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强保障,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西牛村、上村、峰仙村三村的变化是山西运城实现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的缩影。
西牛村之“兴”
平陆县张店镇西牛村作为解放运城时杜马阻击战的战地医院所在地,有着大量的红色故事、红色遗址等“红色资源”。立足这一优势,西牛村先后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改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充实了支部力量,以红色血脉赓续传承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西牛村坚持把“五面红旗”示范村创建作为党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抓手,立足五个振兴,倾力打造红色西牛、特色西牛、绿色西牛、美丽西牛、幸福西牛“五个西牛”。
西牛村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点,积极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以菊花、辣椒为龙头,引领桃果、“黑小麦”、玫瑰等产业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产业的发展,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不断涌现,脱贫户李占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种植中药材100多亩,还管理着9个辣椒大棚,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十来万元的收入。”通过创办家庭农场,李占科不仅实现了致富,还带动村民在本村务工增收。
在帮扶单位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西牛村积极推动产业链拓展延伸。对村中闲置的烤烟房进行改造,配套烘烤设备,建成了新型花卉加工环保型、标准化车间,发展玫瑰、菊花深加工;依托小麦、“黑小麦”产业,建起面粉加工车间;依托桃果产业建设了冷库,延伸了农产品加工销售链条,增加了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拓展了群众务工增收的渠道。
“在产业选择上,一方面立足西牛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乡村产业,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以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方向,作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纽带,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驻西牛村第一书记张军红介绍,仅辣椒一项产业,就可以为西牛村每年带来30万元务工费用,在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乡村振兴所提出的五大目标是一个涉及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乡土文化塑造、生态环境提升、组织体系完善的综合系统建设。”张军红认为,只有推动五个振兴的互融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繁荣振兴。
处处有风景、家家是景观,巷道赛街道、家园如游园。如今的西牛村,不仅是一座生态宜居的花园式村庄,更是一座依法治村、以德育民,户户争文明、人人创幸福的和美村。
上村之“融”
平陆县杜马乡上村,是杜马阻击战的发生地,这里有烈士陵园、阻击战纪念馆、阻击战指挥部、阻击战战壕遗址等,因此被誉为“魅力杜马·红色上村”。上村以“红色村”提升为契机,以“盘活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生态+产业+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2年,上村启动了杜马阻击战遗址修建项目,先后复建了杜马阻击战指挥部遗址,重修了老窑洞和战壕,完善了景点陈设。同时,建立健全项目运行管护机制、景区服务管理机制和带动群众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旅游服务功能趋于完善。”运城市政府办公室驻上村第一书记王运民说。
为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上村依托“红色教育基地”,以挖掘红色文化“地标”内涵和史实阐释为切入点,推出了杜马阻击战“初心寻访”红色“行军图”,深度挖掘杜马阻击战遗址背后的故事,组织排练了杜马阻击战相关情景剧,整理撰写了“门板拆光、青壮抽干”等多个感人故事,编印了杜马战役相关文书资料。同时,充分发挥上村杜马阻击战烈士陵园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广泛深入组织讲好英烈故事,充分利用清明祭扫、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22年以来,先后接待各级各类参观培训人员70次,接待人数达两万人。
在推动红色文化创建转化中,上村坚持把红色村庄建设和脱贫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结合红色文化的“引流”作用,以“集体大棚、红色文旅、村级作坊”为抓手,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和产业的多元融合。
“上村由党支部牵头整合资金和红色资源,建立了6个红色驿站和3个联合小作坊,并推出民俗花馍、五谷杂粮等传统美食,发展窗花贴纸、手工文玩等手工艺品。同时,建立红色集镇市场,注册上村果品商标,引进电商服务平台,为上村农特产走出去打开销售渠道,为游客到上村旅游增添了乐趣,拓展了村民增收新渠道。”王运民说。
同时,依托地势高、年均日照时间长等自然条件,上村投资300万元建成了55个大棚,分别给18个脱贫户、4个致富带头人承包,吸收带动50个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就业,通过“早佳8424”西瓜和“东胜金刚”优质西红柿轮作,发展采摘观光农业,连续3年55个大棚收入均达到8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增收1450元。
峰仙村之“变”
打开电源开关,启动变频器使管道充水,随后打开施肥桶,加入水溶肥,打开注水阀,开启搅拌电机电源,搅拌10分钟左右,启动自动施肥模式,水肥便会通过倒挂微喷系统源源不断地被精准输送到每棵树苗。
“水肥一体化系统可按照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精准提供到作物的根部土壤,真正实现从‘给土壤施肥’到‘给作物施肥’的转变。”卫国说,几年前还是贫困户的他,如今却成了全村新品种苹果产业的示范带头人,“玩”起了农业“高科技”,说起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的好处他头头是道。卫国的致富观念之变,折射出的正是峰仙村发展理念之变。
临猗县北景乡峰仙村全村耕地面积5000余亩,林果面积就有4000余亩,是一个以果业为主的纯农业村。“随着近年来现代农业产业步伐的加快,峰仙村只有通过思想观念和产业科技的改革创新,才能改变村民的传统种植习惯和思想,进而推动峰仙村实现新的振兴。”峰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锋岗认为。
基于这一思考,峰仙村抓住邻乡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的机遇,在县农业农村局和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的帮助下,通过集体机动土地置换和租赁农户土地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500余亩,实施了“三新示范园”和“老果园间伐”两个项目。
“在新品种方面,我们引进优良新品种‘大卫’嘎啦,破解了老果园不能直接更新重茬栽培的难题。在新技术方面,我们采用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六大核心技术。”李锋岗介绍,在新模式方面,基地采用品种砧木“双脱毒”大苗建园,宽行密植,通风透光,便于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省水、省肥、省力、省地,真正达到“一年栽树,二年挂果,三年丰产”的目标,丰产期亩产可达4000~5000公斤。
“三新示范园”和“老果园间伐”两个项目,实现了乔化栽培向矮化密植的转变,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特优农业、工业农业、品牌农业和数字农业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示范引领,逐步改变了村民对苹果产业的传统认知,带动一大批果农转向现代化栽培模式。
如今的峰仙村,全村新发展现代苹果产业面积达到1000亩。全村2800余亩老果园实现间伐改造,增收致富的“密码”牢牢抓在了峰仙村民的手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