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南平机制” 深化新时代农村工作机制
时间:2023-01-16 02:01:4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南平调研向农村选派干部的创新做法(即“南平机制”),并于2002年在《求是》杂志发表了《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署名文章,提炼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农村工作思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拓展农村工作机制,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有效解决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成为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以整体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南平“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

  从习近平总书记到南平调研并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到现在,20多年来,南平市与时俱进深化创新“南平机制”,形成以“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工作机制,架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南平山乡巨变。

  农业产业量升质提,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03.83亿元增长至615.59亿元,翻了两番多。绝对贫困全面消除,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46个贫困村、60158名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实现脱贫退出,全市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村富民成效显著,农村居民人均存款由3300元增加到44874元,翻了近4番,年均增速13.9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1%。村集体从村均负债30余万元,到集体自主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呈现出百姓富、生态美的动人画卷。执政基础全面夯实,70%以上村党群活动中心进行新建或修缮,有效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无、旧、小”问题。村支部书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从0.99%提高到87.29%,有530个派驻村被评为各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

  “高位嫁接”,构筑城乡统筹的制度管道。把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作为主抓手,1999年以来,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累计选派8批3326名驻村任职党员干部、11批1.3万名科技特派员、6批541名流通助理驻村服务,并先后创新选派金融助理、乡村振兴工作队,选拔基层党群工作者,与农村基层力量“嫁接”融合,打破了城乡、地区、行业、部门等界限,带动更多人才、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截至目前,驻村工作已覆盖86.7%的建制村,下派队伍累计导入产业项目2500个、发展资金116亿元,引进新技术1.6万项(次),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2万个。

  “重心下移”,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通过下派干部,与时俱进创新推行“三级联动”“干部下沉+网格化治理”“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以及支部包村、党员包户、企业包田“三包”联动机制等,1271个机关单位与1636个村结对共建,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特别是驻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泛开展“达标创星”活动,创建金星村78个、红星村318个、规范化村1183个,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

  “互动联动”,凝聚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机关基层互动联动,通过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服务,派出单位与下派村、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结成挂钩帮扶关系,变一人在基层服务为整个机关下移帮助农村发展。政府市场互动联动,建立村企协作、校(院)村合作发展平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模式,让政府和市场“两手联动”,有力推动“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抱团”互动联动,组建75个科技特派员、12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引导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3100多家、家庭农场550多个,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同时,先后有1788名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让农民增收、企业得利,又让科技特派员“名利双收”。

  “一体运作”,形成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一方面,围绕发挥下派村支书联络、协调、组织作用来整合力量、展开工作,把各种农村服务力量的结合点放在发展生产性和经营性项目上,以项目为载体、产业为依托,引导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金融助理、乡村振兴工作队、基层党群工作者等三农工作队伍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组成一体运作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良好工作格局,形成关心农民、关注农村,推动农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实现整体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振兴发展,同时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好干部。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提供重要启示

  以“南平机制”为代表的农村工作机制,内涵丰富,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统一。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贯穿乡村振兴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同时,创新的根源在基层,推进改革创新要认真倾听基层的意愿心声,时刻关注群众的探索和创造,及时总结基层创新经验,完善制度设计,实现推广运用。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相统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领域、各环节的关联性、耦合性、互动性明显更强,需要以辩证思维把握好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聚焦人才、产业等重点、放眼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倍功半。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推进三农工作,只有树牢问题意识,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盯紧乡村振兴目标,找准新形势下农村“空心化”、农民增收不够稳定等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固本培元相统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形势下深化拓展“南平机制”,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另起炉灶”,而是要在继续坚持原有工作基础、运作格局、正确导向前提下,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使之发展成为适应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农村工作机制。

  必须坚持注入外力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统一。新形势下破解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难题,必须在持续注入外部力量和资源的同时,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依托农村内生的力量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到内外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南平机制”依然面临着艰巨任务和使命,要聚焦机制创新不够、人才结构不优、系统集成不足等突出问题,持续完善、巩固、坚持,赋予“南平机制”新的内涵和活力,助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接续奋斗。

  把握好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关系,持续诠释好“派”的特殊使命性。一是强化公益属性。进一步强化“政府派”、政府购买服务等公益性为主的服务支撑。依托党校、科技特派员学院等机构,强化技术和政策培训,培养一批既有服务技能,又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二是明确职责使命。结合推进“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建设,立足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把“五大振兴”作为根本任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中心工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善治、农民共富。三是把握服务重点。顺应农村改革发展形势变化,把产业发展作为服务重点,积极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协调处理好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跟着组织走、跟着市场走。四是突出实践导向。将服务实效作为最重要的标准,探索建立社会认可的考核评价机制,与职称评聘、提拔晋级、项目支持相挂钩,让更多“一懂两爱”的优秀人才进入乡村、服务乡村、留在乡村。

  把握好全链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着力构建新型三农服务体系。立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突出数字赋能、集约集成、理念创新,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下派干部为骨干、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引领、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全方位、全链条式服务体系。一是服务主体“多元化”。健全合作社带动、民企带村等“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等经营性服务主体,与下派干部及农业、水利、气象、供销社等公益性服务主体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构建多元化的三农服务格局,确保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二是服务内容“系统化”。开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信息咨询、技术创新推广、金融保险,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综合性、专业化服务。三是服务方式“智能化”。对标全国先进智慧平台,突出管理服务、成果展示等功能,加快推动下派队伍一体化云平台建设,根据不同主体的不同特点,分类提供政策解读、需求分析、技术咨询等便捷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下派帮扶信息化水平。四是服务要素“集约化”。强化政策统筹,增强各领域各部门惠农富农强农举措的系统性、协同性、实效性。强化资源整合,着力解决三农资源条块分割、碎片化等问题。优化力量配置,推进下派力量跨界协同、一体运作,制度化地落实到党和政府的工作之中,融入社会治理运行机制。

  把握好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加快促进城乡现代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一是引入金融“活水”。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更多像“林权贷”“竹塑贷”“福林贷”等低门槛、低利息的普惠性金融产品,继续探索风投基金、农业担保、项目保险等“金融服务包”,推动金融要素加快向农业农村流动。二是畅通三农“动脉”。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依托区域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订单农业、直播经济、预制菜等产业,切实减少流通环节损耗,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城乡双向互动、融合发展。三是导入第一“动力”。推动科技特派员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重点推动现代科技与绿色产业高位嫁接,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数字农业、畜禽、水产、林木种业等技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发,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把握好力量整合与全面融合的关系,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五大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在产业振兴上,围绕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共性需求,把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精准选派到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推动全链条精准服务,打通薄弱环节,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人才振兴上,实施引育并重,鼓励企业、协会、社会能人等非公力量进入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队伍,传帮带培养高素质农民,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在文化振兴上,以实用技术、科学知识等先进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在生态振兴上,进一步凝聚生态共识,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为重点,依托科技特派员,推广生态种植、绿色防控,以及节能减碳等技术,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组织振兴上,围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深化“达标创星”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向心力、凝聚力,推动形成齐抓共治的良好格局。

  (福建省南平市委政研室、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