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进 更有温度的发展——协同推进成果巩固和农民增收综述
时间:2023-12-18 09:27:0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昆 见习记者 王婷婷 字号:【

  2023年9月,在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凤溪湾农业生态示范园,忙着接待游客的脱贫户刘元生谈起如今的生活幸福满满:“好风景带来好前景,吃上‘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绵延山峦间散发着阵阵茶香。村子八成农户种上了茶树,脱贫群众每年收入过万元,茶叶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3年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农民收入稳增长、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田畴沃野正以最朴实的方式,生动展示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亮丽答卷。

  守底线

  握紧脱贫攻坚“接力棒”

  “前不久,网格员同志入户走访的时候告诉我,我家今年申请的防返贫保险救助金很快就将发放,一共7万多元呢。”虽然正值冬日,但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大岸底村村民张英的心里暖洋洋的,“这样算下来,老伴今年总共10万元的医药费,自个儿花得不到1.3万元。”

  张英的老伴李建长期患病,2022年不到一年,医药费就花去40多万元,尽管有医保报销和大病保险,自付费用还有将近15万元。几年前刚脱贫,眼看又有可能返贫,怎么办?张英既着急又无奈。

  当地医保部门监测到了张英家的“异常”情况并及时推送了预警信息,阜平县智慧防返贫平台作出相应预警提示。接到预警,网格员入户核实,多部门联合会商。2022年8月,李建被纳入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当年便申请到防返贫保险救助金。

  “我们联合医保、卫健、民政、教育等12个部门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筛查预警机制,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监测,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阜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文红介绍,2023年以来,共接收到医保、卫健等部门推送的预警信息9000多条,经入户核查,新增108户被纳入监测对象管理,均第一时间落实了防返贫帮扶措施。“2020年6月至今,全县整合农户申报、干部排查等预警信息,共有2318户被精准认定为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象,其中已通过针对性帮扶消除了1395户的返贫风险,其余未消除风险户正在持续跟踪帮扶。”刘文红说。

  在河北,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网正越织越密。2023年以来,河北上下继续严格按照“早、宽、简、实”要求,常态化开展部门信息比对和风险筛查预警,及早发现风险。对符合条件的4类困难农户(大病重病个人难以负担的、重度残疾人收入低的、突发严重困难的、收入低支出高的)放宽认定条件,全部按程序纳入。规定自发现返贫致贫风险之日起,至履行完认定程序纳入监测,时间一般不超过15天。针对2023年洪涝灾害,河北对出现因灾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开通“绿色通道”,允许先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再履行相关程序。

  放眼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各地都在共同发力。

  河南坚持常态化监测与集中排查相结合,2023年全省集中排查农户近2000万户,把符合监测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对每户监测对象明确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为帮扶责任人,精准落实开发式、兜底式帮扶措施。目前,全省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5个,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47.9%。

  青海省在做好监测帮扶常态化工作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码通”自主申报程序,综合运用入户走访、集中排查、线上申报等手段,将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并重点聚焦大病重病个人难以负担户、重度残疾人低收入户、突发意外情况户、“三保障”动态新增问题户“四类”群体,放宽识别纳入条件,优化审批程序,开展“起底式”排查,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2023年,全国各地持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大数据防返贫监测帮扶平台、“遇困即扶”快捷解困基金、常态化走访摸排……全国各地结合新形势,综合利用现代化技术、专项资金助力返贫监测,打出了一套防返贫“组合拳”。

  兴产业

  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

  在甘肃省高台县南华镇南岔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北侧,一座座新搭建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2023年,南岔村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投资250万元新建9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在前期打造的“彩虹村庄”乡村旅游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休闲采摘元素。“这9座温室完工后,计划育一茬苗,收入在15万元左右。村里将以温室为依托,种植精细化蔬菜,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南岔村村委会副主任吴强业说。

  在高台县巷道镇元兴村的温室大棚里,一盆盆颜色各异、肉嘟嘟的多肉“精灵”生机盎然、惹人喜爱。前些年,村民贺建新利用自家闲置的两座温室大棚,发展起了多肉种植,不但获得了本地多肉植物爱好者的青睐,在网上也拥有众多“多肉粉丝”,效益年年攀升。“2023年相对于前两年来说,网上销售要比较好一些,全年的收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贺建新说。

  高台这个甘肃省曾经的“插花型”贫困县,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而且按下了产业发展、村强民富的“快进键”。全县打造万亩辣椒农业标准化基地,建成辣椒万亩镇2个、千亩村9个,带动全县1.2万户群众增收致富。统筹推进葡萄酒、制种、番茄、牛奶等15条农产品精深加工子链建设,全县制种、蔬菜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22万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797.52万元,村均20.57万元。全县储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129个、预算资金2.1亿元。2023年以来,到位中央、省市县衔接资金10341万元,安排项目6类95个,均已开工建设。创新实施“产业+就业+分红+兜底”组合帮扶措施,累计发放“产业贷”1761户3.24亿元、“小额信贷”713户3441万元、“富农贷”143户2168万元,助推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全国各地不断挖掘潜在优势,壮大土特产业,推动地区发展蒸蒸日上,带动着当地群众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通过产业“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大力发展芒果、糖料蔗、油茶、猪、鸡和优质稻、八角等右江区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覆盖全区9个乡镇街道102个村。2023年中央衔接资金和自治区衔接资金用于投入产业项目的比例达到66.99%和51.23%;全区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601万元。2023年全区特色产业覆盖脱贫户12743户,覆盖率达96.42%,帮助脱贫人口户均增收2411元,真正让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云南红河州聚焦“1+8”特色重点产业,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持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带动群众增收,带动脱贫户经营主体共计1732个,带动脱贫户19.51万户86.52万人。现已基本形成以奶业、水果、中药材、花卉等为主导产业的“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打牢了富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村集体公司+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农户”“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联合体,大力推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通过村民土地入股、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机制,提高脱贫户增收能力。

  2023年,全国各地各部门持续聚焦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截至6月末,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开工率达90%,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69.2亿元,支持106.2万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发展生产。

  促就业

  激发内生发展“新动能”

  2023年以来,李宗硕的心里可舒坦了:在广西南宁市兴宁区组织的专场招聘活动上,他通过了京东智能产业园的面试,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李宗硕家住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坛棍村,家里除了他,哥哥李宗研也通过兴宁区组织的服务南宁市重点用工企业“点对点”送工行动,在南宁市实现了稳定就业。两兄弟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多亏了专场招聘会活动,帮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既能照顾老人和两个小孩,还能有钱赚。”对于能找到这样的工作,李宗硕非常满意。

  2023年以来,南宁市兴宁区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服务企业用工,促进农民增收”专项行动工作措施,以“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服务活动为统领,组织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月”等系列就业专项活动,大力促进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提升脱贫户就业增收能力,让脱贫人口就业“饭碗”端得更稳、更牢。2023年,兴宁区已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12场(次),累计推送岗位3.7万个,实现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199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余人。

  有了“好饭碗”,才能有“好日子”。2023年,全国各地继续坚持把促就业作为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打好就业帮扶“组合拳”,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内生动力。截至9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329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山东省累计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25.3万个、甘肃省乡村公益性岗位数稳定在14万个以上、陕西省上半年向5.4万人发放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1.5亿元……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置解决了部分因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术技能、年龄大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群体的就业问题,一个小岗位,托起农民增收的大民生。

  贵州省毕节市为务工农民提供跟踪服务、推荐就业岗位、开展培训等服务,并强化劳务协作,在广州市创新建立“山海心连之家”,按照“让流动党员找到组织、让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家”的目标,为毕节籍在广州市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让他们稳在当地、稳在企业、稳在岗位,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山海心连之家’帮助我们免费乘坐高铁列车,往返广州和老家,提供周到服务,非常暖心。”在深圳市一机电公司上班的七星关区易地扶贫搬迁户黄启福说。2023年春节过后,黄启福坐上“山海心连之家”提供的免费南下广州的列车,转车到深圳。现在,在工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四五千元,还缴纳五险,黄启福十分满意。

  2023年,为进一步提高脱贫人口可持续增收能力,全国各地还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升级续写雨露计划的“后半篇”文章,将帮扶对象由脱贫家庭扩展到脱贫家庭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将支持范围由职业教育环节延伸到就业帮扶环节。组织开展从教育培训到促进就业的全链条、一体式帮扶,帮助雨露计划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