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近日,来到安徽省天长市大通镇便西村,“吕林祥调解工作室”门前醒目的宣传标语映入眼帘。这是该市积极打造“智慧庭院”,成立的首批组级个人人民调解工作室。“智慧庭院”是推动“小事不出村”向“小事不出村民组”的转变,标志着天长市在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实现高质量调解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去年年初以来,为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天长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社会治理试验区”的目标任务,以打造一批集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纠纷调处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庭院”为着力点,“智慧人调”“智慧普法”“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应运而生,形成了“群众自治、智慧赋能”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据了解,天长市首批将建成“智慧庭院”123个,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
“智慧人调”,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首批组级调解员由调解功底厚实、社会威望高、公益心强的老村干、老党员和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士担任,负责日常排查和调解村民组里的矛盾纠纷。
“我局积极引入智慧化、信息化科技支撑手段,将‘安徽人民调解’APP运用到村组级,用APP扫一扫当事人身份证就可以自动识别填写申请表中申请人的信息;使用语音识别文字就可以自动生成调查记录和调解记录。智能化操作的运用,直接实现了排查和调解纠纷的网上办理。”天长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该市借助微信群、网格员群搭建了镇(街)司法所、村(社区)人民调委会、组级个人调解室三级联动协作的网上平台,三级信息共享,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工作目标。
“智慧普法”,增强基层群众法治获得感
天长市致力于打造一批特色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和培养一批“法治带头人”,逐步提升村民法律意识。
该市建设村级特色法治文化小广场、法治小长廊、普法小游园,将法治元素融入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利用农村社会治理“村村响”广播系统,每周一、三、五、日4次播放《普法进乡村》普法节目。截至目前,已播放25期法治节目。
“打造互联网普法‘微阵地’,创建村组普法微信群,定期推送普法知识。”据天长市司法局法制股工作人员小李介绍,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利用12348安徽法网APP(安徽法律服务网),采取线上统一学习考试和线下自主学习等方式,在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或法治带头人。创建普法新模式,鼓励本村组德高望重的长者、热心公益的有识之士和退休闲居的干部、教师加入到农村普法志愿者队伍中,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乡村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
“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把法律服务送到百姓家
天长市优化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持续推进律师、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资源进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行“优先办、重点办、协作办”的“三办”模式。实行涉农法律服务事项“随到随办、优先办理、特事特办”,提供“一站式”服务。对行动不便或有特殊原因不能到现场办理业务的困难人群,主动提供预约上门服务。
设立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乡村振兴专席,在村级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点,将公共法律服务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指导乡村一线群众预防法律风险、解决法律问题。
“我市定期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宣传业务知识、发放办证(案)指南、现场解答咨询、公布农村涉法典型案例,向基层群众普及有关法律法规常识。”天长市司法局局长王志远说,升级“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融合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打通服务渠道,形成服务闭环,让乡村群众共享全省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开发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小程序,在12348安徽法网APP(安徽法律服务网)开辟“法润江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专栏,设立“乡村振兴”服务通道。
天长市司法局公证处负责人介绍,天长还专门设立涉农“绿色通道”,积极为老年人、残障人、农民工、留守儿童及生活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务。“将公证服务向乡村一线延伸,积极做好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土地使用权转让等经济公证事项和赡养、财产赠与等方面的民事公证事项。”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委政法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