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和探索“两山”转化先行者为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加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努力将环带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行区。
推进公园“三生”协调发展
规划先行谋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层次的要求,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民生改善专项研究。明确公园内外发展重点,实施差异化分区管控,形成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融合区采用差异化清单进行管控,设定准入门槛,引导国家公园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打造国家公园绿色发展的拓展承接地带。做好城镇片区综合服务和乡村组团节点支撑,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发展,让保护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成为环带新时尚。
保护优先强产业。聚焦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庄,加强与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村镇的联系和联动发展,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价值,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聚焦有一定文化底蕴且保存较好的历史遗迹村落,通过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实现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以“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为路径,在推进农业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的同时,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新业态。
乡村服务暖人心。公共文化建设工程。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五有”标准,在环带行政村建成综合性农村文化礼堂,打造具有武夷特色的一站式文化服务平台。教育保障工程。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建立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推进生态知识、急救知识、科普知识、消防知识等进校园入课堂。健康保障工程。持续打造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和探索城市医联体,打造优质高效的市区医疗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达标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全域布局生态旅游业。推进茶旅融合,打造国际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培育茶旅体验产品,推介系列茶文化推广活动,深入挖掘宋代茶文化古风传承与保护。提升一批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形成一批茶文旅融合精品线路。推进康旅融合,打造现代康养旅游打卡地。实施“康养+”计划,利用武夷山负氧离子高的森林气候优势,融入低碳旅游理念,推进系列产品开发,着力打造国内外一流的度假式办公旅居地和候鸟式度假康养区。推进体旅融合,打造健康运动的“新标地”。结合251公里风景道建设,在武夷山核心景区打造世界最美马拉松赛事跑道,打造“体旅+”新业态,持续做好品牌赛事的市场推广,常态化举办国际大赛。
发展生态敏感型产业。推动林业等碳汇交易试点,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先行路径。通过森林抚育和实施松林改造等措施,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固碳量。推进医药科技研发创新,发展洁净医药产业。依托生态地理优势,立足邵武、光泽等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标准化加工,加快灵芝等闽产道地药材的品牌建设。发展精密电子材料及器件,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做专做精。抢抓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替代机遇,加快培育高纯电子材料和半导体封装材料。
促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打造最美田园。聚焦主题和亮点,以稻田、蔬菜园、果园等为主要载体,开展净化工程,结合智慧农业、科技示范点、农耕文化、休闲体验,打造特色农业景观,打造出具备“生态化、清洁化、花化、彩化、机械化”的最美田园。打造最美茶庄园。以茶为主题,集绿色生态茶园种植、茶文化学习体验、康养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交通便捷,一二三产相融合的“三茶”综合体。打造丰产高效竹林基地。完善竹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笋竹,培育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展笋竹资源的梯度培育,做优存量、做强增量,持续推进丰产竹林基地建设,打造竹产业原材料林基地样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环带
提升环带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布局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和可利用垃圾回收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城乡供水区、集镇及规模化连片供水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错接混接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和破损管网修复,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逐步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城区精细化清扫保洁,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健全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机制。
构建城乡互通交通网。建设城乡立体交通网,推进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地,优化国省干线布局,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依据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格局,以线性道路网络串联城镇、乡村、景区、历史文化等点状空间与资源,构建“一环两轴多支”的风景道网络。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应用,率先在城市公交、村村通客车、旅游大巴、出租汽车、物流配送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试点氢燃料电池汽车。
完善城乡绿色能源体系。加快燃气管网改造和建设,推动城区尽快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推动天然气下乡,配置相关厂站和管网设施,推动天然气管网逐渐向城区周边的村延伸。推进智能配电网建设,构建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传输的智能配电网。统筹利用废旧竹材、茶树剪枝、果树剪枝以及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资源,发展成型燃料、生物质热解气化、规模化沼气或生物天然气等,发展农村分布式清洁能源供应。
健全公共服务提高生活品质
推进文化环带建设。打造集文化信息宣传、公共服务、文化产业、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具有国家公园特色的一站式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馆、文化驿站、图书流动服务点等数字化改造。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五有”标准,在环带行政村建成一批集党建、学教、礼仪、娱乐、家宴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等村级文化设施。
健全科教环带建设。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试点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多渠道增加乡村教育供给,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与知名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世界高水平大学、特色学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重大课题研究,推进教育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吸引社会力量开办高水平职业院校或培训中心,配套建设实训基地等。
完善健康环带建设。健全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城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镇村医疗体系。加快发展医养结合产业,丰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环带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支持将具备条件的养老院改造为医养服务综合体。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加速智慧环带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优化升级,建设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设施。有序推进骨干网扩容,提高物联网的覆盖水平,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强超高清电视普及应用,发展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新业态。强化政府数字化治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开发数字政务平台。建立完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统计监测和决策分析体系。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