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将“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列为四大重点任务和六项重大工程之一,并专门设置《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专项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30年建设6万座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500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的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和布局。下面就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内容做一解读。
一、充分认识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冷链物流一头连着生鲜农产品产地,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对于推动完成《规划》2030年总体任务,实现稳产保供、提升效益、科技助农等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冷链物流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重要一环,可带动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规模化集散、品牌化运营,应对市场价格波动,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稳定供应能力,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既是设施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也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重点支持对象,可直接提升其冷链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市场运营、合作联营能力,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途径。三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冷链物流可提升生鲜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减少产后损失浪费,保障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促进实现减损增效、提质增效;可有效延长生鲜农产品上市周期,实现错季销售,增强农民议价能力。四是利于持续扩大内需。从消费看,冷链物流可支撑高品质冷链设施农产品的跨季节、跨区域市场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品质化、差异化消费需求,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从投资看,作为产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补短板工程,可有效拉动社会投资,利于带动建材、机械、工程等实体行业发展。
二、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迅速,特别是自2020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00多亿元,共支持3.6万个主体,建设7.5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超过1800万吨。在实施区域上,重点向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倾斜,县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中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占实际总补贴资金超70%。在建设主体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约57%,家庭农场占比约3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比约8%。在设施规模上,库容500吨以下设施约占74%,500吨以上设施约占26%。在实施效果上,产后损失显著降低,项目区产后损失率平均由22.7%降低到7.1%;增收效果日益凸显,项目区经营收益平均增长20%;同时还催生了产地直销、产地直配等一批新型流通业态,有效推动消费升级。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取得的这些成效,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对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目标,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地低温处理率低。产地预冷、冷藏保鲜和配套商品化处理等设施设备建设相对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偏低,比如果蔬的产地低温处理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90%以上的水平,“断链”“短链”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与农业发展布局不适应。我国冷链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产地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设施农业布局不匹配。三是发展基础不牢固。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数字化转型升级相对滞后,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建设运营主体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等。
三、推动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
《规划》对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思路做出了系统谋划,《方案》对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发展思路上,坚持“打通设施农业产后痛点堵点”这个导向,明确“建设提升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这一重点,通过加快推进《规划》任务实施,全面补齐设施农业产业链配套设施装备短板,有效减少设施生鲜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浪费,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在建设目标上,基于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基础和需求,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规划》,提出了到2030年建设6万座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500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的工作目标。
在建设原则上,主要考虑这么几点:一是坚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紧紧围绕设施农业总体布局,综合考虑产区间平衡发展和冷链物流缺口现状,聚焦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兼顾地方特色优势品种,推进冷链物流设施相对集中建设,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注重科技赋能,开展冷藏物流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探索冷链经营新模式,发展冷链流通新业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冷链物流全过程,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实现降耗增效。三是坚持主体多元,联农带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向产地冷链物流聚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升设施农产品上行能力。
四、建设重点及布局
在建设重点上,一是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以满足鲜活农产品田头贮藏保鲜为目标,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分区分片、合理集中建设田头仓储保鲜设施,筑牢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基石,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本支撑。在建设内容上,主要是在重点镇和中心村,按照经济适用、规模适度、节能环保的要求,结合设施生产实际需要,在田间棚头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动仓储设施,主要包括:预冷冷却设施设备、冻结设施设备、机械冷藏库、气调冷藏库和其他配套设施设备。二是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以提高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为目标,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产地园区以及渠道网络,分类分级建设具有仓储保鲜、初加工、冷链配送等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打造产地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形成支撑农产品上行的产地综合服务平台。在建设内容上,主要是在县域重要流通节点,按照区位优势突出、服务功能衔接的要求,建设一批集集货、预冷、分选、加工、冷藏、发货、检测、收储、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主要包括: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国有农场、流通企业等主体,建设主体依托型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物流园、电商孵化园等产地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园区依托型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依托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生鲜电商等渠道网络,建设渠道依托型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在建设布局上,重点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等设施农业优势产区。省域内向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倾斜,县域内向重点镇和中心村倾斜。其中,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侧重布局在产业相对集中、冷链设施缺口较大的设施农业产区,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解决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问题。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侧重布局在上通国家骨干基地、下联田头冷链设施的重要流通节点,加力提升农产品集散配送和上行下行水平。
五、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工作要求
一是建好工作机制。在严格执行落实《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基础上,充分用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形成的工作基础,指导做好建设工作。一个是用好部级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省基本都成立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工作专班,要充分发挥好专班作用,做好工作协调和调度督导,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一个是用好农产品冷链物流专家队伍,各省要充分发挥已成立的专家组作用,强化技术支撑,提升决策咨询、专题研究、技术培训等能力。
二是严格项目管理。落实好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管理办法,严格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强设施建后管护,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社会化管护服务,探索物业化“管”、产业化“用”。对项目建设和运行适时开展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各省要加快出台本地区用地用电优惠政策落实文件,进一步明确与设施农业生产中与生产直接关联的分拣包装、保鲜储存等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农村建设的仓储保鲜设施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更好服务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对物流企业符合条件的冷库仓储用地,支持按规定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鼓励各类银行及担保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强化信贷担保支持。
系统高效的冷链物流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应有之义,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领会《规划》要求和《方案》内容,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为构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拓展食物来源和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