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民职业教育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间:2023-12-18 09:21:1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雷明 字号:【

  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营者素质的竞争。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决定农业成效。能力特别是可持续能力决定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自身的质量。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源于农民特别是高素质农民。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提升经营者素质能力,才能为主体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美国家庭农场主90%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法国农民一般具有高中或大专文化,日韩农民普遍高中毕业。而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农民具有高中或大专文化的不到9%。农民素质提升刻不容缓,农民职业教育关乎解决 “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乡村振兴核心基本问题的关键,任重道远。

  认清一个意义

  俗话说给钱不如给本事,助力乡村振兴,还要多打“职教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目前,面对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以及全面乡村振兴,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谁是未来乡村建设者”。笔者认为未来乡村建设者即为所谓的新型农民,即指泛农业包括三产融合新兴产业业态从业者,包括全社会的一二三产从业者、企业、社会组织、居民个人、政府。

  从内在看,全面乡村振兴主力军应该为高素质农民,即农民从身份转化为职业,其职业认定的标准为生产资料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超过80%的新农人的创业项目集中在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而从外在看还应该包括大学生、返乡创业者,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广大中小学生,他们将来会用知识和技能反哺大山,他们是未来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总体上说,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有以下特点:一是懂政策、懂市场、能实干的创业人才。二是有一技之长,带动能力强,能够带动群众致富的人才。三是创新复合型人才,即能充分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文化影视、城市生活和农村、农业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的人才。四是符合农村发展需求的“土专家”“田秀才”,如农艺师、果树种植技术人员、规划师、市场营销人员等。这些人才是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主力军。由于这些高素质农民从事的产业不同,需求各异,因此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造就一支高质量的懂技术懂市场的师资队伍,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明确一个目标

  农民职业教育意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加快农民全面发展,助力高质量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亦即实现由封闭落后的小农人到了解市场、熟知市场、能驾驭市场的市场人,再到具有社会责任的社会人转变。

  农民职业教育围绕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目标,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让想当农民的当好农民,让不想当农民的不当农民(顺利转行),让又想当又不想当农民的兼当农民目标定位,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把握三个关键词:

  农民+职业+教育

  农民:认清当下农民构成

  当下农民的构成具体包括:老的老农人(一直从事传统农业)+新的老农人(新农人从事传统农业)+老的新农人(外出返乡创业就业)+新的新农人(从没有从事过传统农业)等。老农人,即传统小农农民,主要从事传统种养殖业。新农人,包括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具备新理念,有新农具(IT、互联网、手机、APP)加持,新技能,新业态(电商、直播、现代农村掮客)加持的高素质农民。

  职业:高素质农民

  对象:高素质农民,包括从事传统一产生产端+传统一产运营端+传统一产服务端+一二三产全产业链(供给端+运营端+服务端)+新型产业业态(供给端+运营端+服务端)等涉农人员。既包括突出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头雁”,更包括广大普通农民“雁队”。

  教育: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定位在于富教合一,策略在于紧盯市场(包括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依照培训对象自身意愿以及政策导向展开工作。

  认清当下农民培训主体演化构成,围绕训前能力建设——训中实效——训后服务,针对性、实效性以及示范引领性,聚焦效率和公平,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有的放矢。按照农业(新型+传统)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发展情况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确立培育对象。并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制定形成相关培训标准、规范和体系建构,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农户自身意愿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精准施教,按照“菜单式+订单式”施教。促进人才培养与供给匹配,突出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创业兴业、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结对帮扶、交流考察、技术指导,由培训到培育,真正实现培训对象知识和技术的高效转化应用。

  聚焦八项具体任务

  全方位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格局。聚焦重点人群,聚焦青年接班人,加大主体带头人培训力度。兼顾小农户发展,全面提升普通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广大农民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提供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供给。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农村青年和新农人。

  明确任务导向:由外转内,由下转上,由纵向横、由外及里,由前向后。即由过去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培训,转向更多面向农业生产、运营、服务等职业培训;由过去面向纵向产业链、供应链节点培训,转向更多面向一二三产融合、新兴产业业态等职业培训。坚持产业中育人、实践中育人,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专项,精准聚焦提升主体带头人能力素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补齐农业产业知识短板。

  创新培训方式:半工半读式,忙闲结合式,农文旅融合式,农+,生产+,服务+,运营+式。组织冬春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现代传媒等多形式教育普及,既强调职业教育,田间课堂,又同步考虑务农农民的学历提升。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成结构合理、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互相融通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就业能力。注重培训和转移的指向性,按照“富教合一”“学以致富”的原则,把来自不同渠道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劳务输出、劳动力流动整合归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职业定位进行不同的“对口培训”及转移就业。

  积极探索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资助更多的农村子女接受“学历+技能”教育;大力新建职教园区,使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群化发展;加强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区县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适用人才;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把职业教育办进园区,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建立面向农民朋友的职业教育“培训包”,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使农民朋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有效益。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教育助力帮扶中的重要作用。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扩大高等学校“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制定高等学校对农村地区定向招生工作方案;制定政策引导高素质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就业创业,带领农民致富;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和智力优势,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建立农村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培训;落实高校毕业后服兵役、下基层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家庭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最终达到巩固拓展“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农村”的目的。

  强化能力建设。围绕训前能力建设——训中实效——训后服务,探索以产业、产业链和新型产业业态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社会化服务提升为主线,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学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等培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好师资,改善培育基础条件,用好基地,优化教学培训资源,配好教材,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师资队伍,促进农民职业培训国家队、地方队以及社会组织大一统培训体系形成,共享共用,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保障能力。

  建立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经营服务、创业支持一体化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特别在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信贷担保和金融保险方面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加快标准制定和行业规范建立。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力量参与的,各类资源在机构间和区域间协调对接、共建共享、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强化支撑保障。建议国家层面推动出台关于可持续能力提升、国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制度的层面予以保障。同时,针对广大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还应同步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解决因语言不通而无法就业创业的问题。

  加强政策配套。切实落实农民接受高职教育的生均拨款经费,提升高素质农民的发展能力。支持高素质农民享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支持高素质农民对接城镇社保政策。建立从培训到中职、高职甚至更高层次教育的系统配套扶持政策体系。

  (作者系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