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农发集团 做实做厚农业产业 夯实粮食安全底板
时间:2023-11-21 10:05:0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作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主副食品供应的底板和压舱石,光明农发集团弘扬和传承农垦精神,充分承担国企职责、展现国企担当。在推进“从种植到引领、从区域到领域、从农业到产业”三个转变进程中,农业“国家队”阵容进一步丰富。截至目前,光明农发集团农业产业形成了稻麦科研、育种、种植、加工、收储、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是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生产水平最高、最具完整产业链的粮食生产经营企业。现有土地35万亩,占上海耕地近25%,其中耕地28万亩,常年种植稻麦44万亩次,年产粮食24万吨。拥有仓容160万吨,日加工稻米能力1600吨。拥有进口种子成套加工线7条,每小时种子加工量90吨;种子仓容4.3万吨,是华东地区单体最大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企业。

  全面增强种业辐射能力

  以产业化、市场化思维,持续完善从种源研发至市场营销全产业链,推动种子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重点实施上海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全国一流、技术先进、集试验、展示示范、科普培训及品种孵化、推介等为一体的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基地,承担国家、上海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鉴定、科普培训、原原种生产等任务。以“上海市农作物种源展示示范基地”为平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建设分子育种实验室,增强磁场功能,汇聚粮食种业优秀科学家团队,为科学家团队提供优质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充分利用花博园基础设施优势,联动崇明打造“农作物种源科学家论坛”常设地。

  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巩固提高“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新模式。顺应“双碳经济”发展,推进绿色种业发展,加快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重大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水稻重点聚焦氮高效研发方向、小麦重点聚焦抗赤霉病研发方向。在种源推广上,借助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地方种企、经销商等平台和资源,立足长三角地区,深耕沪、苏、皖,逐步拓展全国市场,持续提高农作物品种市场占有率。

  全面增强种植引领能力

  按照“两稳两提”(稳面积、稳产量,提单产、提品质),做到应种尽种、种足种优,稻麦两熟达吨粮田标准,坚决守住管好“沪上粮仓”。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绿色、优质、高效的种植理念贯穿于粮食生产的全领域、全过程。坚持产业化导向,进一步优化粮食结构,水稻品种布局优质化率提高至90%以上。

  聚焦“从种植到引领、从区域到领域、从农业到产业”三个转变,突出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三大引领”。提升基础设施,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面推广应用无人机作业、自动化农机、智能化灌溉等技术,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奠定基础;围绕生态种养循环、生物农药及生物肥料在农业的探索应用、休耕养地培土等维度,深入推进“沃土工程”,打造绿色、循环农业,守护好、开发好30万亩宝贵耕地资源,增强藏粮于地水平,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投人品统一采购,从前端保障品质一致性,发挥耕地规模带来的集中采购价廉质优的优势,实现降本增效;加深现代化技术与机械应用,建设光明智慧农业运营中心,综合运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新技术、新装备,实现对耕种管收等生产环节的全覆盖、全流程应用,构建国内领先的高水平智慧农业运营软件系统和管理指挥平台。在崇明打造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基地,让智慧农业真正落地见效,为上海现代农业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光明智慧农业模式”。

  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完善光明订单农业模式,加强域外粮源基地布局。充分利用自身耕地资源,依托产业链、价值链优势,不断优化、创新产业生态联盟模式,通过输出种源、输出技术的形式,走进粮食主产区、走进五常核心产地,在有效“半径”内打造优质稳定粮源基地。

  全面增强米业带动能力

  搭建多层次品牌体系。聚焦品牌、品类、品种,发挥自有和外延基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形成“光明谷锦”为统领的区域特色、定位明显的品牌体系和产品矩阵。其中,“鹤舞稻香”定位高端品牌,“光明谷锦”定位中高端品牌,“乐惠”定位大众品牌,覆盖多产地米种,同时以槐祥、众惠作为特定渠道和区域的补充。逐步形成满足居民基本口粮需求的大众产品、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产品的多层次结构,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加强加工、仓储能级建设。一是提升苏北加工仓储能力。立足光明粮食科技产业园,加强仓储、加工等设施建设,提高保生产、保供应的能力,力争到“十四五”末,争取区域内仓储能力从3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大米年加工能力从10万吨提高到20万吨。二是规划崇明应急保障粮食产业园。在崇明长江地区规划建设烘干、仓储、加工一体化的应急保障粮食产业园,新增大米加工能力5万吨/年,仓储能力7万吨,烘干能力960吨/天,进一步改善崇明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加速推进“储加一体化”。落实“藏粮于企”战略,发挥国家级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优势,推进绿色、智慧仓储建设。利用光明农发集团仓容和储粮能力优势,按照“静态储备、动态管理、先补后出”的原则,建立稻谷储备与稻谷加工轮换联动、利益联结机制,将储备与加工有机结合,收储稻谷既是政府储备粮,又是企业原料备粮,为加工提供优质粮源保障。在首批试点“1万吨小包装米+配套5万吨稻谷”的基础上,建立15~20万吨储加一体稻谷的规模,实现储备粮就地转化。推进分品种、分等级、分仓储存,实现“优粮优储”全覆盖,促进储备粮“常储常新”,真正实现“优粮优加”,扛起城市保供的底板。

  同时,发挥集团在东北、苏北、巢湖等粮源基地生产力布局的优势,和市区强大的商业网点和物流城配的优势,做到粮食产得出、运得出、供得上。健全平时服务、急时保供、战时应急的供应体系,形成具有强大供应网络支撑的城市服务能力,巩固上海国际大都市保供底板,成为上海城市保供稳价的强大载体。

  突出模式创新,增强资源整合力

  坚定走好“从区域到领域”的发展实践,不断优化、创新产业生态联盟模式。掌控并运作好15万亩系统内粮源基地;通过输出种源、输出技术的形式,走进苏北等粮食主产区、走进五常核心产地,探索在苏北、安徽、浙江有效“半径”内建立优质稳定的粮源基地。

  深入践行“促合作”理念,强化与光明集团系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发挥农发集团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优势,不断构建光明内部纵向协同、横向联动模式。在储加一体化上,协调15~20万吨仓容和粮储公司共同推进“静态代储”和“储加一体”协同联动,将政策性粮食储备与市场化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撬动“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

  在大米销售上,发挥农发集团大米品质保证、价格可控的优势,采用双品牌运作形式,承接农工商制大米;与良友便利开展全渠道合作,联合拓展社区团购、企业团购等业务;借力光明随心订深耕上海、拓宽华东、辐射全国;与上海正阳定食共同开拓上海地区膳食团购市场。此外,将牛奶棚、爱森优选打造成品牌宣传、产品展示的平台。在工业用米供应上,持续加强与金枫酒业、全兴酒业、梅林股份协同。在土地资源等协同推进上,加强与光明牧业的土地置换种植,达到调茬口、养土地等目的。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上,与光明牧业合作大力推广青贮和饲料两兼种植,为光明国际、上海农场等饲料相关企业供应稳定、性价比高的东北玉米等饲料原料。

  (光明农发集团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