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播种到收获,一块地里至少用到了八九项技术。”山东省德州市翟家镇农技站负责人庞林猛自豪地介绍。近期,翟家镇千亩玉米高产示范方迎来好收成,测产结果显示,这里每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今年,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这个丰收是广大农民和三农干部实实在在干出来,拼出来的。回顾这一年,围绕协同推进产能提升与布局优化,我国启动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大国粮仓根基更稳、成色更足,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大灾之年夺丰收
筑牢“大国粮仓”
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年景,粮食产量为什么还能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夺取丰收?
“总的看,面上的增产有效弥补了点上的损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分析粮食生产形势时表示。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共同作用、发挥韧性,达成了“以丰补歉”。
2023年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首考”之年,各地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等重点事项设置“一票否决”项,守住了安全底线。据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粮食增产,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粮食增产均超过10亿斤。
提升农业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建体系与强措施共同为丰收“护航”。今年,农业农村部把防灾减灾作为粮食生产压倒性任务来部署安排,突出平战结合、平急两用,着力健全农业防灾救灾减灾体系,加强农业重大风险快速应对能力;派出10个工作组、24个科技小分队赴受灾一线,指导农业防灾减灾;联合财政部共同下达中央财政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资金,与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协调配合,紧急调用排灌机械设备;面对洪涝灾害,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采取超常规举措,累计组织231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抢排积水超过1300万亩次。
真金白银的政策,有效稳定了粮农的种植预期,逐步健全了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今年国家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
稳面积是增产的重要基础。各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黑土地保护,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通过盘活存量、整地挖潜、提高复种指数等措施,今年秋粮面积连续第四年增加,达13.1亿亩,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助力实现“以秋补夏”。河南省率先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模式,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湖北省今年已“找回”流失耕地88万亩,108.2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非耕地”全部完成核实处置;河北省在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推进灾毁农田产能恢复的同时,全力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
“我家水稻亩产1200斤,涝灾没减产,高标准农田可帮了大忙了。”黑龙江省方正县天门乡水稻种植户张有国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排灌系统完备,施肥及时,管护措施细,给粮食产量上了“安全锁”。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制种面积超4万亩,部分地块在10月中旬制种水稻收割完成后,11月中旬地里就种上了数字化育秧工厂培育的油菜机插秧,通过机械直播,整田、播种、施肥一次性完成,当地今年“稻油轮作”面积达2.17万亩,让“冬闲田”变成了“增收地”。
为夯实稳粮扩油人才支撑,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要紧密围绕全面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全年围绕粮油稳产保供任务开设的班次和培育人数,粮食主产区不低于80%,主销区不低于40%,产销平衡区不低于60%。中国农业大学首创的科技小院模式通过研究生服务团队在农村常驻,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志愿服务,在改进种养植技术的同时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理念,目前全国已建立科技小院1048家。
千方百计提产能
协同发展“质与量”
全年粮食丰收,离不开系统调度。今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点推进“两稳两扩两提”,进一步协调统筹产量与产能、增量与提质、布局与结构的关系。今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389.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9公斤,增长0.8%。
农业农村部将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以100个大豆、200个玉米大县整建制示范带动,制定发布了大豆春播、玉米增密调控等9个技术意见,采取分区域、分县域、分作物包联的方式,建立“专家+基层农技人员”指导服务模式,耕种管收、地种药肥全环节综合施策,重点推广玉米大豆增密、精准肥水调控和中后期“一喷多促”关键措施。仅支持大面积实施秋粮“一喷多促”,中央财政便拨付24亿元。据统计,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73%。今年秋粮面积中,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增加了1300多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重点县大豆密度每亩增加800~1000株、每亩可增产30~50斤,玉米密度增加500~800株,每亩增产150~300斤。
农业农村部紧抓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落实,推动绿色高产高效、社会化服务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资金项目继续向大面积提升单产倾斜。山东省出台省级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方案,支持44个县开展玉米、大豆、花生单产提升专项行动,推动沿黄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新疆调减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播种面积大幅增加,粮食增产达61.1亿斤,塔城市实现无膜化种植、良种覆盖率、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率五个“百分百”,创造了我国首个10万亩集中连片玉米机械收获“吨粮田”。
良种、良田、良技、良机、良法综合配套提升产能,良种是关键。最近,农业农村部审定推出了包括优质绿色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高油高产大豆、优质短季棉在内的1304个农作物新品种。今年黑龙江省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重点推广亩产400斤以上的高产高油和亩产350斤以上的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吉林省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筛选玉米、水稻、大豆共76个品种、主推技术69项,建设粮油作物高产高效攻关示范区25个。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45%。
提升产能,把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要通过服务进一步把专家技术变成农民技能。湖南省已发展以粮食为主的服务组织达6.63万个,助推直接增产粮食24亿公斤以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为将各项增产技术落实到位,在1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541家,规模化种植占核心区耕地面积的78%。截至9月底,全国已有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超107万个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小农户9100多万户、覆盖超19.7亿亩次。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业农村部及时发布复合种植安全用药及全程机械化技术等指导意见并开展相关培训,派出6个专家组赴17个示范省集中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各地因地制宜加强集成配套技术研究,给农户看得见的全方位保障。
江苏省深化创新农机农艺融合,可同时播种大豆和玉米的播种机、智慧田间管理农机和一体化联合收获机等设备不断更新;四川省筛选出了一批矮秆密植玉米新品种和系列耐阴抗倒伏大豆品种,“杀菌剂、杀虫剂、增效剂、调节剂、微肥”五合一套餐制施药绿色病虫防控与化控相结合技术开始大面积应用。
“从日常调研看,四川省带状大豆、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实现了‘双提升’,带状复合种植基层思想认识、农民接受程度呈现‘双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好于上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说。经过对全省650户小农户、261户规模户的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分析,四川省今年已全面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目标,6个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示范推进县的大豆单产提升显著。
食物供给多元化
丰富“中国饭碗”
走进山东省凯盛浩丰(莱西)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智慧温室,仿佛置身“番茄森林”,番茄植株最高长到了16米,而年产则是传统温室的6~8倍,210亩的超大单体智能玻璃温室内,每天有40多吨新鲜番茄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更多“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可以有效缓解“粮经争地”矛盾。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指明了方向。仅甘肃一省之地,便通过挖掘戈壁荒漠等非耕地潜力发展设施农业40万亩,相当于增加了近100万亩露地种植面积。
农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同样离不开设施农业发展的助推。广西通过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尖锋”专项行动,投入1800万元开展“设施蔬菜绿色丰产高效技术创新与示范”,加大对丝瓜、黄瓜、豇豆等96个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引进与筛选;陕西省级财政农业专项每年列支约1000万元,开展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繁育和引进。
践行大食物观,还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坚持粮食收获、储藏、加工等环节提质增效与节粮减损,推进“有形粮田”和“无形粮田”协同发展。吉林省积极把好粮食品质关,修订优势品类团体标准,建立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河南省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强化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黑龙江省出台《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阐释了玉米、大豆、水稻等9大类加工产业精深加工内容。
今年,国家支持建设了一批粮食油料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不断延链、补链、壮链、强链,鼓励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小农户分享粮食产业链增值收益。辽宁省印发《粮油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促进“产购储加销”集聚,加快焙烤、预制等食品产业发展,探索线上线下、体验消费等销售模式,培育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到2025年粮油优势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
绿色种养循环架起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桥梁”,带来更多“生态红利”。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74亿元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升行动,推广生态种养模式。黑龙江省在14个试点县(市、区)深化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今年落实任务140万亩;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装备配套率和种养结合程度均为100%,5家以畜禽粪污为主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年产量达6万吨,还构建起沼液还田社会服务体系,年配送沼液15万吨,链接起4.5万亩种植业。
“开展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后,我们生猪养殖场目前年出栏约5万头,可产沼液肥约10万吨,用到种植基地后,每年可少施两次化肥,果品质量更高,增加效益约200万元。”衢州三易易美丽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宇说。
农产品生产加快向“绿”,逐步向“优质、高效”升级。据统计,我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量占比达到12%,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6%。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公布了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的47个典型案例。最近,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展会的绿色农业链展区让参观者切身体会到智慧农业如何“链”接特色农业加工品,我国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正不断提升。
推动协同发展、守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共同富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充足信心和底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