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义井镇河下村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基层治理,促进和谐发展,形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方面,抓住农村治理的热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三制”治理模式,蹚出了一条和谐善治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围绕民权,“三敞三到”,“亮”政于民
敞开言路,请村民到会场。遇到重大决策,主动把党员和村民代表请进会场,广泛征求意见,共同民主决策。在进行环境集中整治时,村里及时召集专题会议,通过交心交底交政策,用思想工作的“金钥匙”,解开群众的“愁疙瘩”。在公议表决方案后,顺利拆除违章建筑8000平方米。老党员张培宏会上提出加强公墓集中安置的建议,支部及时采纳,有效制止了乱采乱葬、无序管理现象;根据村民代表会议提出创业帮扶的建议,村里及时决定,帮助有创业愿望的100多名村民提供信誉借款每人2万元,搭建了发展平台,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最后“一厘米”问题。
敞开办公,请村民到现场。在打造现代服务产业园时,村“两委”主动开门办公,把党员和村民代表多次请到现场,一起商量、共同决策。最终选址里河下地段,搬掉一座山(石垴山),填平两条沟(川水沟、二亩沟),打造“三通一平”占地150亩的现代服务产业园,同时建涵洞、修公路,改善了村容村貌。
敞开竞标,请村民到市场。村里出台相关采购制度,大到工程建设,小到笔墨纸砚,按照市场行情,做到货比三家,同等价格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广泛接受群众监督。2020年,处理拆迁废旧物资时,首先让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市场考察、价格评估,然后提前3天公示报名,全程民主公开,最终公开拍卖75万元,比评估价格高出15万元。
围绕事权,“三单三清”,“清”政于民
河下村党支部紧紧抓住乡村治理的难点、村民关心的重点、干群矛盾的焦点,采取“三单三清”全部公开的办法,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公开三资账单,让财务“清明”。为了摸清家底,清理账务,村里充实完善了合作社、理财小组等基层组织,重点加强了以三资管理民主理财为主的治理体系。如,对集体重大支出作出明确规定:凡20万元以上大额集体支出,须经全村户代表签字通过,凡10万至20万元支出须经村民代表全部签字通过。做到“三不办三联签”即没有经过六议两公开的不办,不符合程序的不办,没有合同的不办,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事人“三联签”。同时,按照合同,对长期拖欠集体借款的5户村民依法起诉,经过法庭调解,追回欠款29.21万元,理清了陈年老账,维护了集体利益。定期公布财务账,不留一本糊涂账,及时清理往来账,不留一笔“隔年账”,管住了吃拿卡要,控制了跑冒滴漏,涵养了精打细算,使村民知家底、明财务,民主理财,共同管理。
公开权责清单,让干部“清白”。为解决农村干部“为谁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村里制定了干部权责清单,将工作分工、分管事项、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标准要求、奖惩办法等公示于众,杜绝了“三拍现象”,激励了干部敢抓敢管,履职尽责,当好群众“勤务员”,交好年终“清白账”。如村民唐某因上坟烧纸,引发火情,村干部敢抓敢管,按照村规民约对其罚款2000元,并做了广播检查。针对本村100多个运输户、200多名驾驶员存在检车难的问题,分管领导积极联系交管部门到村培训,集中检本,提供服务。
公开村务详单,让群众清楚。村里严格实行“六议两公开”,设置村务公开栏,公布村务详单,让群众了解村政大事,清楚村务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了“你不告群众、群众就会告你”的公信力透明度问题。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调解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村事诊所”,通过“全面体检”发现问题,“把脉问诊”了解问题,“开方下药”解决问题,形成了“群众有事问诊、干部及时出诊、经常上门义诊、上下沟通联诊、村政大事会诊、遇到急事急诊”的治理格局,解除了群众疑虑,有效地制止了阳泉一中门前停车摆摊、登科楼噪声污染等不良现象,营造了和谐共融的发展环境。
围绕产权,“三改三变”,“惠”政于民
河下村毗市邻县、城郊结合、有寸土寸金的区位优势,同时通过征地拆迁,拥有数千万元的集体积累,是分光吃净,还是积蓄后劲?是管理增值,还是资产流失?村“两委”一致决定:多留遗产,不留遗憾,为实现稳定发展、和谐发展、长效发展,全面实施三项改革。
产权改革,村民变股民。按照成员股10%、基本股20%、村龄股30%、劳龄股40%四种股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股权设置,全部公示了股民分红名单,全村股民1766人共享分红300万元,人均分红1698元。制度符合村情,人人按股受益,破解了产权改革“分不公就乱、分得好就活”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兜底靠集体,致富靠自己”的发展格局,率先走在了全市前列。
经营改革,资源变资本。村里充分用活资源优势,量化集体发展成果,盘活资产,拉动租赁业发展。村里投资213万元,新建两栋58套“登科楼”,每套每年租金9600元,年增收55.6万元;投资900万元修建了70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整体出租后,年增收45万元;新建综合服务楼,年增收35万元;还出租了冯氏骨科等商用建筑,经过评估,现有村集体资产达到了7800万元,使有限土地实现了增值利用。村集体大力发展服务业,2018年成立了物业管理中心,签约承担了阳泉一中校园绿化、卫生保洁、小型维修等物业事项,不仅安置劳力60余人,还可每年为村创收200万元。
机制改革,福利变红利。村里利用集体积累,把平均福利变成共享红利。通过机制改革,把集体发展受益与村民教育培训、守法维稳、医疗救助、公益事业等紧密挂钩,营造了全面发展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村民幼儿上学全部免费,子女考取大学可获奖学金。对医疗费用1000元以上的村民除按医保报销外,不足部分实行二次报销,村里补足全额医疗费用。村集体每年拿出5万元救助金,对因灾因病困难户慰问补助。为45名残疾人及时提供“一对一”服务帮扶,其中14名残疾人得到就业安置。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奖、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难有所帮。
村里通过“三三制”治理模式,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链条,一是打造现代服务产业园,现已入驻园区各类商企100余家,形成集钢材、汽贸、家装广告、仓储物流、装备制造于一体的服务产业园,年增集体收入160多万元,成为本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二是通过楼体出租、校园出租、医疗出租等多种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全村集体每年固定租赁收入达到360万元,成为旱涝保收的“产业链条”;三是通过村校合作物业管理,集体资金信誉借款等灵活方式,每年增收230万元,成为创新发展的“实践基地”。2010年新建13栋居民住宅楼,637户居民全部入住,村里配套建设了超市、银行、学校、餐饮、农家书屋、活动室,24小时全天候监控,网格员随时手机联网、上门提供服务便利,完善了“片长+楼长+家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自治体系,打造了5分钟智慧便民生活圈。5户“党员示范户”表率带动,10户“美丽庭院”花香四溢,36户“五好家庭”其乐融融,文化游园笑语莺声,福寿广场歌舞升平,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营造了“幸福河下”“和谐河下”的浓厚氛围,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得到了完美体现。
(作者系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义井镇河下村党支部书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