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先强农,农强方国强。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当前与长远,既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同时也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
建设农业强国,既要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要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023年,我们立足基本国情和现实农情,在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竞争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集约化内涵式发展,努力端牢中国饭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建设农业强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向前。
供给保障安全可靠
“购置农机补贴30%,种粮还有补贴,这种粮呀,很踏实!”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高兴地说。近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直达田间地头,粮农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让他种粮的劲头更足了。
2023年,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00亿元;加大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力度,稳定实施稻谷补贴;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安排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24亿元……一项项实打实的政策举措,让农民通过种粮实现了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
“今年真是个丰收年,试点密植的地块与去年相比,亩产大大提高。”山东省滕州市杈子园村裕丰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孙海洋说起今年试点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的180亩玉米高兴得合不拢嘴。
作为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常年占全国40%以上。“今年大豆亩产达到了400多斤。”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说,合作社种植的“绥农52”大豆品种蛋白含量高、籽粒大,深受市场欢迎。为确保优质品种获得好收成,他们采用了大垄密植技术,使用精密播种机“垄上三行”播种,增加了公顷保苗株数,通风、透光条件更好,从而使大豆单产提升。
今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针对大田产量与试验示范田产量的差距,从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全领域全环节查找短板弱项,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以100个大豆、200个玉米大县整建制示范带动,重点推广耐密品种、高性能播种机,精准管控各生产环节,提高关键措施到位率,全力以赴攻单产。据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3%以上。
“今年夏收碰上‘烂场雨’,我家小麦产量受影响。多亏区里组织农业技术服务队指导我在秋粮上下功夫,‘以秋补夏’,两季算起来还是实现了增产。”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村种粮大户姚喜林说。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这一年,全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这一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灾害影响,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增产177.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
当广袤田野涌现一栋栋的温室大棚;当戈壁沙漠盐碱地建起一座座植物工厂;当辽阔的海洋变成一片片“蓝色粮仓”……
“以前搞农业是靠天吃饭,现在可不一样!靠科学、有技术,咱心里有底!”今年47岁的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佐龙乡菜农艾光才说,起初他只是小打小闹种蔬菜,现在已拥有200多亩设施大棚,年产值达400多万元。目前,永丰县蔬菜设施大棚面积约5万亩、播种面积10万亩,带动全县近5万农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管理、销售、社会化服务等。
在全国,像永丰县这样大力发展设施种植业的不在少数。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对全面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作出部署。这将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
如今,全国各地打开思路加快探索,不断挖掘盐碱地治理开发潜力,把“以地适种”同“以种适地”相结合,进行土壤改良的同时,在选育耐盐碱植物上发力,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方法。
“老辈人都说,盐碱地种啥都一样。”今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小城子乡潘家屯村民王显要第一次种东生118大豆时,乡亲们直言干不成,但看到亩产超过200公斤的收成时,村里种地的“老把式”也直说“服气”。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地处渤海之滨,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其中包括大片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近年来通过培育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改良生产栽培技术,这片昔日被戏称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的盐碱地,逐步变成了丰收的沃野。
从沿黄渤海到离海最远的新疆,从河套平原到松嫩平原,从黄淮海平原到沿黄灌区,放眼望去,过去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正在悄然变身为“新粮仓”。
科技装备更有力
“农机驾驶操作变革了。以前我开的是拖拉机,现在我‘开’的是手机!”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上,操作人员高培元举着手机高兴地说。仅仅通过这台小小的手机,工作人员就可以操纵一台台无人化农机车进行播种、插秧、喷肥、收获、运粮、整地等操作。
这是对北大荒建三江无人化农场建设的一次展示。北大荒建三江成果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于一体,涵盖从育苗、整地、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仓储的农业生产全过程,“未来农场”已具雏形。
与北大荒一样,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加快应用,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慧灌溉、植保无人机等技术和装备开始大面积推广,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
智慧农业,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嬗变。智慧农业的发展,彰显出我国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强大的科技和装备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为此,要瞄准产业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现代化高效农业,机械化是支撑。在新疆昌吉州,以往收番茄是最让人头疼的农活之一。而如今,自走式番茄采摘机的使用,可以实现从采摘、分离到装车、插秧一条龙作业。每到番茄收获季,自走式番茄采摘机在田间穿梭作业,形成一道独特的农业生产图景。在昌吉州,机械化同样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中,在这些农作物生产中,机械化水平已达到100%。农机,成为种地的“主角”。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地制宜研发、推广、提升农机装备,可以破解当地农业生产的难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重庆江津,为了适应当地丘陵地形,推广应用小型收割机,提高山地水稻收割效率;在广西玉林,架设在果园中的运输小轨道,实现瓜果的机械搬运……
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3%,为现代化大农业注入强劲动能。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既要扬长、又要补短。在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农机装备补短板取得突破,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成功量产应用,再生稻收获机、油菜移栽机等产品基本成熟。设施装备条件持续改善,现代农业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经营体系更高效
每到农忙时节,杨北金都会忙到脚不沾地,一会儿查看晒谷机运作情况,一会儿招呼农机收割新稻米。
杨北金是福建三明将乐县南口镇一个“农耕保姆站”的“托管员”。几年前,将乐县在县域范围内遴选、引导服务组织创建“农耕保姆站”,提供从种到收、从技术服务到贷款支持等的全程保姆式服务。杨北金就是在那时开始成为“领工资”的农民。而如今,合作社流转的1000多亩土地,在“农耕保姆站”“专业农民”的通力养护下,由过去让人发愁的“坏地”慢慢被调养成了长出饱满稻谷的“好田”。
截至目前,将乐县已组建南、中、北3个片区区域性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以此为载体,成立3个片区“农耕保姆点”,构建起“农耕保姆站+服务组织+托管员”三级服务体系。“农耕保姆站”累计服务面积76万亩次,服务农户5.3万户次,年节本增效280万元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手段。我国人多地少,大国小农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要立足这一基本国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步推进多种经营模式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探索创新中加快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日益多元、服务对象持续聚焦小农户、服务领域日趋广泛等鲜明特点。乘“数”而上,“慧”就农业新图景,部分地区积极探索,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发展,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重庆市梁平区建设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营中心,建立“一区多元”服务中心带动模式,构建数字化派单服务模式,建设数字化全程监管机制。
到2023年,全国各类服务组织总数超过107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建强经营体系,要注重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基于此,农业农村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自行动启动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实施主体提升行动为抓手,以内强素质、外强能力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辅导服务,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省市县乡村等各级统筹谋划。湖北省大力培育“六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造覆盖省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链条,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形成了小农户“管田”、社会化服务组织“种田”的生产格局。湖北省随州市以探索兴办乡村合作公司为牵引,搭建县级综合服务平台、创办镇级“种田公司”、升级村级供销站点,种好农户分散田、集体机动田、统一流转田、冬季闲置田,打造“千万工程”的实践基地、共同缔造的平台抓手、三产融合的孵化器、乡村振兴的营运师,为建强经营体系作出积极示范。
2023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9月底,全国家庭农场超400万个、农民合作社超222万家。
产业韧性更稳健
“今年前9个月我家仅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马铃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万多元。”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东梁乡东梁村,村民王建明掰着手指算起丰收账。当地推进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项目,在全乡范围内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种植马铃薯,在为村民增收的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100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农业强了,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增收渠道也更广阔。
在陕西,一个个鲜亮饱满的洛川苹果,总产值就可达140亿元;在重庆,巫山脆李衍生出脆李酒、脆李蜜饯、脆李果酱、脆李月饼等一系列的深加工产品,富裕了一方百姓;在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丝苗米、稻菜茶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彰显效益……
2023年,各地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让每一个“土特产”蕴含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大江南北,立足一方水土,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响“产”字歌,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那么,“土特产”应如何“破圈”?
湖北恩施州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是这里的特色生态资源名片。近年来,“茶烟菜药果畜粮蜂”等主导产业已形成全产业链条,土特产的“原汁原味”转化为业态更丰富、链条更完备的“多汁多味”,“恩施玉露”“利川红”等产品畅销全国,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达到700万亩,产值突破900亿元,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有“仙山茶韵、云上青中”美誉的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青中村,以富硒茶叶为特色,积极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特色茶旅,现如今静谧的环境和优美的生态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仅仅是一个缩影,“电商+旅游+采摘”新模式正在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让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多地结合自身农产品产业特点和地域特色,探索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旅行等农旅融合新业态,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提高到60%以上,支持脱贫地区聚焦“一主两辅”特色主导产业。
“我学会了直播和拍短视频,5天培训真是学到不少新知识。”不久前,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杨桥办事处电子商务培训班开班,村民鲁小平第一时间抓紧报名。课堂上,老师采取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教给大家如何手机直播带货,为乡亲们提供了更加直观实用的学习方式。
当前,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各地举办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活动,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等主题,助力农民提升农产品电商销售技能。
“作为渔民,我们是最先感受到‘水中无鱼,水中缺鱼’的群体,所以对于禁渔是很支持的。”57岁的潘应交是在2020年1月选择退捕上岸,如今已成为湖南省浏阳市普迹护渔队队长。
2023年是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的收官之年,也是向“十年练内功”转变之年。根据“十省百县千户”退捕渔民信息系统121个县(市、区)550个乡(镇)3881户数据以及实地调研45个县(市、区)1188户数据统计显示,在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阶段,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退捕渔民就业率接近100%,收入稳步增长,退捕渔民的养老保险、低保等问题已基本解决。
大江奔流新画卷,从“禁渔退捕”到“转产就业”,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歌猛进。
竞争能力稳步提高
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应对风高浪急的重大考验,只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在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提升产业领域核心技术掌控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2023年6月15日,1.65万羽“京红1号”高产蛋种鸡和“沃德188”白羽肉种鸡经海关检疫合格后,搭乘航班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起飞,经中转后前往8596公里外的坦桑尼亚。这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种禽首次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次出口标志着我国种禽品质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增强了中国自主育种的信心。”为了这一刻,中国农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家禽研究院院长吴桂琴带领团队努力了20多年。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从“三年打基础”,即将到“五年见成效”,我国种业振兴不断取得新突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集中优势资源聚力攻坚,在种质资源保护、重大品种和关键技术创新、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
目前,全国新收集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53万余份,由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300个种畜禽场站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推动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农业农村部正组织开展48种农作物、7.6万份种质的精准鉴定。我国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阵型已初步构建,农业农村部从全国3万多家种业企业中推出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优势企业,形成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农业品牌推进机制逐步健全,培育数量稳步提升,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区域公用品牌超3000个,农业品牌对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带动效益明显增强。
2023年,“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市围绕打造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设施蔬菜标准化园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一大批示范带动力强、特色化、精品化和科技化的蔬菜园区脱颖而出。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注册“崔西一品”西红柿品牌,统一包装并使用“崔西一品”和“寿光蔬菜”两个品牌,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产品销往上海、黑龙江、俄罗斯等地,社员收入实现了翻番。东华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产品不仅被国内各大中心城市认可,还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种植组织化、规范化、商品化的进程。
2023年11月12日,由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圆满结束。本届农交会上,开展了农业品牌推介、中国农垦品牌发布推介等50余场产销对接和品牌推广活动,国际化取得务实成效。期间,18个国家和地区的35家企业参展,近30家大型国际采购商到会,与广东、贵州、山东、湖北、青海等多个省份的企业签订了采购合同,涉及水产、果蔬、茶叶等多个品类。
国际竞争优势明显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提高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必须推进农业对外合作全方位展开,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对外合作关系,实现更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
2023年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护耕地资源、节约高效用水、治理面源污染等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建设农业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积极稳妥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
2023年10月30日,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南南合作第十一次年度磋商会召开。中国与FAO年度磋商会承担着总结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批准年度工作计划、研处执行过程中未决事项等重要职责,对规范项目执行、把控项目方向、提升项目成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是应对全球饥饿、营养不良、贫困和不平等挑战的重要解决途径。中国一直是FAO南南合作的重要战略伙伴。多年来,双方利用磋商会机制充分沟通、凝聚共识,持续加强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合作深度,拓展合作广度,携手并进,致力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在2023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颁发了“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由澜沧江—湄公河农业合作中心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共同报送的“草果香飘密支那 缅北不见罂粟花——中国与缅甸示范种植草果替代罂粟合作案例”荣获最佳减贫案例。该案例系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的澜湄合作项目,主要在缅甸密支那县开展草果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累计示范种植草果2000余公顷、1200余万株,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约1500万元,并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条件,为提升农民生产、生活和教育水平,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状况、发展替代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一年,我们立足新时代新要求铆足干劲,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全面系统把握农业强国内涵,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澎湃动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