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是北京生态涵养区,也是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的主阵地。平谷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瞄准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三个定位,以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为导向,集聚首都优势资源和要素,深化政企研合作,强化政策协同和机制创新,建设一流“农业中关村”,抢占畜禽种业创新制高点。近年来,园区自主培育了5个蛋鸡新品种,成功研发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DNA芯片“凤芯壹号”,选育出4个北京油鸡新品系。
绘就“农业中关村”建设蓝图
落实部市共建农业中关村框架协议。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签署《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合力共建农业中关村的总体思路、合作任务、合作机制。建立部市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部市合作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要点,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农业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
整体设计农业中关村建设规划部署。编制完成“1+3+1”农业中关村规划体系,明确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等领域作为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形成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互利共促的总体布局。实施《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6年)》,统筹实施创新要素集聚、科技转化应用等八大行动,形成35个方面121项任务清单。制定农业中关村年度折子工程任务方案,提出年度计划任务,逐项抓好落实。
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组建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协调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平谷区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统筹推动重要事项落地落实。成立平谷区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共同担任组长,跟踪调度行动计划实施进展,统筹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
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
建设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借鉴荷兰农业“金三角”运营模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首农食品集团、新希望集团、京东集团合作设立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集“技术研发、展示示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交往、战略咨询”于一体的公益性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奶业、果业、温室园艺3个分中心功能实验室和示范园。联合爱科检测、苏陀科技等入驻单位,建立公共科技实验平台,提供设备、管理一体化服务。
引入“高精尖”科研力量。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奶牛、肉牛、生猪遗传评估专业中心等重大研发平台落地,集聚省部级技术中心和实验室4个,种业研发平台7个,建立13个博士后工作站。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北京(平谷)农业微生物国际创新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组建“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健康食品领域高水平科研平台。聚集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平谷综合试验站、国家奶牛胚胎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市蛋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打造品种研发和技术推广综合平台矩阵。
打造种业产业集群。引育峪口禽业、沃德辰龙、中育种猪、华颂种业等一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制定优势畜禽种业的遗传改良计划,支持优势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校持续开展品种选育和生产性能测定,建设蛋鸡、白羽肉鸡、奶牛、生猪等一批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抢占畜禽种业制高点
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方面,梳理出42项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清单,探索“企业出题、能者解题”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机制,支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项目攻关。联合首农食品集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及种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开展生物育种联合攻关,搭建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共商共赢平台,联合体已征集论证生物技术、育种体系建立等多个领域项目52个,2022年发布首批七个启动“揭榜挂帅”项目榜单。
建立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建成北京油鸡资源保种场、首农种公牛站、5家规模种猪场,共收集、保护国内外奶牛、蛋鸡、猪和油鸡品种24个。培育京系列蛋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5%,培育沃德系列肉鸡,打破白羽肉鸡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瓶颈,开启我国肉鸡种源自主新时代。
打造科企联合全基因组育种平台。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DNA芯片“凤芯壹号”,基因组选择准确率平均提高50%以上,实现了国产蛋鸡专用芯片设计“零”的突破。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聚焦重点种源、分子育种、遗传改良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国家级畜禽种业创新基地。支持开展种质全基因组选择、生物育种、大数据人工智能育种等现代化育种技术攻关,试点开展转基因实验研究。
搭建转化应用“大舞台”
建设“博士农场”和科技小院。培育“博士农场”新型经营主体,举办50亩地创业大赛,搭建高科技人才科研创新平台和创业舞台。目前,已有117个“博士农场”获批创建,吸引13位院士和411位博士当“农场主”。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市农科院等院校,采取“‘村、公司、合作社’+‘一校三院’”建设模式,建成13家科技小院。
开通“农业中关村云园区”。建设线上畜禽种业共性平台,打造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农业中关村云园区”。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首个“产业+互联网”平台——智慧蛋鸡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家禽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模式。
建设“机器人巡检”智能猪场。研发“猪场巡检测温机器人”系统,24小时监测猪群的体温及姿态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快速捕捉异常姿态的病弱猪,及时通知饲养员进行相应处理。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采用猪脸识别、自动化投喂、一体化管理等智能化设备,建设“5S智慧猪场”,推动园区畜禽标准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科技“政策包”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科技要素集聚政策。制定出台《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中关村科技研发,为农业中关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发布《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提升营商服务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办法(试行)》,提出支持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等产业的9条鼓励政策,吸引企业、科研院校入驻。
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政策。制定《平谷区柔性引才引智实施细则》,重点对“首席专家”“特聘顾问”“周末专家”“人才专员”四类柔性引进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出台《平谷区高质量发展人才汇聚计划实施办法》,吸引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及其科创团队入园创新创业。发布“人才十条”,对优秀人才分级分类给予资金奖励、引进落户、住房保障等政策服务。
创新用地保障政策。推动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入市,成为北京市首宗集体土地带地上物入市案例,实现快速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用地需求与村集体增收“双保障”的目标。在集中建设区内“点状供农用地”、在集中连片农田“点状供建设用地”,突破一般集建区内全部为建设用地的瓶颈,留出科研试验田,同时满足集中连片农田中的科研、试验、展示等用地需要。
创新金融支持政策。设立北京平谷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1亿元、大北农基金5000万元,支持面向海内外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创业团队成员。与中信银行等6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取意向授信100亿元。组织开展北交所走进农业中关村系列活动,为科创企业上市提供指导服务。
(北京市平谷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