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是宿迁市的主城区、座下区,辖8个镇、7个街道、160个村居(社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总面积7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6.9万人,常住人口69.4万人。
宿城区作为全省三农比例最高的主城区、座下区,具有设施果蔬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三角北翼,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之称,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二是土地条件优厚。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地貌分为丘陵、岗地与平原三类,多为黄泛冲积平原,耕地总面积约50万亩,有效层深度在1米以上、通气性好,PH值6.5~8,含盐量1.5‰以下,无次生盐渍化现象,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绿色果蔬生长的平畴沃野。三是气候条件优良。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是“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天然驯化带,被誉为“华东一片净土、江苏一座氧吧”。四是水文条件优质。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纵贯全域,洪泽湖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骆马湖常年保持II类水质,各类水域面积155平方公里,配套建设大量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
自2021年以绿色果蔬为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以来,宿城区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以高科技引领产业升级、高标准设施打造标杆、高品质农业精塑品牌、低接口输出带动农民,系统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东部平原设施农业创新高地。2022年被评为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获批中国农业公园(中国农业公园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基地),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依托高科技引领,赋能产业创新升级。搭建优质农业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拓功能、挖潜力、重创新,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一是构建平台强力支撑。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江苏省农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落户宿城;与省农科院合作,聚焦宿城特色产业发展,遴选专职科技特派员建立“亚夫工作站”;与省农学会、省科协组建战略合作平台,建成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研究生工作站5个。二是加快前延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种源农业,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全区培育种子种苗企业2家,分别为江苏绿港和江苏德利尔,近年选育番茄、甜瓜等果蔬新品种76个,实现年工厂化育苗10亿株以上,宿城现代农业园区新建成种质资源库2000立方米、种质资源圃6000平方米,收存种质资源3万余份。三是联网上云赋能增效。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打造现代化智慧农业示范区,建立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农业“四情”监测网点30个,新增数据使用农户1万户。积极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经济”,推动宿城农产品“触电上网”,与盒马鲜生、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推动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10亿元,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聚焦高标准建设,打造农业示范标杆。以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统领,以国家农业公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抓手,建设高标准农业产业园区,引建高标准农业重大项目,推广高标准农业生产模式。一是布局“1+8+N”园区化集成发展体系。在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带动8个镇全产业链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即以1个省级宿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龙头,8个镇2000亩成方连片、单一品类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实现全覆盖,按园区化标准规划建设重大农业项目基地,实现“大园区+大项目+广大农户”的园中园发展模式。二是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发展。2021年以来,引进江苏润道、爱吉尔科技、田洼智慧农业园、果之鲜采摘园等重大农业项目100余个,累计总投资近200亿元。沿宿邳路的蔡集镇、王官集镇、双庄街道和支口街道全域规划建设国家农业公园,布点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其中田洼智慧农业产业园总投资达2.6亿元。三是加快农业标准推广输出。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要求,总结提炼园区企业技术经验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果蔬全程标准化绿色化技术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了番茄椰糠基质槽式栽培技术规程、日光温室建设、无土栽培配方水溶肥等企业标准38项,番茄椰糠基质架式栽培技术规程、小黄瓜椰糠半无土栽培技术规程等宿迁地方标准3项,设施番茄数字化生产技术标准化试点江苏省地方标准1项,设施种植园区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设计规范行业标准1项。江苏绿港、德利尔利用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将果蔬园区化发展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国23个省市,建成100余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实现跨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开创宿城农业“飞地经济”新模式。
锻造高品质农业,精塑地域特色品牌。主动呼应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大市场中高端需求,推动“一镇一特、一特一园、一园一牌”,全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一是打好特色牌。以“宿有千香”区域品牌为本底,放大“罗圩香茄”“洋北西瓜”“陈集葡萄”等5个地标产品品牌效应,生产精品葡萄、车厘子、圣女果等中高端果蔬,并在王官集四季采摘园种植成功全市第一棵“红美人”柑橘,满足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消费需求,龙河镇建成上海“菜篮子”外延基地。全区特色高效果蔬种植面积18.1万亩,总产55万吨,产值3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67.4%,已被认定为宿迁市绿色蔬菜产业基地23个,绿色蔬菜播种面积4.3万亩。培育“两品一标”达76个。二是打好品质牌。加强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在省追溯平台注册生产基地1100余个,建成20个标准化村级服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比例超过90%,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75.85%,实现规模生产主体“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三是打好融合牌。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休闲深度融合,以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为主线,打造西片区农旅融合片区、南片区绿色果蔬片区、成子湖生态种养片区。
突出低接口输出,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五统一”模式,通过降低创业门槛、推广专项服务、要素集成保障等联农带农新机制,实现农户租金、股金、薪金、奖金“四金共享”。一是推行“返租倒包”模式,降低创业门槛。对有创业意愿但能力有限的农户,可返租农业园区统一标准建设的生产设施,两年内吸纳2000余户进园创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余元、增长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如在罗圩蔬菜产业园,一户合作农户承包4.5亩大棚仅半年收益可超5万元。二是推广“专项服务组织+”,降低经营门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引导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公司、服务专业户等各类主体发挥功能,促进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生产。江苏绿港、德利尔等龙头企业深耕设施农业,为中型家庭农场(农户)提供“一揽子”“保姆式”“智慧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是推动“全要素保障”,降低准入门槛。稳步推进省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全市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宿城区上市成交,目前全区已累计入市用地23宗、1135.5亩。稳妥推进“小田并大田”、公共空间治理、低效用地盘活和土地平整等工作,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将“巴掌田”变成连片田、高产田,全区流转土地30.47万亩。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