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萃
时间:2022-07-14 01:04:2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叶兴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经济。扶持发展兼有观赏价值与产品产出的油菜、向日葵、莲藕等产品生产,以花为媒举办旅游节事、促进农旅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森林康养、郊野公园等生态旅游产业。加大对生态良好地区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这些地区农产品的生态溢价。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乡村地区生态效应的补偿力度。自上而下加大对各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纵向补偿,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成果,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应补偿标准。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对水田实行湿地生态效应补偿,遏制水田面积下滑势头。探索建立受益地区对保护地区的横向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共同体建设。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推进乡村建设要分清村庄类型,找准居住对象

  刘奇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有稳定的居住人群,村庄才不至于空心,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找准方向,根据目标群体设计定位。未来在农村居住的人群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为生;二是老年人,包括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和到农村养老的城市老年人;三是精英群体,到农村休闲养生。因此应针对居住群体特征重点建设农庄型村庄、公共社区型村庄和休闲型村庄。农庄型村庄要方便农业生产,重点做好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组合配套布局;公共社区型村庄重在提供各类综合性公共服务,体现出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休闲型村庄要突出品味,不但要求设计高档,而且要选择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区位优势突出的地方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县为单位,统筹谋划,综合设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乡村建设不是垒积木,可以推倒重来,它至少应是福荫几代人的一劳永逸,不可随心所欲、盲目建设,更不可突发奇想、急于求成。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加强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张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农业保险要对标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需求,不断扩展服务范围,从服务一产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建议树立综合风险管理理念,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整体视角把握农业保险,提供覆盖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专项保险服务。鼓励保险产品创新,针对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风险和新需求,开发保障产业链畅通和产业融合发展诸如农产品储运保险、土地流转保险、电子商务保险和乡村旅游保险等特色化农业保险产品。加大“农业保险+”服务供给力度,推动农业保险与担保、信贷、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提升保险金融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效能。

  (来源:《经济日报》)

  数字乡村建设要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环境

  黄祖辉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包括数字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层面,它的主要特征:一是建成布局完善、功能齐全、业态多样、高效运行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网络平台和数字营运与管控体系。二是形成数字共享与保护、数字市场与规制、数字赋能与适应、数字带动与替代、数字技术与创新、数字人才与结构、数字文化与认同、数字服务与需求以及数字治理智能化与人格化相互匹配、互为促进、良性循环的数字化格局。

  (来源:《半月谈》)

  以消费者为中心推进粮食减损工作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消费者树立科学的粮食消费观念。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做到不过度加工也让粮食的外观和口感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粮食行业协会要积极倡导相关市场主体践行粮食适度加工标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支持中央厨房等现代化食物供应链发展,为更多家庭提供合理配餐,减少消费环节浪费。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推进数字城乡并联管理

  陈潭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通过基于云边协同的大数据智库与人工智能技术启动“城乡智慧大脑”的建设工程,聚合城乡经济治理、政务服务、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治理等板块,由省级政府集中统筹管理“城乡智慧大脑”的数据流通、权益分配与衔接节点,实现“1+2+N”的一体治理框架,即形成省统管、城乡并管的统一标准,同时打通基层政府数据接收、采集的“大动脉”,实现数据自治、民主自决和民主监督的基层民主治理模式。

  (来源:《学术前沿》)

  以农民为中心加速乡村人力资本积累

  谢伦裕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

  通过劳动技能和知识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农民、农民工向现代农业工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份转换;通过先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设备使用培训、技术服务培训,促进农民提高自身科技知识、管理经验、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成为有效掌握农业新科技、新机械、新农艺的现代农民;通过加大基层科研专项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广大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大力培育乡土科学家,帮助更多农民从知识的应用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