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是农业大区,全区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是中国绿茶第一县(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近年来,名山区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基础和特色,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充分发挥本土资源要素优势,聚焦组织、主体、平台、体系、制度五大关键内容,创新构建以“五个一”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名山模式,并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其他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六个强化”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名山区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茶园面积39.2万亩,75%农户从事茶叶种植,近9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名山区地处丘陵地区,存在小农户经营和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要承担作为优质茶叶产区的特殊责任。为破解这些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名山区积极探索,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高站位统筹管理与组织保障。一是构建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及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二是纳入规划计划与绩效考核,明确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十四五”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同时纳入区级年度绩效考核,权重高于5%。三是整合项目资金强化保障,2021-2023年,区级财政下达工作经费202.3万元,且逐年递增,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并统筹整合省级各类项目资金1044万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强化网格化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名山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与乡村治理网格化体系相结合,积极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全区构建了区、镇(街道)、村的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和检测网络,并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队伍,逐步完善检测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目前,全区13个镇(街道)均设立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98个村全部完成村级服务点建设,23个重点产业村建成村级检测室,15个生产主体建立了农残检测室,每个镇(街道)明确1名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专职监管员,每村设立1名村级协管员。名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站于2018年率先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双认证”,并承担每年省、市两级风险监测任务,全区网格化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强化多维度经营主体赋能与监管。名山区注重以培训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综合素质和绿色生产能力,并同步强化监管,从主体维度推动农产品质量升级。一是加强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建立动态化农产品生产经营监管名录制度,全区321家经营主体在册,实施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并建立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重点监控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依法公开经营主体违法信息。二是开展生产经营主体培训,印发《茶叶标准化生产规程》《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实用技术手册》等资料9万余份,并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开展相关培训。2021-2022年累积开展各类培训29次,人数达786人,技术咨询指导10000人次以上,有效提升其规范生产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三是落实检测承诺达标上市,制定《落实生产主体农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制度》,鼓励农户使用农药残留快速监测胶体检测方式并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2021-2022年,全区开展农残快速检测7200个/年,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30万余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自检或委托检测率100%。
强化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名山区注重强化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从生产源头至市场销售全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强化投入品严格监管,实行农药市场准入管理,将全区5个农资联盟及其下设195家分支机构、23家兽药门店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并落实农业投入品追溯制度,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有偿回收、收集处理体系。二是建立常态化监管平台,开展线下农产品日常巡查监督,落实办公场所、监管人员和检测人员,着力推进“一平台、一中心、六系统”监管平台建设,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管体系。三是增强监督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储运、零售等重点环节执法力度,三年内累积出动各类执法2400余人次。2021年以来,全区立案查处肥料类违法案件6件,办理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案件10件,行政警告案件7件,行政罚款案件3件,查处率达100%。
强化五统一社会化服务机制建设。名山区通过建立健全“五统一”机制,将社会化服务融合到农业产业全链的关键环节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统一农资供应,建立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通过规范源头把控质量安全,全区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每年为5000户农户提供约100余万元投入品。二是统一技术服务,通过开展茶叶、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技术培训,规范农产品生产流程,年服务农户2000余人次。三是统一金融支持,全区主要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与中国邮政建立长期金融合作伙伴关系,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每年为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担保贷款200万元以上。四是统一品牌引领,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并成功创建“前新”牌国家级茶叶商标,以品牌认证强化农产品品质标准指导规范,引领农户茶叶销售增值每年超100万元。五是统一订单销售,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本地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方式,以略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按标准规范加工、统一包装标识和线上线下销售,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统一监管,且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价进一步实现。
强化多类型社会化服务模式构建。名山区以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关键,依托本地社会化服务公司,助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提升。一是菜单式服务模式。围绕茶叶种植全过程,创新推出飞防施药、测土配方施肥、农残快速检测等12项“菜单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户根据需求自行购买。二是全链条托管模式。广聚农业有限公司引入社会化服务公司,打造理真甘露高端品牌的优质安全茶园。公司对基地内优质茶树的耕、种、防、收及改种换植实行全托管服务,形成统一土地流转、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鲜叶采摘、统一加工制作、统一产品包装、统一销售体系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打通了从“茶园”到“茶杯”全追溯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构建以“五个一”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名山模式”
名山区通过多重探索实现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持续健全,经营主体安全意识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显著增进,农业绿色发展质效全面凸显五个方面的重要成效,有效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质升级。更值得关注的是,名山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践探索中,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充分发挥本土资源要素优势,聚焦组织、主体、平台、体系、制度五大关键内容,探索建立了网格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农业绿色发展联农带农机制、农产品质量监管“智治”机制、农业提质升级长效服务机制、农产品优质优价激励机制,创新构建以“五个一”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名山模式”,形成了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制度性经验。
建好一个组织,以多级网格为抓手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建好组织队伍是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统筹管理和精准防控的基础保障,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山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域发展重大规划中,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统筹实施,以顶层制度设计高位推进,自上而下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序推进的制度体系。同时,名山区通过构建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顶层推动和基层落实双向协同。其经验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注重组织体系建设,县区层面聚焦制度建设,构建系统的工作推进机制,镇(街道)和村级层面着眼于落实,加强检测员、协管员等专职队伍建设,以多层级组织体系协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育好一个主体,以本土团队为关键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联农带农机制。名山区以本土社会化服务团队培育为关键,鼓励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并着力构建联农带农机制,集合本土优质农业公司、社会化服务团队、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主体深化分工。其经验表明,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高度注重挖掘本土资源,以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优势为协调手段,以稳固联结服务专业户为支撑力量,培育一批本土化的社会化服务骨干队伍,提升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规模性。同时,将公司、合作社、农资连锁店、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紧密联结,形成提供服务有利润、居间协调有收益、购买服务有益处的利益共享格局,以联农带农机制全面促进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绿色发展转型。
搭好一个平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智治”机制。名山区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推进“智慧农安”监管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全程数字化监管体系,发挥数字信息现代技术可破解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打通了农产品生产到消费全程信息传递的壁垒。名山区的经验表明,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平台,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传递和管理,以信息化技术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以数字化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监管向现代化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向现代智治发展。
做好一个体系,以全链拓展为导向构建农业提质升级长效服务机制。名山区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中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要创新,延展服务链条,探索出覆盖农产品“产、供、销”的全链条精准化服务,并建立健全农资供应、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品牌建设、订单销售“五统一”的服务机制,既破解了小农户农资投入贵、生产融资难、种植技术弱、销售价格低等突出短板,同时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其经验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应结合本地经营主体的实际需要,提供全链式社会化服务,由产中环节出发,向产前、产后及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领域拓展,通过成立农资经营联盟、举办产销对接活动、拓展电商营销渠道、开展金融服务等方式,在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上拓展社会化服务有效领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持续和农业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创好一个制度,以品质提升为重点构建农产品优质优价激励机制。市场需求是产品提质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若能发挥市场端优质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倒逼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生产行为,将大幅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名山区注重以多种方式实施农产品品质评价,一方面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制定茶叶鲜叶农药残留标准,构建制度化农产品品质评价办法,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两品一标”认定工作,以品牌打造推动建立优质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名山区的经验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需实施科学化、制度化的农产品品质评价,从市场端为绿色优质农产品提供溢价空间,同时通过与市场主体的合作,促进农户优化生产行为,从源头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形成农产品质价一致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骆希,四川师范大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