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基础,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民生活富裕。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37元,绝对值保持全省首位,城乡收入比保持全省最低,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所有村年收入全部达到15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出好集体经济“组合拳”
释放富民效应
坚持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战斗堡垒,市委、市政府连续实施四轮“强村计划”,从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全市集体经济保持快速、均衡发展。
持续拓宽村集体增收途径,全省首创“飞地抱团”模式,通过县级统筹、跨镇发展,将低效土地整治复垦,腾出用地指标异地“飞”到规划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优势地段,抱团发展物业经济,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157个,涉及参与村1945村次,总投资177亿元,年收益率普遍达8%以上;实施强村公司培育计划,重点开展物业服务、旅游开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村环境长效管护等业务,累计培育强村公司77家。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电子票据使用管理制度,实现村经济合作社应用电子收据全覆盖,从在线填制开票信息到电子收据直达交款人,全程仅需几十秒。
兼顾村集体壮大与发展成果共享,推动村集体经济股份分红扩面提质,开展股份分红村358个,分红村占比42%,分红金额1.97亿元。
实施“领雁计划”,选好派好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探索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村干部报酬激励机制。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机制,压紧压实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主体责任。
练好产业发展“基本功”
推动农业增效
坚决贯彻落实新粮食安全观,全力打造“浙北粮仓”,实施粮食生产耕作基础、服务能力、产业层次优化提升行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17年位列浙江省首位。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与投资规模列全省首位,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提质扩面,累计建成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6家,数量居全省前列。稳定生猪生产,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唯一生猪产品供应商。
全面开展特色农业“一县一品”建设,推出特色农产品“十大伴手礼”,4个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数量全省第一。大力推进以农业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高能级产业平台建设,每年像工商业一样举办农业经济洽谈会,累计引进优质项目183个,涉农投资总量181.7亿元,核心区亩均产出远高于面上水平。
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积极推进种业强市建设,持续做好水稻、嘉兴黑猪、南湖菱等品种选育和保护;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建设桐乡石门湾等一批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0%,列全省第一。
创新农田退水“零直排”模式获全省示范推广,示范区内削减主要面源污染物达1/3以上。加快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建设“种粮宝”粮食生产综合服务平台,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和未来农场32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念好乡风文明“治理经”
促进社会和谐
充分发挥“三治融合”发源地优势,发动群众参与治理,创新推广“四共四筹”“西山经验”等基层治理经验,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格局。
创新建立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机制,以党员干部为骨干配备微网格长,定岗、定责、定奖惩,常态化联系群众。全面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贷款、积分超市、积分换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
探索“智治、自治、法治、德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议事机制,推动“云议事”“云投票”“云判事”,打造“永不打烊的议事厅”;把积分动态管理“搬到云上”,线上自动积分结合线下扫码积分,打造“善治宝”等特色应用场景。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深化行动,推行农村家宴中心节俭办酒“准入制”“菜单制”“评分制”,设立“移风易俗共富基金”,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村(居)民将节俭办酒的部分资金用于崇学助学、敬老祝寿、拥军优属、扶危救困及公益服务购买。全市省级善治(示范)村创建率达83.2%、创建率全省第一。
打好环境提升“攻坚战”
实现全域秀美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突出“平原水乡、诗画江南”特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创新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比拼机制,每年年初召开规划评审会,集中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年终召开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比拼规划落实情况、项目建设成效和群众满意度,营造比学赶超、赛马争先的浓厚氛围,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5个、示范镇52个、特色精品村163个,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50条。
创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定期暗访通报制度,每月常态开展明察暗访和回访,举一反三、查一改十推进整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规范化公厕管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全省率先开展全域未来乡村建设,集成“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九大场景,打响“未来嘉乡”品牌。加快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村庄开发运营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实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行动,加强嘉兴南湖菱种植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编纂嘉兴《百村百故事》,大力传承乡村深厚历史底蕴。
用好深化改革“关键招”
激发乡村活力
以全省唯一的整市域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综合集成试点为抓手,推进城乡要素更高效配置,着力构筑新时代共创共富共享体系。
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根据产业分类设置控制性指标和净地标准,围绕产业规划、能评环评、带动农民就业效果、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对落地项目进行考评,对考评结果给予相应奖励,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项目52个,面积7.16万亩,带动就业农户数8703户,增加农民收入9498万元。
实施闲置农房盘活计划,重点在城乡一体新社区、城中(郊)村、美丽乡村精品村等区域,因地制宜激活农房,探索形成“蓝领公寓”“新乡邻公寓”等模式,累计激活利用闲置农房3.8万宗、面积433.2万平方米,其中由主体统一收储运营激活3400宗、面积10.3万平方米,营收5918万元。
支持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村集体以及农户等为主体组建共富联合体,集中建设投资规模适度、见效快、风险低的共富大棚、共富菜园、共富码头等共富产业发展项目,累计建成“共富体”项目62个,带动农民增收1754万元,促进就业2424人。
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通过“政府拨一点、集体出一点、慈善补一点、家庭筹一点”等筹资方式,扶持低收入农户入股参与到“飞地抱团”项目中,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保持全省第一。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