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具有不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条件束缚的突出优势,是各类“菜篮子”产品周年均衡供给的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举措;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出台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中国特色设施农业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促进了产业跨越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农业先进生产方式的标杆。2022年,设施农业产品总产量4.6亿吨,产值4.47万亿元,占农牧渔业总产值36.9%,保障了全国多元化食物的周年均衡有效供给。
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设施园艺。总面积约4270万亩,年产设施蔬菜和食用菌2.65亿吨,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1/3,占商品菜50%以上,人均占有量近190公斤;年产设施水果和西甜瓜0.5亿吨,人均占有量35公斤。设施园艺产值超过1.4万亿元,用不足3%的耕地,产出种植业25.3%的总产值。
设施畜牧。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蛋鸡存栏10.5亿只、肉鸡出栏125亿只,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牛奶产量3932万吨、禽蛋产量3456万吨,总产值3.99万亿元。其中,设施畜禽生产的比例已超过3/4,产值接近3万亿元。
设施水产。2022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868.78万吨,总产值约1.53万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48.63公斤,其中设施水产贡献率接近33%。
设施农业的卓越贡献
切实保障了城乡居民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解决了全国新鲜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难题,从根本上满足了反季节蔬菜、水果、花卉、鱼虾蟹等生活必需品的全年需求;摆脱了畜禽和水产品长期短缺的困境,保障了优质动物源蛋白的稳定有效供给。
有效推进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化、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特征日趋明显,在提升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业质量效益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推进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
持续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全国设施园艺种植创造了近7000万个就业岗位,设施畜禽水产养殖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2亿。在山东设施蔬菜重点产区,产业对农民人均年收入贡献额超过1万元。
新形势下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保障食物有效供给
提高产品消费比重,保障各类食物安全。2022年,设施农业产品总产量达4.6亿吨,约占全国农产品消费总量23%,且比重不断上升,是各类食物有效安全供给的重要保障。
提高生产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植物工厂的质量效益可高达露地种植的100倍以上;楼房养猪、肉蛋鸡立体养殖的效率比平房养殖提高3~5倍。通过科技创新,可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非耕地利用潜力,有效释放耕地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可深入挖掘荒山荒坡、河滩海涂、废弃矿山地等非耕地以及中低产耕地的设施农业生产资源潜力。促进设施农业显著增产,同时释放粮食用地,做到“不与粮争地”。
展现代设施农业,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产业韧性,保障“菜篮子”稳定供给。设施农业科技显著支撑“菜篮子”周年高产稳产,不但解决了全国新鲜蔬菜、畜禽和水产产品长期或季节性短缺的难题,还从根本上满足了反季节蔬菜、水果、花卉、鱼虾蟹等生活必需品的全年需求,保障了多元食物供给。
提升质量效益,保障“吃得好”“吃得健康”。设施农业创新保障了优质动物源蛋白高效生产,满足了人民对畜禽水产产品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改善了膳食结构,加快促进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切实提高人民幸福。
提升我国设施农业现代化的举措与建议
推进设施农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先试工作,部署国家设施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及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树立起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标杆,加快设施农业强国建设步伐,切实保障“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部署国家设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在国家农业农村领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进行重点部署,推动核心技术原始创新与关键产品自主化发展,落实“揭榜挂帅”“赛马”制,协同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与产品。
实施设施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建立产业集群。鼓励企业承担以核心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服务为导向的攻关任务,提升企业创新主体能力;培育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和低碳产业集群,建设和壮大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现代设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和特色的生产企业,形成集群优势。
完善配套政策。建立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绿色低碳化发展技术与标准体系以及支持机制,落实核心装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台支持大型沼气热电气联产工程、大型沼气发电与大型温室天然气发电上网等绿色能源综合利用,以及光伏设施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强化金融支持。推进设施农业保险产品开发试点,扩大保险品种覆盖面、提升保额,逐步构建有利于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险险种体系。加大财政贴息、担保基金等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通过开发融资租赁、设施抵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作者单位:李保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王朝元,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