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打通财产性增收渠道——四川宜宾市翠屏区高桥村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3-04-28 02:17:1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高桥村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古镇,距宜宾城区约15公里。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482户1795人。就在几年前,该村还是镇上的“空心村”,村民外出打工,撂下土地荒芜,守着古镇旅游资源却一直发展不起来。自被确定为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以来,高桥村确定以“中国李庄·竹村高桥”思路发展,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助力、向产业要活力,积极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有效路子,创新发展了“四改、五筑、五共享”的宅基地改革和闲置自愿利用模式,改变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房长期闲置的状况,打通了农民和集体财产性增收渠道,开辟了社会资本投身乡村发展的新途径,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破题 做实“四改”

  坚持彻底改。把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产权制度改革核心议题,试点“确九权颁十证”,开展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小型水利设施确权颁证,一次性把农民的财产权益还权赋能到位,保护村集体和农户权益;向流转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房屋的业主颁发经营权证,保护投资业主权利,推动各类资源盘活。目前,已全部完成所有权、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为盘活利用闲置资源提供基础条件。

  坚持整体改。整村开展专业测绘,形成四至边界清晰、权属关系明确、图斑勾画精准、成果高度集成的“权属一张图”,确保权属无交叉、无遗漏,归属无争议、不模糊。目前,已全部完成上图入库工作,为宅基地规范管理奠定基础。

  坚持自愿改。通过全覆盖召开村社两级摸底会、动员会,由村社民主讨论、协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条件和时间节点,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坚持每个步骤环节全过程公开公示,把监督权交由农民,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坚持创新改。在农村宅基地已明确“三权”基础上,创新推出“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经营权”制度设计,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主体颁发宅基地和住宅经营权证书;坚持改革底线,以不改变约定用途、不从事无关经营为前提,杜绝违法违规或变相买卖宅基地和房屋的行为,推动规范有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目前,高桥村颁发宅基地和住宅经营权证书22本,村社集体流转移居城镇村民的13幢闲置房屋连同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经营的650亩土地,交由第三方公司整体经营,初步构建起“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盘活利用模式。

  村企联动 推动“四筑”

  机制筑底。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过程中,高桥村探索构建“企业投资+合作运营”发展模式,前期“策投规建”及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由企业统一打造,盘活利用项目建成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共同成立项目运营公司对项目进行运营管理。

  文化筑魂。以高桥村古称“高中桥”所承载的“胡雨霖中举人”士绅文化和传统竹编竹艺文化为历史文脉,重兴“重文兴文”民风。邀请安吉竹工艺大师曾伟人、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剑涛教授等入驻建设大师工作室,盘活利用闲置资源构建竹基地、竹庭院、竹加工、竹博览、竹民宿餐饮等竹文化特色业态。

  自然筑形。坚持“道法自然+减法设计”原则,牢树“不大拆大建、不乱铺摊子、不贪大求洋、不破坏自然风貌、不丧失灵魂特色、不侵占非建设用地”的建设理念,在盘活利用闲置资源过程中,尽量维持原生态、留下原住民、使用原材料、保留原建筑、优化原产业,做到山水林田宅自然和谐共生,契合闲逸诗意的田园风光。

  特色筑里。利用退出的闲置宅基地资源,新建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游客接待中心和特色民宿等,配套开展农房风貌改造55幢,景观绿化120亩,生态修复面积约150亩,环境治理260亩,道路改造2.2公里、改厨改厕改水35户,停车场建设80个车位,修建雨霖亭、祝愿亭、一帆风顺等竹特色建筑6个。发展商学游、研学游、团建拓展、竹编体验、亲子采摘、住宿露营、餐饮休闲、垂钓健身等服务业态。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以上,年收益2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带动核心区农户40余户约150余人就业增收。

  制度创新 探索“四共享”

  推动“农房”共享。鼓励农民房屋与村外来客共享居住,农户在自己居住的房屋中,将空闲部分腾出来自主经营或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

  推动“农地”共享。探索五保人员集中居住供养模式,引导五保户人员、整户消亡、举家迁出等特殊群体退出其宅基地和农房,由集体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用于民宿开发、休闲康养、旅游配套等需求。

  推动“农旅”共享。鼓励农户将自己闲置的宅基地和房屋腾退出来,进行适当改造,发展乡村特点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业态。

  推动“农企”共享。鼓励支持村集体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房屋集中起来,采取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引进企业共同发展经营。目前,高桥村已发展共享农房10幢,其中1幢为五保人员居住。借助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发展三星级农家乐3家,乡村书吧1个、主题亲子活动场所2个;新建竹编培训基地1个,培育竹编专业户6户;引进餐饮企业2家,民宿酒店2家,汽车露营地1个,形成“春笋宴”“竹工艺DIY盛会”“竹编工艺大赛”等地方文旅品牌,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村”“四好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