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阶段,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怎样的思考和谋划?如何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创新金融供给,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还将有哪些具体行动和方案?围绕上述话题,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徐守本。
记 者:工商银行制定实施城乡联动发展战略已经一年多了,请问这一战略是如何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
徐守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商银行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将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制定并实施了城乡联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利用好我们的城市金融优势,一体统筹城市和乡村两大市场,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用。
2021年6月,工商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委员会,在总行和一级分行组建了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办公室,出台全力支持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推出15条行动举措,搭建“横向+纵向”协同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评体系,全面传导落实监管考核相关要求,构建了以城乡联动发展战略为统领,以组织管理体系、基础制度体系、新型触达体系、全量产品体系、分类推进机制和统一服务品牌“工银‘兴农通’”等为六大基础建设为支撑的“1+6”服务架构,形成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四梁八柱”。在此基础上,推出“融资、融商、融智”一体化的乡村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在融资方面,到今年一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超2.9万亿元。同时,积极拓展涉农融资渠道,累计发行乡村振兴债19支220亿元,创乡村振兴债央企首单、民企首单、文旅央企首单、交通领域首单,支持粮食收储、农村道路改扩建工程等,承销额和投资额均位列同业首位。近5年,工商银行涉农贷款投放额超6.5万亿元,平均每年贷款投放额均在1万亿元以上,使得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地头。我们也加大了对脱贫地区尤其是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脱贫地区各项贷款及重点帮扶县贷款保持增长,超额完成监管要求。
在融商方面,我们联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兴农撮合”活动,并专门以此打造平台,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及其区域范围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集产销对接、供需洽谈、招商引资、融资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联合全国工商联支持做好“万企兴万村”行动,为优质重点民营企业及产业链各类涉农主体提供综合性、全流程、陪伴式的金融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将资源引入县域、农村。
在融智方面,我们联合农业农村部推动“服务千村 陪伴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智行动,并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涵盖党建、农业技术、财务管理、金融知识等方面融智服务。仅2021年,就组织开展了近600场融智行动,覆盖1800余个村,惠及近1.1万名农户、1600余名村干部。我们在全行开展“兴农青禾·新风貌”乡村振兴主题短视频大赛,吸引180余万人次访问、超500万投票,涌现出《希望》《我和我的小渔村》等一批优秀作品,展现了新时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记 者:工商银行作为以城市金融业务见长的国有大行,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特色?
徐守本: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工商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全量”(全量产品、全量渠道、全量客户),“数智”(数字平台、数字终端、数字风控)“普惠”(专属服务、下沉触达、外部共联)的服务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延展服务触点,构建产品组合,夯实基础建设,初步走出了“3363”的工行特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子。
第一个“3”:发挥好三大优势。一是城市金融优势,夯实G、B、C三端客户优势,在县域乡村延展发力;锚定农业产业链场景,强链补链固链,打造数字化全链条产业生态。二是综合服务优势,发挥规模、网络、人才优势,创新推出“融资、融商、融智”一体化的乡村综合服务体系。三是金融科技优势,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驱动农业金融服务可信、精准,同步对外输出技术硬实力,促进信息集约共享。
第二个“3”:推广好三大触点。工银“兴农通”APP线上专属渠道,正被打造成县域乡村“金融+”综合化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一点接入,无界兴农”。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线下专属站点,采用合作共建等方式,搭建“金融+”全场景服务泛在生态,形成了以服务点为前沿触点、以县域网点为中枢连接、以集约中心为后台支撑的乡村金融服务渠道布局体系,让“您身边的银行”在乡土大地更好地延伸拓展。乡村振兴主题卡专属金融介质,推出工银“兴农通”信用卡、乡村振兴福农卡等专属卡种,服务乡村客群。
第三个“6”:构建好六大主线。有了好的产品,才能直击人心。我们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广泛调研三农需求,着眼于县域乡村范畴,整合全行近百项适农产品服务,打造全量产品体系,形成彰显综合服务优势、体现工行服务特色的乡村产业、乡村建设、普惠金融、农户服务、全量客户联动和科技赋能六大产品赋能主线,包括工银兴农贷、县域个人“1+4”专属服务等主打产品,目前还在积极探索创新农户信贷,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专属申请通道,推动“整村授信”模式落地试点等,以形成更加多元、更有温度的产品矩阵。
第四个“3”:夯实好三大基建。在数字基建上,顺应数字转型大潮,在银行业率先启动建设“乡村振兴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归集行内外涉农大数据,赋能营销拓展与经营管理,提升“数治”效能。在生态基建上,加强与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供销社、工商联、农业担保、保险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等各级机构和各类优质平台的共享协作,以联盟拓展推动场景共建,打造银校企地多边合作、共享共赢的乡村振兴合作生态,做好涉农业务场景创新、服务点共建、人才培养合作等,激活乡村市场效能。在风控基建上,聚焦业务特质打造数字风控体系,运用数字化工具强化统计监测、贷后管理,不断完善涉农授信模型等,全过程把控全面风险。涉农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记 者: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工商银行签订了为期5年的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之一是加快智慧农业和智慧农村发展。请问工商银行是如何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
徐守本: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工商银行积极响应《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持续探索金融科技赋能,丰富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乡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构建金融科技支持产业发展的工具箱,完善面向乡村的全场景智慧生态服务,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捷度。
围绕农村客户需求,推出乡村金融服务数字化触达工具——工银“兴农通”APP,构建“民生、代理、村务、撮合”四位一体的线上综合化服务体系,打造三农客户易于操作、乐于使用的“新农具、新超市、新平台”。面向乡村居民等客群,提供基层党建、移动办公、信息公开、乡风积分、民主投票等服务。
面向县、乡、村推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和村民,提供涵盖“党务、政务、村务、财务、金融服务”的“五位一体式”数字化解决方案。现已与770家区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达成信息化合作。
搭建“乡村振兴大数据管理平台”,积极开展数据赋能乡村金融服务的新模式探索,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破局三农市场数字基础弱、需求差异大、业态风险高等难题。通过建立三农大数据体系,构建以数据为先导、模型作支撑、场景应用为内核、银政直联为手段的乡村振兴大数据服务整体体系,努力实现农村市场金融服务“精准化服务、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今年以来,已在福建、黑龙江等地推出基于遥感影像贷后监测服务的信贷业务,通过卫星遥感、电子围栏等技术实现土地确权验证、作物产量预估、长势动态监测等,提升农业信贷业务办理和贷后监测效能。
依托开放式服务架构对外输出专业服务,构建服务三农“几家抬”合力的商业可持续的金融生态。创新推出数字兴农“三合一”金融科技赋能方案,提供集“生产供销、乡村治理、授信融资”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嵌入市场核心节点、嵌入供应链产业链,通过场景的贴合和批量化效应,穿透上下游多层级,逐步聚合“银企政保”等多方能力。在贵州,推出“惠农服务平台”,与当地供销社、乡镇商超等单位合作,提供基础金融、经营管理、商品流通等一揽子服务。在河北,推出“五级为农平台”,搭建智慧化产供销应用服务。在江西,投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在线提供银农直联、财务管理、股权管理等多项服务,并依托平台功能推出“农权e贷”专属融资产品。
记 者: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工商银行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
徐守本:产业融合发展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升农业农村领域整体产业水平和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工商银行积极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投融资政策、行业营销指导、客户综合服务等方面,提供贯通农林牧渔、横跨一二三产的全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围绕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种业振兴、耕地保护、农副食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重点领域,以丰富产品服务支持乡村多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质效。在山东,围绕粮食种植产业集群,推出银担合作全线上融资产品“农耕贷”,提供客群式集中配套金融服务。在黑龙江,创新推出“农e贷”,为农户及涉农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抵押等多方式的便捷高效融资服务。在浙江,支持丽水山茶油冷榨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提升项目。在四川、江苏,支持了眉山瓦屋山、溧阳涵田度假村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项目。
工商银行还通过“兴农撮合”活动为农业经营主体拓宽产品、项目、技术及资金等合作渠道,被农业农村部评为金融支农“八大创新模式”之一。自主研发“兴农撮合”服务平台。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开设特色专属主页,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平台发布产品、需求及招商引资信息,实现供需匹配对接。截至今年3月末,已吸引117个产业园、74个产业集群、455个产业强镇以及1.7万个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工行系统举办专题对接活动。已在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各级对接活动50余场,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拓宽供货、销售渠道,实现广泛交流合作,累计撮合各类成果1200余项。联动跟进金融服务。对入驻平台的农业经营主体,工商银行积极用活项目财政奖补资金、农业补贴、保险、担保、订单等结构化信息数据,结合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和产业发展阶段,探索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实现融资支持落实落地。截至今年3月末,已先后为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98个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提供意向性授信额度近800亿元,融资落地116.5亿元,涵盖种养殖、深加工等多个重点领域,将投融资意向转化为“真金白银”。
记 者:在支持农业供应链方面,工商银行有什么创新和探索?
徐守本:工商银行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农业供应链发展,围绕涉农行业龙头企业、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领域,以数字供应链金融为抓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分析涉农龙头企业产业链结构,定制“穿透式”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截至3月末,工商银行数字供应链已覆盖农资供应、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等众多涉农场景,涉农供应链超1400条,服务涉农客户超1万户。在河北、河南等地,运用数字化供应链融资工具,搭建全产业链数字化金融服务模式。我们与多家优质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缓解龙头企业上游农企、农户采购农资、扩大生产、建造养殖舍等资金压力。如为某养殖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惠及近2500户养殖户,户均余额20余万元,成功将供应链金融的活水精准滴灌到链条末端。针对产业链多级及末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出创新型融资工具工银e信。依托工银e信优势,为河南某企业上游粮油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提供直达融资服务,目前已为近百户链上各级农企提供近7亿元融资支持。目前,我们把涉农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开展专项行动,促进农业领域稳链固链。
记 者:今年工商银行计划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来推进落实?
徐守本:2022年,工商银行聚焦发展这一关键,以更大的责任感和更强的紧迫感稳住经济大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挥好工行特色与优势,聚焦“两条底线”,抓好“两个重点”,深入实施城乡联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12项专项行动,推广前期初步形成的9大模式,坚持分类梯次推进,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工作力度,促进乡村金融服务“发展好、服务优、有特色、可持续”,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一是聚焦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做好精准支持。围绕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优化完善种植、种子等行业投融资政策,积极满足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资源保护等领域金融需求,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聚焦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持力度不减。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倾斜资源,完善政策,增加脱贫地区金融供给,做好对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加大定点帮扶工作力度,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
三是抓好三农重点领域,增强金融供给。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县城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完善农业产业链投融资政策,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金融需求,深度参与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打造农村良好金融生态。
四是抓好重点服务保障,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全量客户联动,凝聚全行合力,打造乡村振兴全领域金融服务模式。加强乡村金融服务品牌建设,持续丰富品牌内涵,积极拥抱全媒体,擦亮工银“兴农通”品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用好“兴农讲习”云端业务交流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学习与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打造一支了解农村、熟悉市场、精通业务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同时深化“融智行动”,推广乡村融智品牌,银政企校联动,对外输出工行智慧。
五是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路径。工商银行城乡联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总行统筹推动下,各地分行积极开展创新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比如,浙江分行加快实施“四化一提升(城镇化、产业化、市民化、特色化、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奋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分行;贵州分行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再添色彩;内蒙古分行探索工银“乌兰牧骑”红色金融服务模式,通过金融下乡将工行服务送到基层农牧户身边;安徽分行、湖北分行加快推动整村授信支持县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山东分行、北京分行等聚焦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强化服务支持。后续,我们将继续在全行统一的大战略下,坚持分类施策、以“10+X”方式梯次推进,支持各地分行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扎根当地乡村实际,加快创新探索步伐,形成全行服务乡村振兴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格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