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念好“特”字经 千“菌”齐发促振兴
时间:2023-04-28 02:16:1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陈丹妮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福建是我国的食用菌大省。全省栽培食用菌50余种,其中商业化规模栽培30多种,珍稀种类近20种,是全国栽培种类最多的省份。

  近年来,福建大力做好这一“特”字文章,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成功获批创建福建珍稀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来,福建聚焦“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组织实施六大提升工程,2022年全省食用菌全产业链价值超120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大产业。

  因势利导

  构建“圈状”发展新格局

  建设伊始,福建便目标明确:根据各实施县功能定位,补短板、拉长板,通过产业集群建设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增强优势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集群建设在古田、罗源、尤溪、顺昌、浦城、屏南、南靖、漳州高新区等8个县(区)展开,谋划实施“一核、两区、三基地、一中心”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做强做优银耳、杏鲍菇、海鲜菇、双孢蘑菇、秀珍菇、灵芝、猴头菇等优势特色品种,实施良种繁育、工厂化生产设施、标准化生产、采后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能力、三产融合等六大方面提升工程。

  高位推动,齐头并进。福建构建“1+1+1+8”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1个工作协调小组、1个工作专班、1个专家顾问组和8个项目县的工作机构,采取月调度、季通报、专班现场督促、专家挂钩服务等方式,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协调解决问题。

  政策支撑,激发活力。整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等各类资金,向8个项目县倾斜,两年来安排资金近3亿元。出台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从资金、人才、金融、保险等各环节为产业集群发展注活力、添动力。

  圈状发展,凝心聚力。经过两年建设,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一核”地位突出,即依托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古田县建成生产基地高端、菌包供应一流、生产标准领先、冷藏保鲜完善、加工产品丰富、文化氛围浓厚、产业功能健全、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全国食用菌产业中心;“两区”示范带动显著,即提高设施化自动化生产水平,示范推广菌种与菌包专业化集中生产供应、栽培基地标准化生产,建设闽东北优势特色种类转型升级示范区、闽中南工厂化生产提质增效示范区;“三基地”基础作用突出,即建设银耳、秀珍菇、灵芝等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后商品化初加工基地、精深加工基地,提升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一中心”创新能力提升,即建设食用菌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建立良种繁育中心,为菌种生产者提供优质种源。

  补短强链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两年来,依托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福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明显加快了步伐。

  在古田县吉巷乡前垅村,高大的标准化菇棚鳞次栉比,棚顶的太阳能板映射着明亮的阳光。这是当地新建的“菇棚+光伏”项目。新菇棚不仅宽敞清爽方便种植,产量与传统菇棚相比提高10%;同时,板上发电、板下种菇,延伸菇棚的产出效益,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25%,光伏发电每年可为村财增收3.5万元,真正实现了菇农、村财和光伏企业的“三方增收”。

  在全国首个袋栽银耳工厂化生产项目天天源银耳生产基地,银耳栽培厂房处处洋溢着农业现代化的气息:数十间菇棚一字排开,每间菇棚都安装了自动化设备,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可自动监测并调节菇棚的温度、湿度,使银耳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全年全天候生产。据天天源公司负责人介绍,工厂化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程度高,节省了大量人力,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基地120多间菇棚日常管理维护却只需要2名工人。

  这是福建以工厂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悉,产业集群建设以来,福建投入中央资金近3000万元,主要支持推进工厂化生产设施提升建设,加快传统菇棚设施化智能化改造,实施食用菌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补足短板,谱写了产业“进阶曲”。

  工厂化生产并非只是向厂房“进菌”这么简单。如绣球菌人工栽培难度大,为实现绣球菌工厂化栽培,尤溪天益菌业与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选育出国内唯一一个通过省级认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工厂化栽培的绣球菌优良品种“闽绣1号”,突破绣球菌人工栽培原基形成与分化难的技术瓶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绣球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国家,实现绣球菌产业从靠野生采集到工厂化栽培的跨越。

  补齐短板,向好向优,福建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发力,实现全环节增值,产业融合绘出乡村新景。

  自产业集群建设以来,福建依托院地合作科技平台,选育银耳、海鲜菇、灵芝等新品种10个,集成推广提质增效技术6项,制修订《灵芝孢子粉及采收加工技术规范》《银耳干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等国家标准2项,科技赋能显著增强。

  联农带农

  共赴产业发展振兴路

  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的收益,是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古田菇农罗丽娟近年感到了大不同:原来种银耳,技术、管理跟不上,产量低,品质等级不高,每斤银耳干品只能卖到十几元,干一年也就挣点辛苦钱。如今,她种植的“金燕耳”,一公斤干品能卖3000多元。

  变化来源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运用。她从企业那里拿菌种与养料包,在专业技术指导下培育,从选种育种,到培养基的研制,从菇棚的搭建,到种植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待银耳收获后按照约定价格卖给企业,“跟以前比,风险小了,价格高了。”

  近年来,福建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推广“集中制棒、集中服务、分散出菇、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统分结合生产模式,培育了从原料供应、菌包(棒)生产、接种、培养与栽培管理、产品烘干、销售、菌渣循环再利用等分段式生产经营的专业队伍,专业化分工渐趋成熟,形成了食用菌产业一头连着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家百户的共赢共享发展格局。如屏南县就有菌包加工生产企业(合作社)9家,每年加工菌包3200万袋以上,带动全县300多户参与食用菌生产。

  为了更好地保障食用菌产业发展,福建还创新实施食用菌产业保险。将食用菌纳入福建省地方特色农业政策保险,明确省级财政保费补贴30%、市、县保费补贴比例不低于10%,菇农承担不超过60%。两年来,为全省近1.1亿袋的菌包提供约5亿元的保障。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