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发展规律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鄂川两省五市乡村建设情况调查
时间:2022-07-14 01:07:1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何斌 吴江 张斌 字号:【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为深入研究乡村建设问题,近期,笔者赴湖北省十堰市、随州市、荆门市和四川省遂宁市、南充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重点了解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推进情况。

  健全建设机制,各地高位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近年来,湖北、四川两地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规划引领、农民主体、产业支撑、多元投入、统筹推进的总体思路,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强化资金、人才、土地等政策支撑,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相融合,以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高位推进。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随州市、南充市等均成立了由地方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市级主要领导联系包保县(市、区),县级领导联系包保镇,市、县直部门联系包保村,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协同机制,统筹推进。两省各市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交通、水、电、气、通讯、物流等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分类推进机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随州市从2021年开始每年打造5个示范片区约150个行政村,力争通过5年时间,全市20%的村达到示范村标准,80%的村达到整治村标准。遂宁市按照1年布点、2年串线、3年连片、5年成带的思路,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精品村建设。

  完善制度标准,推进规范管理。一是出台乡村建设专项实施方案。如随州市印发《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南充市印发《“美丽南充 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为新时期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二是完善规划和建设标准。按照“多规合一”要求,湖北全省已完成村庄规划试点1700个,87个县(市、区)编制了农房建设图集。遂宁市在四川省率先建立校地合作,编印《农村“厕所革命”技术导则(试行)》,南充市制定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厕所管理维护六条措施》,促进设计、技术、模式、管护等环节规范化、制度化。三是优化项目管理程序。各地按照县级申报、市级审核的程序确定每年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细化实化建设内容,建立重点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按照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稳步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多措并举,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类财政资金。荆门京山市建立了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26.7亿元,其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5亿元、市财政以奖代补2.1亿元,社会资本投入16.5亿元、镇村集体筹资1.1亿元、农民自主投入2.5亿元。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投入。随州随县统筹财政资金7500万元,申请债券资金3500万元,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贷款10亿元,全面推进示范片区建设。南充西充县构建“政银担保投”五位一体融资模式,累计发放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贷款216笔9.6亿元。三是深化农村改革,盘活用好农村资源。随州市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探索“人民公司”模式,全市现已登记注册“人民公司”256家,带动农户9800户,农户户均经营收入增加了780元。

  强化监管,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强化考核督办。随州市建立了一周一提醒、半月一暗访、一月一调度、半年一拉练、年底总考评的工作机制,市政府每年拿出2000万元的奖励资金,对年中和年终考评前三名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的资金奖励。南充阆中市建立了督察专报制度和挂牌通报制度,组建专项任务技术指导组,分乡镇、分村定期开展督促指导。二是强化党建引领。荆门京山市把每月党员主题活动日确定为“村庄清洁日”,加快厕所粪水、厨房脏水、洗涤废水治理,同步推进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建设,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强化乡村治理。遂宁射洪市积极推进村(社区)“道德银行”建设,评选“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洁美家庭”1500余户,创成全国文明镇村2个、省级文明村5个。四是强化宣传引导。随州市开辟了《乡村振兴听我说》《乡村振兴大比拼》《我们的美丽乡村》等专栏,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荆门京山市在今日京山新闻网开设专题专栏,组织融媒体记者走基层进乡村,充分挖掘推广典型案例。

  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依然任重道远

  基层建设力量薄弱。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多个部门配合,但是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协同沟通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工作任务无法落实到位。笔者调研时,地方普遍反映中央和省级乡村振兴部门的三定方案尚未发布,与农业农村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还没有理顺。二是基层干部和人员力量不足。各地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组织带头人能力弱化问题突出,普遍存在基层干部年龄结构断档、青黄不接、服务缺位,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等现象,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工作由“一农”向三农转变,队伍力量薄弱、业务工作不熟悉、技术能力跟不上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乡村本土建设人才缺乏。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比例较高,留守群体多为老人、妇女、儿童,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如南充市的农村人口常年外出率达到50%以上,有技能、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本土建设人才严重不足。

  资金投入保障不足。一是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筹措压力大。中西部地区各级财政收入薄弱,自身投入较少,往往依靠上级项目支撑。比如新建一处无害化卫生厕所需3500元左右,中央补贴资金平均不到1000元,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基础薄弱,资金保障压力大。二是涉农资金项目统筹困难。当前中央和省级下拨的大部分涉农资金属于专项资金,能用于统筹使用的资金较为有限,同时一些涉农项目种类多、管理要求高、规范和技术标准严格,与新型市场主体对接不够紧密,一些部门专项与地方需求匹配度不够高,导致建设后效果不佳。三是后续管护资金不足。现有很多项目只管建设、不管运维,后续管护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如公共服务设施维修维护、农村保洁员经费等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仅靠地方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

  规划标准有待加强。一方面是村庄规划缺乏或执行不到位。一些地区没有编制或执行村庄规划,导致农村厕所革命没有与农村供排水、粪污资源化利用、乡村道路建设等有效对接。特别是一些地方乡村建设搞大而全,存在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等现象。另一方面是相关标准不健全。如农房建设风貌指引等相关建设标准缺失,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配套标准不健全。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思想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各级政府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激励,但一些农户还难以改变传统生活习惯,投资投劳进行改厕的意愿还比较低;一些农户对流转家中废弃房屋发展集体经济还有一定的疑虑,这些观念的转变需要有耐心。二是参与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建什么、怎么建、建在哪里基本上都由政府来定,农民缺乏合适的参与渠道,发言权相对较弱。三是自身能力不足。当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还相对较低,总体收入水平也不高,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都是精打细算、精耕细作,让农户在有限的资金里面挤出钱来参与乡村环境建设的难度较大。四是对未来发展存在顾虑。有的农民对城市生活前景还存在一定的担忧;有的农民想着等老了回村里养老,已经进城了还留着宅基地,不愿意拆、不愿意修、不愿意流转。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目标上要紧紧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突出乡村特色、保留传统风貌,在行动上要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

  坚持好的经验做法,强化组织保障。当前乡村建设实践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进一步巩固坚持。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需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明确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在乡村建设中具体责任要求。按照“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的定位要求,强化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二是坚持加大财政投入。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干好三农工作,必须投入真金白银。要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以财政资源撬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各方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三是坚持分类推进。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较大,推进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四是坚持因需而建。乡村建设要把握两个底线,不搞大而全,一方面聚焦水电路等维系民生的最基本的建设内容;另一方面聚焦当地农民群众最需要、最紧迫的建设内容,要强化县乡村公共服务统筹,推动县城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把乡村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强村级就近便捷服务能力建设,更好服务农民生产生活。

  优化政策措施,健全推进机制。一是优化推进节奏和力度。乡村建设是持久战,必须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好乡村建设的时度效。各地需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真正把好事干好,把实事干实。二是完善乡村建设管理体制。加快健全乡村建设部门协同机制,突出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责任,明确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住房建设、生态环境、交通等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能,加强统筹协调。三是统筹推进示范创建和全面整治提升。典型引路、示范引领是我们党干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经验,既要在示范中探索建立适宜当地特点的工作机制、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也要防止项目资金大集聚,出现垒大户、造盆景的情况,要通过示范引领、达标创建全面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健全规划体系和制度标准。乡村建设,需要规划先行。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重点加强乡村风貌引导,高起点规划村庄布局、村庄建设,高标准推进村庄设计、农房设计,把构建农房风貌体系作为乡村建设的“牛鼻子”,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标准体系。

  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建设难题。一是创新农户参与机制。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优化乡村建设环节设计,让农户从规划、建设到管护全程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突出加强对农户参与的考核要求,真正让农户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持续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总结推广各地探索的党员积分制、党员服务岗位、网格化管理、积分超市等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乡村建设更好地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让农户在发展中感受到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加快完善乡村建设项目库。以县为单位,按照农民主体、自下而上的申报原则和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科学制定乡村建设任务项目清单,优先纳入水电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兼顾生产生活的建设项目,形成乡村建设项目库。三是开拓建设资金筹集方式。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更好发挥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元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以发展促融资。以绿色发展为支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拓展社会融资渠道。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四是丰富技术人才保障方式。充分利用最新数字化技术,推进农村“互联网+”工程建设,搭建乡村发展信息交流平台,加快提升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工、退伍军人、新乡贤回乡建设,探索线上线下专家服务团、帮扶团等形式,破解农村建设人才短缺问题。

  (作者单位:何斌、吴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张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