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衡阳县台九村,时常可见一位年轻女子的娇小身影,她顶着炎炎烈日忙碌在田野间,时而驾驶农业机械抢种抢收,时而安排调度工人工作,俨然一副种庄稼的“老把式”模样。她叫朱霞,今年34岁,被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为“霞妹子”。
辞职回乡
从“小白”成种田“小能手”
朱霞1989年出生于台九村。大学毕业后,她当了7年老师,日子舒服惬意。可每当看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不少农田抛荒,杂草丛生,朱霞心里就特别难受。
台九村是传统粮食生产大村,但长期以来粮食生产效益偏低。2010年,朱霞的父亲开始陆续流转台源镇台九、九市村的水田种植优质稻。到2017年,她父亲流转的水田增至3800亩。
“这几年父亲就像一头老黄牛,白天下田,晚上看水,忙个不停。”朱霞心想,父亲年逾六旬,作为长女,应接过父亲种粮的担子。
2017年,朱霞辞去城里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种起了田。“有国家政策支持,回乡当农民,同样有作为”。
然而,当农民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虽然从小生在农村,朱霞却是个地道的“农业小白”。一开始,有村民在背后议论:“是不是在城里混不下去,回来啃老了?”面对乡亲们的质疑,朱霞暗下决心,“要搞现代农业,一定要搞出个样子来”!
说干就干!浸种、育秧、防虫、施肥……朱霞虚心从外界取经,把专业知识同农村实际相结合,渐渐地“小白”成了种田“小能手”。
“做新农民,首先要理念新”!毕业于农业大学的朱霞深知现代农业科技的“威力”,想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就必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朱霞又开始琢磨如何改变当地粮食生产效益低的状况。她决定走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朱霞先后购置了插秧机、旋耕机、烘干机等智能农机,并新建了育秧工厂和大米加工厂,组建了一条具备现代化标配的粮食生产线。
“前些年,每到春耕插秧时节,人工插秧多,机械插秧少。”朱霞说,“人工插秧效率远比机械插秧低,一人一天最多插400平方米。现在全程实行机械耕作,一个人驾驶一台插秧机,一天就可以插完2万平方米。”
当新农民,就得懂机械化耕作。为了更高效地从事田间工作,朱霞到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报名参加县里组织的农机手培训。“男人能操作机械,女人照样能行”!经过培训,反复下田操作,朱霞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硬是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成为机械操作一把好手。经此一事,朋友们都笑称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田间“花木兰”。
“新农业”蓬勃发展
她带领乡亲们一起富
在发展水稻生产的同时,朱霞还瞄准了杂粮生产。2020年,她在溪江乡成立杂粮研发基地,流转洪山、金龙、溪江等5个村土地550亩,套种玉米、高粱、大豆等杂粮作物,还利用滂泥田种植莲藕。种植杂粮不但改良了土质,还让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一家富不算富,除了让自家富起来,朱霞还想着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她将自己掌握的农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们,为从业人员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培植绿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物理生物防治、机插机耕机收、云上线下新农商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此外,她还免费为散户提供“密室催芽”服务,解决他们育秧速度慢、秧苗品质不好的难题。
“现在我们村水稻种植95%以上都实现了机械化,育秧有智能化工厂和育秧大棚,翻田有翻耕机,插田用插秧机,收禾有收割机,晒谷用烘干机,连杀虫都用上了飞机,种田真正做到了‘脚不下田、谷不落地’,彻底改变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朱霞说这话时,语气里有掩盖不住的骄傲与自豪。而村民们也将“科技的力量”真真切切地看进眼里,不得不佩服起朱霞这个“年轻女娃”的“大能量”。
辛苦耕耘,几年下来,朱霞拥有了一支70多人的专业务农队伍。公司近5年粮食总产量达3万吨,安排劳务用工100多名,员工年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带动周边158户440人脱贫。2021年,朱霞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
新时代新农民
她把事业安在农村
几年下来,乡亲们对“霞妹子”越来越认可了。2021年,大家一致推选她担任村委会主任。紧接着,朱霞又获评“衡阳市标杆种粮大户”和“衡阳县农业产业化领军人物”,并当选为衡阳县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衡阳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此后,朱霞身上多了不少标签。但她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农民。她说:“我就是一个怀揣着种粮梦想的普普通通的农民,我的事业就在农村。”在日复一日与粮食打交道的过程中,朱霞逐渐爱上了这份“接地气”的差事,在她看来:“谋生很辛苦,热爱就不一样了。”
更多的角色,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从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的那天起,朱霞就千方百计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留意身边的细枝末节,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体会他们日常的酸甜苦辣,积极为民代言,解决老百姓的“老大难”问题。为带动村集体增收,朱霞采取“订单农业+签约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稻和台源乌莲,并按照高出普通农产品15%的价格收购,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创收。
“新时代的新农民,既要鼓口袋,也要富脑袋”。朱霞深知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抱着这样的理念,她创办了湖南省第一本村级刊物——《台九》,推广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并积极推进民俗文化、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文体广场建设。
“回到农村,看似是我服务了三农,其实是三农成就了我。”朱霞说,在从事种粮事业后,她对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论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她也更加坚定地要把党的政策用“青言青语”讲给更多青少年。在衡阳团市委的指导下,朱霞利用闲置老房子,在假期开办“七彩假期”儿童课堂,将50余名留守儿童集中起来进行免费辅导。此外,她还加入了湖南共青团“80、90、00”青年讲师团,被聘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
现在,朱霞心里又有了个小目标,她想建一个“粮食博物馆”,全方位立体式展示粮食生产过程,更好地宣传智慧农业,打响本地品牌,不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生产,爱上农村,也能营造尊重劳动、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
说到家乡,朱霞依旧是满脸带笑,自豪又自信:“我还是喜欢听乡亲们喊我‘霞妹子’,因为这样感觉我们像家人一样亲密。”从小喜欢在田野里奔跑的她,正用自己的知识和热爱,带领乡亲们奔向幸福。
(本刊综合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