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农村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乡村治理面临着新使命。多年来,福建省大步前行,基层治理的“活力因子”被激活,“党建体系”加快构建,“共治生态”愈发丰盈,“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村庄正款款前行。
党建,始立前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福建各乡村以党建为中心,以乡村治理为抓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从闽南古镇到滨海渔村,从红色遗址到畲族村寨,从贫困村到老龄村,一支支乡村治理工作队以党建引领接力出发,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早在2012年,福州市长安村还是一个“后进村”,卫生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村财收入为零。为改变落后情况,当地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环境、医疗、养老、文化、移风易俗等,组织党员、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敬老院成员召开大小会议,开展环境大整治、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翻修敬老院、实行“多彩田园”产业致富新模式,改变农村旧貌,推动发展。
“村容面貌大改善,村民生活更幸福,与党员干部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我们都看在眼里。”老党员林依伯说。步入长安村,古韵古风的大齐书院、花团锦簇的白石桥文化公园、图文并茂的法治文化长廊……无不应和着林依伯的话。
在乡村治理上,延伸党建触角,方能强化“神经末梢”推动发展,下活这盘棋。福州市前王村就将村域划分为几个网格,每个网格里确定一名在村里威望高、党性强、家风好、示范带头作用强的党员作为中心户。
“我们平常一方面联系镇党委政府、村支部书记和主任,一方面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要求和问题,同时也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尚。”王良春是前王村党员中心户之一,在他所负责的网格里,有3名党员和将近40户的家庭。
在福建的大小乡村,党建引领仍在挥墨疾书中,“党建+重点项目”“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加速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共治,蹚出新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鸿篇巨制,需要各种力量来书写。在福建,自治、法治、德治的力量生生不息。
三治融合,自治为本,而村民自治,“民主”是基础。在前王村就专门成立了由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新乡贤等组成的农村建议议事团,成为前王村日常议事决策机构,用来研究议定乡村建设管理项目,交村委会负责执行。设立村规村约、调解矛盾纠纷、传承村风民俗……在自治之下,村民逐渐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用好贤人更能强化自治。厦门市军营村利用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军人的党性强、经验足、威信高等优势,让21名“四老”老人以老带新,推动治理。此外,福建各乡村还通过新乡贤整面示范推动村庄发展规划,邀请有威望的老年人向村民宣传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等各级党委的方针政策,村内主要宗族推举村民理事建立村民理事会,共同监督村庄大小事宜。
为了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福建创新丰富法制宣传形式,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文化建设相融合,军营村就以建设文明实践站、开展法制文艺演出、“红袖标”平安志愿者及护村队巡逻等群防群治宣传活动,将综合治理平安问卷调查、《致村民的一封信》、印有综治宣传用语的小纪念品发到每家每户,加强互动。
在自治和法治的同时,福建紧抓德治。如军营村传承百年的《高氏家训》与核心价值观融合而成的村规民约,宁德市赤溪镇的“孝道”“悌墙”“忠义园”展现的“八德”传统文化,泉州市有济村的吴氏家风馆展示的特色民俗和家庭新风。这些道德规范充分汲取了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乡村治理智慧,并与新时代乡村倡导的文明新风相结合,嵌入现代乡村德治体系。
产业,注入动力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福建大小乡村通过产业带村、项目兴村、招工帮村等方式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治理,实现优势和资源的深度融合,最终富村富民。
在宁德市,藏着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北山村,这里的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收入较低。
“北山畲村拥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山里野生中草药就达300多种,所以畲村治贫,最先想到依托得天独厚的‘畲药’资源。”村党支部书记钟伏零说。当地利用畲族传统中医的优势,发展畲族中草药产业,一个畲药“药博园”逐渐诞生。
当地建立畲药育苗基地300多亩,种有红、白奶牛树、山杜仲等50多个品种,还建有中华畲药展陈馆,收集整理228个畲药品种,向社会宣传推介畲药。“现在,村里成立了畲族中草药合作社,打造以‘盆景销售+初成药销售+畲药传承’的经营模式,与台湾中草药饮品制造厂签约,专门销售我们的产品,大家更有信心搞好产业啦!”合作社负责人蓝福禄高兴地说。
无独有偶,龙岩市古田镇的红色旅游、南平市北斗村的“七彩产业”(红色黑炭杨梅、黄色蜂蜜、绿色花卉苗木、金色休闲旅游、白色富硒蔬菜、黑色中药种植)、龙岩市西山村的花卉产业集聚地等特色产业都在乡村治理中焕发生机。
产业兴旺路程中,地方资源优势虽可利用,但当资源枯竭,如何积极应变,开辟新的地方产业支柱?泉州市潮乐村给出了答案。
潮乐村原是一个传统的小渔村,虽有“观潮之乐”,但也面临着海上渔业资源急剧衰减、陆上几无生产发展用地的困境。发展产业规模小、发展资金少、增收平台少,要怎样在咸水沙中开拓产业?
传统“海”字产业开始转型升级,村工业园区瞄准“海产品深加工特色村”,吸引企业入驻,同时发展家庭作坊式鱼品加工群体;海丝水关旅游也逐渐兴起,接连挖掘水关区历史遗迹景点30处和“水关海丝三大故事”,连续四届举办水关月文化旅游节及诗吟雅会;石材产业从弱到强,在集体股份制的恩民石业探索混合所有制经营改革,建立现代管理机制,在同类企业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的市场形势下,成为本地同类企业里的纳税首户和绿色环保型标杆性企业。
生态,宜居宜游
拥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是评判乡村治理成效的标准之一,宜居、宜游的乡村才更有底气。
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就是住房,违规违建、房源不足、脏乱差等问题在乡村治理中是一大难题。面对住房难,福建不断寻求解决方案。“集中建设、集约用地、集资合作”的潮乐模式最令人惊喜。
“我们在80年代后期,开始解决居住困难问题,但是到2013年的时候,随着居住困难户年纪增大、家庭变化,居住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就想到了利用村里的荒杂地。这个荒杂地如果按照一户一宅来建只能解决39户,我们便以集中建设、节约用地、集资的方式建设自住小区,解决了207户居住困难户和村民的居住困难。”潮乐村党委书记占婉红说道。当地还腾出6000平方米打造女孩户安居工程——明花园,安置28户居住困难的计生女孩户。
不仅有房住,而且要住得好。漳州市珪后村近几年投入2500多万元进行旧村改造,建设8个农民休闲公园共计2.5万平方米,村庄主干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亮化,部分道路改造为沥青水泥路,新区进行“雨污分离”,建设三格化家厕及无害化卫生公厕;福州市白杜村引进日本净化槽污水治理新技术,每半月评比卫生先进家庭,清理村内陈年垃圾,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交通闭塞、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偏远小村变成“绿树掩映、溪水潺绕”的美丽家园,这便是乡村振兴的缩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