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商水县张庄镇种粮大户邱守先每天都要去地里转一转,看一看。邱守先在镇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流转了2100亩地,今年全部种了小麦。“其实不来地里也行,我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田间苗情、土壤墒情、虫情等情况,现在可以做到精准施肥,精准管理”。邱守先告诉记者,小麦就要收割了,预计亩产不低于1400斤,比周边普通农田亩产要高出200斤左右。据他回忆,去年遭遇“720”洪水,高标准农田也没有出现积水情况,更没有影响小麦产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田高产稳产。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交织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愈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如何建设好、管护好高标准农田?规划引领、统筹资金、加强管护是关键。
规划引领,“全国一盘棋”
“五一”假期,在河北省遵化市地北头镇南新庄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工人们正戴着口罩,热火朝天地铺设连接灌溉管道。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做好项目复工,按时且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遵化市农业农村局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分区分类推进项目复工,严格管理施工材料运输车辆,建立用工审核报备和疫情报告制度,实现了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两不误”。
放眼全国,多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在有条不紊地紧张施工中。今年就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确定的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收官之年,需要确保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如何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规划引领是关键。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批复同意了中央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编制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此时,经过了2018年的机构改革,农田建设管理职能已整合归并至农业农村部。202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
“《规划》是统领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农田建设的一个总体规划,在项目布局、建设重点、资金安排等各个方面,做了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更好地把规划落到实处,《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体系。围绕编制规划,各地精心部署。截至目前,河北省、四川省等地已经公布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不仅有《规划》作引领,近日,与《规划》协调配套的技术性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也已公布,《通则》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在2014年的版本上修订的,将适用范围从原来的“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更改为“适用于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活动”,提升了标准的适应性,并对《规划》提出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方面建设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规定。
统筹资金,“多渠道引水”
当前,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建设成本越来越高,筹措资金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那么,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到底从哪里来?
中央补助资金是重要来源之一。2019年起,中央财政将原由多部门管理的农田建设资金整合,由农业农村部统一管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实施。2020年中央补助资金867亿元,2021年中央财政在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安排补助资金1008亿元。
在中央补助资金外,各地政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加强政府投入,“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充足资金源。
广东2021年在中央补助资金14.68亿元的基础上,省级再安排34.03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亩均投资标准达3018元,亩均投入创新高。同时,还积极开展投融资创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入金融支持,通过与多家商业性银行及金融保险机构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将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江西强化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在将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应整尽整后,通过统借分贷、发行专项债券等多种方式填补资金缺口,实现了“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达到了每亩3000元。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今年将继续多措并举保障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加大中央投入,综合运用土地出让金、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资金整合等政策工具,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加强管护,“多方位保驾护航”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如果不能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后期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将会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如何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为此,全国各地纷纷进行了探索。
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后期管护有事直接找“娘家”项目施工方。2021年,定陶区将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全部纳入工程建设组成部分,将原来“质保期1-2年”的传统模式,改为“质保期+管护期”15年。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多,工程正常损坏相对建筑工程要大,传统质保期模式不能很好制约施工方参与后期维护。这种“项目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模式,保障了项目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在安徽省天长市,管护被搬进“保险柜”,由保险公司来“买单”。2021年,天长市引入“保险+服务”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险试点。目前,天长市已在12个镇开展综合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区域为21万亩高标准农田,投保1000万元,由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长支公司提供质量损毁风险保障。后期管护一旦有质量缺陷,将由保险公司维修。
此外,江西、山东等省积极探索“田长制”“田保姆”等管护模式,由上至下建立多级“田长”,发挥村级组织等管护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进行日常管护的积极性。江西贵溪市等地更是在试点“智慧田长”,打造大数据信息平台,为“田长制”助力,实现高标准农田网格化监管、信息化处理。辽宁、黑龙江、河南等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置专职管护员等方式,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到高标准农田管护中,让高标准农田一直保持“高标准”的质量。
“我们将牢牢把住工程质量这个农田建设的生命线,健全评价激励、标准规范、工程管护等配套制度。综合运用考核评价、明察暗访、第三方评估、约谈通报等方式,防范质量风险。”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