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江禁捕执法管理的“武汉之治”
时间:2023-01-16 01:40:4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玉珍 字号:【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以“十年禁渔”为突破性抓手,积极探索大江大湖渔政监管新路径,奋力打造长江禁捕执法管理的“武汉之治”。

  高位定高标,让主体动能有力激活。武汉市锚定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将长江禁捕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点工程,作为探索超大城市和乡村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一环,提出“武汉禁捕退捕必须走在沿江城市前列”的工作目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找座次、定坐标,不断激发推动工作落实的动力、活力和勇气。全市上下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保障、创新政策举措,全力打好开局起步攻坚战、能力提升阵地战、体系构建协同战、常态长效持久战。2020年12月31日,国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活动在武汉市举办。2021年6月,武汉市在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2022年3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获评全国“2021年度长江禁渔执法监管先进集体”。2020年至今,监测数据显示,武汉城区江段出现长江江豚超20次、近210头次,水清鱼跃、江豚回归的和谐画卷正在江城大地上徐徐铺展。

  转产并转型,让禁捕势能有序提升。自2020年实施全面禁捕以来,武汉市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源头治理,聚力做好退捕渔民安置和优质水产品供给“疏”的文章,为实现全面禁捕“堵”的目标不断提势添能。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了“三个一”工程,即拓宽就业渠道转产一批、设立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落实社保兜底保障一批,全市1151名退捕渔民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785人实现了转产就业;设立保洁保安、园林绿化等公益岗位165个,为一些年龄大、文化低的特殊退捕渔民量身“造饭碗”,发挥退捕渔民熟悉鱼情、水情的优势,选聘62人成为协助巡护员;建立了包保联系、定期回访、常态帮扶和督促检查四项机制,对退捕渔民实行结对帮扶、动态监测,确保退得出、稳得住。与此同时,准确把握“十年禁渔”中蕴含的潜在需求和可能激发的供给,加速渔业现代化生态化转型发展,通过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加大人工繁育科研攻关、推广名优特色鱼类养殖、发展农村水产电商等措施,越来越多人工养殖的江鲜“游”上了市民的餐桌,有效减少了市场对野生江鱼的需求。

  塑能加赋能,让监管职能有效覆盖。武汉市禁捕范围大、涉及区域广,实现全面有效监管,能力是核心支撑。两年来,武汉市着眼常年禁捕后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两手抓,着力构建起“人防与技防并重”的执法力量体系。一手抓原位拔升塑能。以执法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厘清职能职责、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备,组建了158人的渔政协助巡护队伍,市级执法队伍接收军队转业干部20名,全市执法力量更加充实,组织架构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广泛开展执法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2021年全市共计开展集中培训707人次,人均培训时间超过30学时,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一手抓科技支撑赋能。围绕“1+6+4”(1个中心城区、6个新城区、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打造了渔政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运用先进的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识别、无人机等技术,实现了监管水域无缝覆盖、违法行为智能识别、预警信息精准推送、人防技防统一调度的新型执法监管模式,构建了“空天水岸”立体执法监管体系。与此同时,加速执法装备更新,累计投入资金2900万元,增配无人机、执法船艇等装备35驾艘。实现了全市执法力量的结构重组、体系重塑、能力再造。

  集成促集约,让执法效能有质倍增。武汉禁捕水域跨城连乡、岸线曲折、居民集中度高,禁捕执法涉及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以制度集成促进执法协同高效。一是加强横向协调。与公安、市场监管、交通管理等部门建立了案情通报、咨询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打击活动,从捕捞、运输到销售、餐饮实施全链条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移送标准和程序,与黄冈、鄂州、咸宁、汉川等周边地市签订了协同执法协议,建立定期联合执法机制,强化跨界水域执法监管,全面消除执法盲区。二是注重纵向贯通。将各区禁渔工作纳入河湖长制考核体系,建立暗查暗访、定期巡查机制,实施日报告、周调度、月研判,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长江禁捕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系统谋划分段、分区、分人、分目标的禁捕网格化管理模式,68名江段长、322名岸线长全部正式上岗,执法触角由市、区向街道(乡镇)、村(社区)纵向延伸,形成了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工作格局。三是形成内外联动。制定非法捕捞违法犯罪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强化社会监督,提高群众参与禁捕监管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长江救援志愿队、生态环保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两江四湖”常态值守,指导市钓鱼协会、餐饮协会开展“共护长江”文明倡议活动,形成了内外联动、群防群治的生动局面。

  变量成增量,让治理格局有形放大。对身处鱼米之乡,临江而居的武汉人而言,食鱼、捕鱼、钓鱼已经成为很多人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实现善治,必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武汉在综合利用刑事、行政、经济手段推动治理的同时,积极拓展网络治理新空间。利用城市留言板、公众号、社交平台、服务电话等铺就民意绿色通道,将网络社情民意变为治理命题。坚持城市与乡村相统筹,综合运用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电视、报纸、广播、短信、灯光秀、主题公园、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构建“共抓大保护”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依托江豚这一长江旗舰物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聚合打造城市文化IP。开展“云”观江豚直播互动,推出“江豚+樱花”表情包,策划“数字江豚”文创项目,发布6大江豚IP形象,广大爱豚人士和市民可以在线领取并认养专属的“数字江豚”,实现了数字藏品与稀缺物种IP的有机结合,一经推出,相关主题网络阅读量就达到4978万。通过江豚“微笑天使”的形象将共抓大保护的理念植入人心,凝聚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互联网这个发展的最大变量逐步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推进移风易俗,实现城市和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最大增量。

  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大举措。下一步,武汉将继续锚定“走在沿江城市前列”的目标,按照“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思路,不断健全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和执法能力提升等工作,努力开创大江大湖渔政监管新局面,确保长江禁渔各项制度措施落实落地。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