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染绿偏头关
时间:2023-01-16 01:39:5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洋 字号:【

  山西忻州市偏关县,古称偏头关,地处晋西北毛乌素沙漠边缘,北倚长城西隔黄河。近年来,偏关县新一届党委政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抢抓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新机遇,树牢绿色理念、扛起绿色使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植树造林 铺就绿色底色

  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第一县,全县面积1685.4平方公里,黄河流经32公里。自古以来,沟壑纵横,风大沙多,十年九旱。到1977年底,偏关县绿化率不足4%,守着黄河受干旱一度是偏关人面临的窘境。

  把“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一直是偏关县广大干部群众战天斗地、久久为功的一首赞歌。早在1955年,偏关县就采用造林一亩赈济3元、植树一株赈济5分的办法,在全县推动植树造林。

  从20世纪70年代始,偏关县历届党委政府以“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造林就是造生态、造绿色、造财富”的理念和觉悟,以“换书记不换主意,换县长不换主张,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坚韧与执着,坚持户、专、群、干相结合,大力打造林绿化“全民战”,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梁峁山峦间植树造林,打响了一场长达50年的绿化“战争”。

  “栽上一天树,身上一身土,洗上一个头,能洗半碗泥。”退休干部王志敏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植树造林的场景,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楼沟乡上固佐村村民广三白,2016年注册成立了润发造林专业合作社,20多名社员每年的造林工程在60万元左右,社员差不多投入4个月左右的造林时间,劳务收入上万元。

  脱贫攻坚期,与广三白一样,偏关县的80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贫困户都在植绿护绿中实现了增收脱贫,这一做法有机地将植树绿化改善生态和脱贫攻坚实现了统筹发展。

  50年来,为了打好造林绿化总体战,偏关县全民总动员,每年春、夏、秋三季,机关干部带动千家万户上山植树,先后在火头沟、楼沟乡迤西村石洞洼、陈家营乡南山、老营镇凤凰山等10多处进行义务植树,累计造林6万多亩。

  近年来,偏关县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多点发力,锚定重大任务、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净化高质量发展底色,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减沙控沙、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工作。到2022年,偏关全县林地面积121.56万亩,全县绿化率达40%。

  历史上曾经是“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的偏头关,如今成了山西的生态屏障,铺就了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底色。

  生态优先 接力绿色发展

  当好接力者,走好转型路。偏关县形成了“县委挂帅、政府主抓、乡镇和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按照“人包地,树管活”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参与义务植树的每一位干部头上,确保“栽一株,活一株;栽一片,成一片”,凝聚起全县人民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围绕“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这一目标,2022年,偏关县统筹6000万元资金,县财政配套2500万元,用于黄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景观廊带建设。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上,以‘林长制’为统领;筑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防护‘一道屏障’;在黄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打造‘两条5万亩生态文旅绿化带’;培育12万亩沙棘、2.5万亩仁用杏干果经济林、45万亩柠条生物质能源‘三个农民增收基地’;坚持林与景结合,树与财结合,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偏关县县长高跃龙说。

  2022年3月,偏关县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植被恢复、黄河和黄河流域防护林屏障建设工程通过议标,由46家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担了1.85万亩造林任务。

  经验丰富的46支造林专业合作社,克服疫情影响,自带干粮,用辛勤的汗水,打造了一道道一片片绿的景色,累计用工11万余名,平均每人收入1.2万余元。通过柠条地平茬复壮,空闲地补植造林,实施退化林修复5万亩,并坚持增绿与增收并举,优先选择乡土树种,结合群众意愿,选取能让农民增收的侧柏、樟子松、海红果、山杏和仁用杏等树种,既种树又致富,探索出了一条增绿增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针对干石山地,坡陡土薄、干旱少雨、石头多的实际,偏关县一方面采取就地取材、垒石为堰、客土回填、水平阶、鱼鳞坑整地、蓄水保墒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采用滴灌浇水、地膜覆盖、石块铺盖等抗旱技术,确保成活率。

  在偏关,一幕造管并举、新旧衔接、成片成林的生态防护屏障渐次显现,一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接力战”渐次拉开。

  文化赋能 “变现”生态优势

  “立足生态优势,通过深入挖掘黄河、长城文化内涵,打造出集文旅旅游、休闲康养、体育赛事、高端论坛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廊带,大力实施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的‘三绿’发展战略,把增绿与增收、增效、增景相结合,将成为我们向生态效益要经济效益的路径。”偏关县委书记杨晓宏说。

  偏关县深入挖掘黄河、长城文化内涵,以关河口古村落、乾坤湾民宿、水泉红门口长城文化公园为依托,在黄河、长城旅游公路沿线谋划了一批美丽乡村重点项目,通过激活文化动能来支撑和发展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生态和文化的完美融合。

  截至目前,偏关县共建成光伏电站72.1兆瓦,光伏发电成为稳定脱贫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阳光”产业。

  “靠光伏板板一年差不多收入1万元,靠村委会聘用的水利管理员公益性岗位工资还能收入近一万,做梦也没想到也有奔小康的一天啊。”曾经靠天吃饭的老营镇马肚梁村脱贫户余在生乐呵呵地说。

  “现在我们聘请了第三方公司来运营和维护,还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建设公益事业、设立奖励补助等方式进行二次分配,对于收益较多、可设公益性岗位和建设公益事业较少的脱贫村,允许由乡镇统筹跨村分配。”偏关县乡村振兴局赵智平说。

  此外,大力发展林光互补产业,偏关县24兆瓦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由该县晋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筹资建设,年供电量1.68亿千瓦时,供热能力152万平方米,可综合利用农林生物质秸秆21.1万吨。这是利用外资贷款和自筹资金建设的环保产业项目,在全县7个乡镇设立9个农林生物质收储站,成为偏关县新建的帮扶车间。以每人年收集柠条秸秆150吨、每吨柠条秸秆预估价300元计算,可带动1400余人从事柠条秸秆收储业,人均年收入4.2万元,仅柠条秸秆收储收入可达6300万元。

  建设美丽偏关,保护黄河安澜。沿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径,偏关县这个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新能源电力建设第一县、农林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县,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家住黄河干石畔,一天三顿酸捞饭”的偏头关已成为历史,“绿我黄土地,富我偏关人”这一偏关人民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正在“变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