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区、川陕革命老区,四川省广元市所辖7个县区曾经都是贫困县区。广元人民携手并肩、接续奋斗,交出了脱贫攻坚的漂亮答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多依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2022年,广元在全国率先启动整市创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自此,一首脱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曲在广元大地激情奏响。
厚植本土,彰显产业优势
“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广元立足北部山区、南部丘区的地理特征,依托山水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全域发展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山地蔬菜、道地中药材,厚植产业优势,引领产业由“零散分布”转向“集群发展”。
剑阁是个好地方,尤其是农业基础条件好。在该县剑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里,稻田阡陌纵横,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充满着成熟的喜悦,大豆黄外墙的民居与金黄的水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耕地面积全市第一的剑阁县,做好土地文章,深耕现代农业,建设剑南、剑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农业高产高效高收益。
“我们采用的是2行玉米、4行大豆的种植模式,玉米行与第一行大豆之间的距离必须要保证60公分,大豆与大豆之间的行距保证在30公分,株距保证在7到10公分左右……”剑阁县汉阳镇党委书记张大军向记者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做优水稻、做强大豆”是剑北粮油园区的主要抓手,2023年汉阳镇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3605.53亩,其中剑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种植2341亩。“从园区的实施效果上来看,我们确实达到了稳玉米产量、增收一季豆的效果。”广元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彭宏说,采用复合种植以后,玉米增产3%~5%左右,今年平均亩产在540公斤及以上,大豆平均亩产134公斤。
不仅如此,园区还积极探索“一园六收”模式,通过发展有机粮油、稻田养鱼、秸秆养畜、特色林产、农旅融合、田埂种果,推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立足资源禀赋,擦亮地域特色,是广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思路。
在苍溪县亭子湖现代农业园区红心猕猴桃基地,大片的猕猴桃园刚采摘完,果农们正在忙着施有机肥。“今年这猕猴桃吃着巴适。最好的有机果能卖到60元一斤,普通果也能卖到15元一斤。”今年已经68岁的李联武是亭子镇佛山社区人,早年是种植猕猴桃的一把好手,目前在红猕王合作社担任管理工作。“猕猴桃现在已经是我们的致富金果果了。老百姓既可以自己种猕猴桃来赚钱,还能通过在合作社工作赚钱,一个月至少也有两三千块呢。”苍溪县亭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纪晓燕说。今年亭子湖现代农业园区内的3600余亩红心猕猴桃产量可达3000余吨,产值超6000余万元,带动全镇1000余户近3000人从事猕猴桃产业,户均增收近2万元。
苍溪是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近年来,苍溪县立足资源优势,将红心猕猴桃这一产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标准化建园等措施,不断提升红心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带动群众在山区走出一条业兴民富的产业发展路,猕猴桃已然成为苍溪农业的一张“金名片”。如今的苍溪猕猴桃,线上线下两翼齐飞,产品远销欧盟、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进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食用菌产业园的光伏智能温室,架子上褐色的香菇菌棒整齐排列,含苞欲出。另一边,几名工作人员分工有序,正在忙着对菌棒进行接种……“徐家村林地资源丰富,老百姓大都有种植香菇的习惯,但受高寒山区影响,以前主要是夏菇。后来,通过太阳能光伏大棚栽培技术,破解了低温难题,出菇也从一季变成了四季。”白朝乡乡长周韬说。目前,徐家村每年种植香菇约30万椴、产香菇40多万斤。
为把食用菌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利州区打出“组合拳”: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班,与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加强“院地合作”,拿出资金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探索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如今的“利州香菇”,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小香菇撑起了农民的“致富伞”。
创新业态,推进产村融合
把产业发展起来,农民增收才有可靠保障。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广元各村立足资源优势与环境优势,通过盘活资源、创新业态模式,着力构建猕猴桃、柑橘、土鸡等特色种养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乡村好风景真正变成好“钱景”。
白朝乡月坝村,被称为“离月亮最近的地方”。依山傍水的老街充满风情、山顶溶洞流出的溪流清澈见底、吊桥流水人家岁月静好。在这里,尽赏山水风光,仰望最美星空。
漫步在月坝村火烧馍美食街里,你能深切体会到农文旅融合发展和特色文化资源带给地方产业发展的动力与创意。大大小小的火烧馍店一家接一家,每个商铺前都有两个土灶,灶上铁锅里的青冈木草木灰正噗突噗突地腾起一团团烟气。掩埋其中的面饼在草木灰的热气烘烤下,几分钟时间便由生变熟、香气四溢。正在做火烧馍的李树芳今年已经65岁了,土生土长的月坝人,做起馍来,利落熟练,一点也不含糊。“我们全家现在基本都在做这个火烧馍,我在村里卖,儿子和儿媳会把做好的馍送到城里去卖,生意还不错。”李树芳的小摊位每天都要卖几十个馍,假期游客多的时候能卖到上百个。像锅一样大的馍,只需要12元一个。如今村子一天一个样,李树芳对村里的变化也是看在眼里,“现在来我们这耍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喽”。月坝村目前月销售火烧馍能达3万多个,每户月均增收3000元,小馍馍成了富民大产业。
坐拥好山好水,曾经的月坝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是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为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村里从发展农家乐做起,2016年,村党总支成立月坝富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实施分红”的机制,由合作社运营。以民宿为出发点,合作社随后发展餐饮、研学、旅游、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尽可能盘活的,除了集体资源,还有房前屋后的“巴掌地”。一进入苍溪县笋子沟村,就能看到村民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柑橘。广元地形特征多样,有高山、有洼地,农民居住分散,相比之下,农村房前屋后的空地便成了可以利用的空间。为支持庭院经济发展,广元出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二十条措施》,鼓励、引导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结合种养业习惯和技术,以庭院为载体,筛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种植品种,重点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柑橘等特色作物。如今,“庭院经济”这种模式在广元遍地开花。
“这一片柑橘地都是我家种的,600多棵,还有一点地种的猕猴桃,200多棵,去年柑橘卖了七八万,今年猕猴桃卖了三四万。”说起眼前自家的这片柑橘与猕猴桃,笋子沟村村民陈玗芬脸上挂满了笑容,“种的时候自己种就能忙得过来,到收的时候村里大家都会互相帮助”。在村里,村民们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氛围,家家户户靠种柑橘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种柑橘上,村里家家有个技术员,家家有个明白人。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笋子沟村支部书记张桂华是一名90后的年轻人,本是学汽车专业的她,选择回村建设家乡。在采访时,遇到同张桂华年龄相仿,应急管理部选调生张悦晴第一天来村里报到。刚到村里,虽然还有些懵懂,但她直言,“一路走来,随处可见的柑橘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是在诉说丰收的喜悦与硕果。”一旁的老支部书记张家安在村里干了10多年,看到如今越来越多新鲜血液注入到村里,他十分高兴,对村庄的未来发展也更加憧憬与期待,“年轻人思想比较超前,对新事物新科技都接受程度比较强,但是一定要切合实际,符合村情民意。他们只管‘天马行空’地想,我们带着他们一起干,把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
育好头雁,带动农民共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推动引领区建设中,广元在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上做足文章,实施人才集聚、人才培育、人才下乡、人才激励“四大行动”,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发挥“头雁”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广元大地的“头雁”们,正带领广大农民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战友加入到食用菌行业来了,有河南的、山东的,看到他们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当地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我也非常高兴。”在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食用菌产业园,退伍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杨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部队退伍后,杨帆出于对爷爷的牵挂和对家乡发展的期盼,2017年,杨帆毅然辞掉城里的工作,返乡种起香菇木耳。
万事开头难。最初由于初入行,杨帆也曾面临菌棒大面积坏死的困难,但他“说啥也不能放弃”。后来,通过去外地学习,解决了技术难题,杨帆开办了家庭农场,事业慢慢走上了正轨。据介绍,今年他种植羊肚菌170余亩,椴木香菇、木耳10万余椴(袋),经过有机认证的香菇、木耳,能卖到每斤80~100元,销售额预计能突破170余万元,同时还带动周边46户村民发展产业和务工增收。
不知不觉间,杨帆成了周围群众公认的产业“领头雁”。为了发挥好人才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广元2021年开始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印发《广元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实施方案》,深入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发展”行动,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加大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环境,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典型,加大表扬奖励和宣传力度,让人才这个宝贵资源激起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
“小身板,大能量”。听过周俊英的故事,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周俊英,四川俊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人称“泡菜女王”。大学毕业后的周俊英,在沿海城市有着不错的工作,并任高管。但对故乡的眷恋和泥土情怀始终在呼唤着她回到家乡,2011年,她回到了广元,于2014年开启了创业之路。
从泡菜做起,周俊英一头扎进了蔬菜产业。纵然经历过出口订单被取消蔬菜滞压等一系列困难,她并没有放弃,反而是越挫越勇,探索“公司+专合社+农场+农户”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在昭化区带动28个贫困村3100余户群众种植2万余亩蔬菜,其中贫困户187户,就地解决用工300余人,年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周俊英还不忘初心,在脱贫攻坚时期,她主动对口帮扶昭化区五龙村、紫金村,捐助产业发展资金30余万元,提供无偿科技培训80余场,免费发放价值15万余元的农产品种子和种苗,帮助他们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周俊英用自己的行动与情怀,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共同富裕。
在剑阁县汉阳镇壮岭村剑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电商展销中心,东宝贡米、剑门关土鸡、农家腊肉等广元特色农产品摆满了柜子。这个展销中心是广元返乡创业“明星人物”邓小燕创办的,专门用来展示销售广元的特色农产品。2015年,邓小燕放弃沿海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决定把家乡的好大米带出大山,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学习水稻种植技术、选用适宜水稻品种、成立公司、创建“东宝贡”有机大米品牌、直播带货……邓小燕一步一个脚印,带着村民们把贡米做大做强,东宝贡米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老百姓也摆脱了贫穷,走向了致富小康。2021年,邓小燕的订单农业已实现规模种植10000亩,产量5500吨,助力728户2356名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这道考题上,我们期待也相信,广元定能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采访组成员:李永生、郭平稳、杨宗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