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堰下村作为传统花乡,立足村情、顺势而为,在全市率先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受到当地干群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顺应花木经济发展需求,信息化赋能催生“数字堰下”
堰下村位于沭阳县颜集镇东部,人口1301户5604人,面积4.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74亩。作为传统花乡,堰下村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发展花木经济,从一家一户种、大家一起销,靠大喇叭叫卖的1.0版,到2007年抢抓电商发展潮流,开网店、卖花木的2.0版,再到如今直播带货卖花木的3.0版,花木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目前,全村青年创客达800多名、苗木及经济人500多名,注册运营花木电商网点1000余个,村民种植花木总面积超1万亩,花木电商年销售额达5.15亿元,是全国首批“淘宝村”,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十强村”。
随着花木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市场行情、物流等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花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推动下,颜集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堰下村花木电商多,智能手机、电脑、网络普及率较高的优势,积极响应“四化”同步集成改革部署,着眼于信息化赋能,于2021年7月启动“数字堰下”建设。建设过程中,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农民生活需求,将建设范畴逐步由服务产业发展向服务乡村治理、农民生活等多个领域拓展,最终形成了集生产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于一体的“数字堰下”。
构建“一码两端一中心”,打造好用实用管用的“数字堰下”
“数字堰下”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好用实用管用”的原则,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建什么”“群众怎么用地方便就怎么建”,不断去粗存精,最终形成了“一码两端一中心”的主体架构,即:农户专属二维码、手机端公众号和电视端模块、村级数字化指挥中心。
“一码”通扫,形成农户专属“身份证”。堰下村将全村农户细分为党员户、普通户、电商户和低收入农户,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每个农户家门口都悬挂一个标志牌,上面有该户所在村庄、门牌号和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该农户的基本信息和经营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成员、住址、获得荣誉、文明星级等;经营信息主要是电商户的网上商店、信用评价等,实现了农户智能识别、信息精准抓取。
“两端”共用,打造农民贴心“服务台”。堰下村针对不同年龄群体,打造了内容相同、功能相近的手机端和电视端两个服务终端,让喜欢用手机的年轻人和居家的老年人都能方便地使用“数字堰下”,填平了“网龄”代沟,实现“一屏观所有、一网看世界”。服务终端包含了生活服务、生产服务、文化宣传服务、惠农政策服务四种功能。其中,生活服务集成修家电、换煤气、通下水、送东西、找家政、买菜、买药、订餐、理发等10余个功能,村民可随时进行预约;生产服务既提供了各类花木的市场行情,也可以发布花木收购、销售的买卖信息;文化宣传服务可以在线上党课、学典型、评先进,也可以看戏、聊天、观影;政策服务将疫情防控、惠民政策、补贴信息、办事指南、技能培训等信息进行实时推送,满足农户需求。
“中心”统揽,搭建乡村治理“指挥部”。堰下村将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为数字化指挥中心,搭载可视化平台,安排专人使用、更新和维护。通过布设在全村的视频监控、传感监测等终端设备,在指挥中心可实时掌握“数字治理”“花木电商”“智慧农业”等28个模块信息,让堰下村情“一网览尽”,实现从“喇叭喊话”到“云上广播”治理的升级,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平安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效率。
重塑农民生产生活,“数字堰下”展现未来乡村新图景
数据改变生活,“数字堰下”给堰下村带来了深刻变化,展现出未来乡村的美丽图景。
数字赋能,花木产业迭代升级。作为知名的花木电商村,服务花木产业发展是“数字堰下”的首要职能。联上物联网,花木生产更加智能。堰下村为每个50亩以上的规模花木基地都配套了传感监测设备,这些“千里眼”“顺风耳”将海量生产数据实时汇集到数字堰下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最新的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农户可以通过手机端、电视端进行实时查看,做到精准控温、控湿、用肥、用药,为“难伺候”的花木营造了最适宜的环境,既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成本。嫁接大数据,花木营销更有前景。“数字堰下”通过与县花木产业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实时抓取全口径市场行情,农户坐在家里就知道“往哪卖能赚钱”,搭建起小户种植与规模营销的桥梁;通过“你买我卖”模块,集成村内花木生产经营信息,足不出户就能收购货物、销售产品,手机一点“买全村、卖全国”,实现了村内生产与全国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将花木经营户纳入水滴信用数据库,建立起花木电商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了花木营销行为,维护了“花木之乡”的良好形象。推广新模式,花木电商更为火爆。在整个花乡,流行着“数据是新农资、手机是新农具、直播是新农活、网红是新农人”。在此基础上,堰下村进一步引领农村电商发展潮流,通过搭建集中竞拍场景的方式,构建直播矩阵,实现粉丝聚集与流量变现,推动花木产品“爆单”销售。一场“矩阵直播”,可聚合近百名网红并排直播,每名网红主播均开通3~5个账号,在淘宝、抖音、快手、拼多多等10多个平台同步带货,吸引40余万粉丝观看竞拍,日可售花木资材约1万盆,成交额达300万元。
共建共享,乡村治理效能倍增。“数字堰下”不仅为村干部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为广大村民参与治理提供了平台,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做到了文明宣传有阵地。堰下村把宣传阵地从线下搬到线上,将人情新风、诚信电商村民公约等村规民约录入“数字堰下”,主动开展堰下好党员、身边好典范、“五美庭院”、“诚信花木电商”评选等线上活动,农民坐在家中就能投票、评选,提升了村民参与度,让宣传典型从对面来到身边,有效拉近宣传距离,提升了宣传成效;监督反映有窗口,堰下村每月主动将党务、村务、财务以及党员活动、志愿活动等信息在“数字堰下”挂“网”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同时开设“村民大广场”平台,“网上”收集村民的各类诉求,线下安排专人跟进处置,将问题解决在初始状态,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休闲娱乐有去处,“数字堰下”指挥中心按照“有事你来办、没事你来玩”的理念,依托现代化的影音设备,白天为村民办事服务,晚上通过江苏有线电视平台免费为村民播放电影、电视等各类娱乐节目,成为村民纳凉聚会的好去处,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软硬”齐建,村庄环境提档升级。堰下村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软实力的同时,重点围绕“数字堰下”平台收集的环境卫生、休闲生活等村民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集成各类项目资源,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铺设硬化道路2200米,安装特色路灯73盏,打造文化休闲广场5000平方米,增设雨污管网5000米,种植绿化面积约8000平方米,形成了“两河两广场、四路十二景”的村庄格局,以真金白银投入,推动了村庄环境面貌的全面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的全面提档,让村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数字堰下”建设带来的变化与实惠,进一步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数字堰下”对加快建设数字乡村的启示
“数字堰下”基于农业生产信息化,拓展了农民生活服务的便利化,搭建了一个简洁高效的智慧平台,解决了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信息需求,实现了惠民便民和乡村高效管理的建设初衷。从“数字堰下”建设的过程可以看到,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是“建”,核心在“用”,关键在“融”。
必须把满足农民需求摆在首要位置。“数字堰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满足农民需要摆在首位,把方便农民使用作为基本前提,做到了好用实用管用,实现了既接地气、也有人气。建设数字乡村不必追求“高大尚”“洋大美”,而是要贴近农民生活,把准农民脉搏,从农民最紧迫的需求上寻找突破口,从农民日常应用上找准着落点,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把推动信息融合作为基础工程。“数字堰下”对乡村生产生活治理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了综合集成,形成了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微平台,初步满足了普通农户、经营大户、乡村干部多元化、多角度、多层级的需求。在建设数字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从基础着手,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必须集成发力,打通各类信息的“数据壁垒”,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才能在未来乡村数字化的进程中担当起应有作用。
必须把强化政府推动作为关键支撑。“数字堰下”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颜集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村支部主动落实,县乡两级在资金保障、人员组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建设数字乡村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组织推动,集聚各方资源、聚集各类信息,围绕各类需求来实现发展的目的、管理的目的、服务的目的,推动数字乡村加快由发展远景变为现实图景。
“数字堰下”建设速度快、群众应用广、服务内容多,尽管在行政审批、行政申报以及治理全覆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但已初步构建起便于农民应用的数字场景,迈出了建设数字乡村的实质性步伐,值得学习借鉴。
(调研组成员:张业朋、蒋宗良、王荣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