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和美乡村增“颜”提“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整县推进项目实施观察
时间:2023-12-18 09:18:2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杨宗辉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极丰极深。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要的要求就是“宜居”,就要满足农民群众对生活基础条件的向往,持之以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突出短板,是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表现。持续加强农村道路、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生活家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村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整县推进项目实施以来,各项目县以项目为抓手,农村厕所、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站等水电路气房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统筹进一步深化,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规划先行

  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好的规划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能够真正体现出农民群众的主体愿望。坚持规划先行,就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现实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建设、精准施策,保持历史耐心,求好不求快,稳扎稳打,不“造盆景”,不“盲推进”。

  在甘肃张掖市民乐县,规划被看作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道工序。制定出台《民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工程化、事项化、清单化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度任务,分年度、分类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实施……通过解决突出问题,民乐县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同样注重下好规划“先手棋”,根据项目建设各村不同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按照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五种建设类型,对各个项目村逐村编制实施方案,对各村房屋改造、石坎挡墙、农作物晾晒场、巷道硬化、农户庭院及入户路硬化、卫生公厕、排水渠、垃圾收集设施等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等分别作了具体规划。

  规划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重点突出地域特色,不搞千村一面和重复雷同建设,力争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走进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优美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表示,“现在村房前屋后干净又漂亮,住在村里心情特别畅快”。金龙村的变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最直接的体现,通过统一规划、清脏治乱等行动,实现了村庄美、生活美。在南川区,还有很多个像金龙村这样的特色村庄。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在个性打造上下功夫,解决“规划无特色”难题。基于区位、交通、生态、民俗等特征,科学划定生态、生活、建设空间,合理布局村级建设用地,有效引导村民聚集点、乡村旅游服务点、康养体验点等选址。大观镇金龙村、铁桥村结合建设茶叶、蓝莓、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造朱家院子、游家院子、于家院子等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典型;金山镇金狮村沿柏枝溪形成传统民居“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形态疏朗有致、山水交融。

  重点攻坚

  实现村容整洁美丽

  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农民群众的追求。各地通过打通堵点,重点攻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

  “以前这条街是土路,垃圾随处可见,现在柏油马路平整宽阔,每隔30米就有一个垃圾桶,很是干净。”谈起如今村里的变化,山西省河津市苍头村的村民很是满意,尤其是对村庄环境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近年来,河津市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重点攻坚、缩小差距。聚焦农村户厕改造,改造水冲式厕所15000余座;聚焦农村饮水安全,铺设供水管网1365公里,惠及28余万人;聚焦农村污水治理,建成污水处理站72座,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先后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0座和海创垃圾发电站,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环境变好了,百姓生活越过越美。

  作为曾经的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巫溪县红池坝镇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发展落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加之一直以来群众生活方式落后、卫生习惯差,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成为困扰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的一大阻碍。

  为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红池坝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探索实施“345”人居环境及田园综合整治机制,即坚持“群众主体、村社引导、政府补助”环境卫生整治投入机制;坚持“干部督、党员带、群众评、大家比”环境卫生推进机制;坚持“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环境治理机制,通过整治,实现推窗见绿、舒适宜人,农民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山西省高平市实施“5+3+N”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是五大专项行动(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3”是供水、供气、供热,“N”是道路、亮化、绿化、村容村貌等,缺啥补啥,三年一张图,一年一张单,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取得了明显成效。

  常抓常管

  提升人居环境质效

  长效的管护运行体系是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最好的巩固。乡村的各项基础设施不能“只建不管”,而是要实现从“建起来”到“用起来”“管起来”的转变。

  漫步乡间小路,村道干净宽敞,家家户户门前干干净净,庭院绿意盎然。如今在云南大理,各村庄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步一景、步步是画。近年来,大理市通过健全垃圾收费、公厕管理、村庄保洁、“红黑榜”四项制度,巩固整治成效,实现乡村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无独有偶,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集镇边的曼哈社区,居民们对如今的生活满意十足。村庄道路宽敞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满眼都是宜居宜业的和美景象。近年来,玉溪市江川区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从群众最关注、最直接的卫生、环境等基础性工作做起,依山就势,完善设施,狠抓村庄整治、村庄保洁、垃圾收费等工程,突出长效管理,留住山水之美、自然之美。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重管护、建机制,跟踪服务“暖民心”。坚持把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按照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原则和“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督)要求,建立流动红旗、黄牌警告和红黑榜制度,形成了奖优罚劣的工作导向。同时,委托专业运营维护公司开展日常运营管护服务,定期开展督查检查、检验检测,确保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集中收集、达标排放、高效利用,实现了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的目标。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新起点上,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踔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定能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让农民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