梨之乡,四川省粮油大县、全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之一。近年来,苍溪县坚持“粮经复合、同步并举、钱粮双增”理念,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千斤粮+万元钱”稳粮又富民的粮经复合之路。

  稳粮又富民的苍溪探索

  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千方百计抓好粮油生产。苍溪县共有耕地9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82.3万亩,已建高标准农田79.8万亩。苍溪县始终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围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巩固建设“嘉陵百里粮仓”,千方百计稳住“粮袋子”、拎紧“油瓶子”,依托亭子口和白鹭湖便利水资源,打造白鹭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1.62万亩,发展优质粮油基地1.56万亩,带动周边建成标准化粮油基地1.33万亩,主要粮油作物亩产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2%以上,成功创建四川省2022年度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县连片建成小麦、油菜、水稻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万亩示范片6个,千亩示范片21个,新(改)建粮油园区5个,建成粮油高产示范带2个,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23.8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7万亩,全县粮油年均产量53万吨左右。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探索多种粮经复合模式。“水旱粮经”轮作种植。成功探索“双六尺”预留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小麦(玉米)中药材、小麦(玉米)蔬菜旱地带状轮作模式,大力推行稻油、稻蔬、稻菌等水旱轮作模式,实现既保粮食安全,又保经济增收,全县轮作复种面积36.2万亩。“稻果渔禽”间种间养。通过稻鱼稻虾共生,稻鸭稻鹅立体种养,田边田坎间种果树、树下套作大豆等立体综合种养方式,实现一田多业、“一水多用”。新建和改造提升稻果渔、稻果禽综合种养基地1.2万亩,亩均产值8000元以上。充分利用既有坑塘水面发展健康水产,水面种植浮板稻1100亩,亩均产值5000元。“果粮菜药”套作种植。立足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种植面积大、果园多的实际,大力推广猕粮(大豆、豌豆)、梨粮(小麦、大豆)、果药、果菜套种和田边田坎田坡增种等模式,实现粮经发展两不误,果粮、果药、果菜套种35.1万亩,占可套种面积95.2%,亩均产粮1000斤,亩均综合产值1.2万元。粮经复合模式带动农村人均增收2300余元。

  坚持把三产融合作为重要途径,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加工业。围绕猕猴桃、雪梨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以绿色品牌为特点的猕猴桃酵素、雪梨膏以及果酒等营养型、功能型精深加工产品。2022年,全县食品饮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户,实现工业产值43.66亿元。借力电商营销实现产品溢价。建成全国首家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中心和川东北地区首个阿里巴巴“客服县”,带动发展红心猕猴桃电商317家,实现价销两利。苍溪红心猕猴桃网销均价达每公斤25元,高于全国猕猴桃批发价1.3倍。2022年全县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2.5亿元。推动农文旅多元融合发展。依托特色产业和乡土资源,建成苍溪梨博园、黄猫垭桃花岛等4个集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深度融合的休闲景区,连续举办18届苍溪梨花节、9届苍溪红心猕猴桃采摘节等地域性节会活动,形成“春赏百花、夏品雪梨、秋摘猕果、冬采柑橘”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2022年全县共吸引和接待游客631.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87亿元。

  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苍溪经验

  突出因地制宜,强化规划引领。统筹编制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环嘉陵江片区粮经复合、北部山区种养循环示范、城镇郊区农旅融合产业带,探索“县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村建一村一品示范园、户建产业小庭园”的“三园联动”发展模式,累计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4个、村级千亩园75个、农户小庭院5.78万户。在各乡各村各户产业选择上,不搞“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地肥瘠、种植习惯,确保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因地制宜采取轮作、间作、套作等方式,实现粮经“双稳、双赢”。

  突出群众主体,激活内生动力。苍溪县是庭院经济的发祥地,从1958年建起四川第一个“米丘林”园艺场,到大力发展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鱼塘、小药园“五小经济”,从头戴绿顶子、腰缠钱袋子、脚踩粮囤子“一院三子”,到建庭园、建生态家园,从“产村一体”幸福美丽新村,到“三园”(县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村建特色产业示范园、农户建增收致富园)联动、融合发展,群众始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苍溪县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策,创新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产业风险防范服务保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充分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突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含量。开展全产业技术服务,制定粮经复合种植技术规程,组建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和猕猴桃、苍溪雪梨、生态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研究院(专家工作站),创新一个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支推广团队、一村一名田间医生“五个一”技术协同推广体系,统防统治覆盖面达51.6%。建成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苍溪鳖3个良种繁育中心,种养良种覆盖率100%。苍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苍溪县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是全国红心猕猴桃产业的种业中心。目前已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新型智库11个、专家服务团14个,先后编制《苍溪红心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等5项省级(区域性)地方标准,完成《大型猕猴桃园建设工程设计研究》等30多项猕猴桃生产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运用工作,其中6项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被评为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突出品牌兴农,赋能产业振兴。苍溪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以优质农产品品牌为支撑、以企业自主品牌为主体的品牌体系架构,制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经营、统一监管”的“五个统一”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办法,先后培育苍溪红心猕猴桃、雪梨、川明参、魔芋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种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加大应季地标产品巡检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和侵权行为,坚决保护品牌品质声誉和农民切身利益。在红心猕猴桃品牌打造上,建立苍溪县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保护机制,编制“苍溪红心猕猴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手册,先后培育出红阳、红华、红美、红昇等10个猕猴桃新品种。苍溪红心猕猴桃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协定》首批“100+100”地理标志名单、2021全国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地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议

  苍溪县在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积极探索粮经复合模式,走出了一条稳粮又富民的新路。随着“土特产”产业发展壮大,对规模化物流销售能力的需求逐渐增强,尤其是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冷链物流能力提升、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此如下建议:

  强化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迭代。一是壮大创新主体。聚焦主导产业、重点领域,整合创新资源和力量,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先进技术的创新龙头企业。二是打造创新平台。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因企施策,组织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开放式创新水平。三是培育创新人才。积极营造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各类人才培育引进,重点聚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努力培养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用好科技创新金融政策,推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深度融合,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实力。坚持科技下乡,动员和派遣科技特派员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不断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新方法,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激发农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强化主体培育,实现多元发展。一是推进农业组织化。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协调、渠道和桥梁作用,按照产业化经营模式,将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小农经济引入到产业化经营链条之中,不断探索更多产业业态,服务村域经济建设。二是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居间服务作用,建立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机制,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巩固完善作用,把长期稳定务农的小农户培育成为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示范性强的家庭农场。三是推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发展。由重点关注“产中”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扶持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破解农户小规模生产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成本问题。

  强化品质提升、实现产销对接。一是完善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针对农业特色产业,分品种制定从种子到餐桌全链条适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标准,强化标准落地应用和质量追溯,以质量取胜,走精品农业特色发展之路。二是“以销定产”盘活农产品流通。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特色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在产、供、销各环节精准发力找准突破点,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有品牌”。同时通过农产品深度开发创新,创造需求,引领消费。三是持续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力度,在坚持扩大电商规模的同时,大力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数据倒逼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销对接精准化。四是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应全面总结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的经验,坚持以数据、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的基本路径,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稳粮增收的基础。

  (作者单位:王小兵、孟丽、李淞淋,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张世忠,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