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节水灌溉 推进农业现代化
时间:2023-01-16 01:49:0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陈广锋 沈欣 吴勇 字号:【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了陕西延安。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人多地少水缺形势十分严峻。尤其近年来,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用水更加紧张,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每年灌溉用水缺口约400亿立方米,这些水可灌溉1.1亿亩农田,产粮1000亿斤。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产量或收益,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节水灌溉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灌溉作为农业生产中关键环节,关系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深刻阐明了灌溉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稳定的关系。在农村,农民眼中的一等地,首先是看能不能方便地浇上水,其次才看土质是否肥沃。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2021年的10.37亿亩,有力支撑了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0.226万亿斤增长到2021年的1.3657万亿斤,充分证明了灌溉是稳定粮食安全的基础。灌溉面积的扩大,一是得益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得益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省水扩面积。

  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任务要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当前我国农业从种到收,整地、播种、植保、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不少地区灌溉仍然以传统的渠道输水、地面灌溉为主,节水灌溉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30%,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短板。有专家表示,没有灌溉的自动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管道输水代替渠道输水,以高效节水灌溉代替地面灌溉,是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能够根本上改善田间生产条件,实现节约、自动、轻简生产。

  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各地反馈问题中多次提到:地下水超采严重、违规调取黄河水、农业用水粗放、农业耗水量占比大、有效利用效率低、稻区面源污染突出等内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进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制度节水,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地膜减量替代,是减少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有效举措。

  当前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田灌溉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耕地灌溉率高达5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8倍,已成为世界第一灌溉大国。但节水灌溉尤其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不高,在生产应用中仍存在较大挑战。

  一是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差不能用。一些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完善,不少农田以渠道输水、地面灌溉为主,管道输水与“小白龙”管灌或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不足,渗漏损失严重;旱地缺乏有效的集雨窖池等设施设备,对天然降水的有效蓄积、高效利用不足。二是土地分散经营不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是喷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作物统一种植,比如地埋伸缩式喷灌、指针式喷灌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均可节水节肥30%~80%,但适宜应用面积至少200亩以上,这和我国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不符。三是农民节水意识欠缺不想用。农民在实际生产中为求“保险”,重视投入、舍得投入,大水大肥现象较为常见;节水农业是公益性事业,有些节水灌溉技术的生态效益比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价值还要高,但当前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尚未形成,节水成本无人买单。四是节水灌溉技术成本较高不敢用。相较于渠道输水和大水漫灌,一些节水灌溉技术前期投入成本较高,降低了农民在大田作物上应用的积极性;当前国内从事喷微灌等技术的设备研究和生产公司少,研发力量不足,缺乏性价比高的灌溉施肥设备和实用性强的应用技术。

  发展节水灌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节水灌溉是各地灌溉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缓解水资源危机和实现高效、精准、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要做好“一个提高、四个强化”。

  提高对节水灌溉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宁夏考察时提出,农业要节水化,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要搞大水漫灌。21世纪以来,已有16个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1.3万亿斤,如何高位增产跨上1.4万亿斤台阶,需要打破常规。全国农技中心多年来在各地开展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表明,节水灌溉可在节水节肥省工的同时,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的有力举措。

  强化节水灌溉的主体应用。要将节水灌溉作为推动粮食增产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非可有可无的一般性措施。加强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有关政策和法规条例,完善农业节水指标评价体系,使节水灌溉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压实节水灌溉责任主体。加强公益性地位,将其发展纳入财政补助优先安排领域,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探索节水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调动政府和农民节水灌溉积极性。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阵地,是发展节水灌溉的关键,要在加快数量建设的同时注重质量成效。在数量上,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深入推进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望天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机械到位率和天然降水利用率;在质量上,提高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比例,注重田间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旱地推广新型软体集雨窖等设施设备,实现水浇地能灌能排、旱地能集能蓄,坚持建管并重,提高耕地产能。

  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对于关键技术产品,坚持问需于民,根据农民所急所盼,研发适宜不同现实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提高技术产品的普适性、实用性和可替换性;加大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力度,为耕地披上“智慧的外衣”。对于区域模式,坚持问计于民,向生产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请教,挖掘群众之间口口相传的好技术和好模式;聚焦区域性生产难题,在主要作物上继续搞好技术集成创新,开展不同技术模式的对比试验,让农民选择更适合的节水灌溉方案。

  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建好示范基地,突出粮食增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结合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保护、绿色高质高效等项目,建设一批符合地方实际、各具特色的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实现作物单产、水分生产力和种植效益三提升。做好培训服务,依托示范展示基地,通过技术讲座、田间学校、入户指导等形式,逐级开展培训,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人才基础;将节水灌溉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范围,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