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水果”是小宗水果的简称。重庆市地处长江优势柑橘产业带,柑橘为第一大宗水果,其他水果因为量小而被业界统称为“小水果”。在此次调研中,笔者依照业界的划分,将其范围界定为除柑橘以外的所有水果,包括李、梨、桃、枇杷、葡萄、龙眼、荔枝、猕猴桃等。据重庆市农技总站调度,2021年,全市小水果种植面积334.35万亩,较上年增长1.95%;产量191.05万吨,较上年增长5.01%。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主要有李、梨、桃、枇杷、葡萄、龙眼、猕猴桃。2015年以来,在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全市“小水果”发挥了“大作用”。
主要成效
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各地在产业选择方面,因地制宜,将小水果作为长效产业,聚力培植,合力打造。截至2021年底,小水果面积占全市水果面积的比重达45.2%,接近“半壁江山”。值得一提的是,李子种植面积达到143.82万亩,规模跻身全国第三,成为重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2013年,巫山县将脆李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全力推动脆李产业发展。到2021年,全县脆李规模达30万亩,成为全县第一大水果,稳居全市第一。
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近年来,重庆各区县新建的小水果果园,大多为新型经营主体在经营。开州区培育小水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公司1000多家,专业合作社31个。巫山县脆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10多个,20亩以上脆李果园780多个。万州区通过实施百万亩经果林工程,培育高素质农民4000多名,吸引了大批中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孕育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5个,新培育出农村技术能人1346人,为小水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促进了联农带农机制的探索与建立。重庆各区县在新发展小水果产业过程中,均按要求将财政支持资金部分量化农民持股,通过多种方式,联农带农,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万州区全面推进农业项目股权化改革、落实企业带贫责任、实施“三变”改革等,通过土地流转、资产收益、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就业务工、订单联接、生产托管、股权化改革等方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户收入。该区熊家镇黄金塝水果股份合作社将社员的270亩土地按97个股东平均入股,发展李产业,每位股民预计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巫山县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脆李产业,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全县低收入户与6577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链结机制。
促进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聚焦小水果,进行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为小水果产业发展赋能。市农业农村委、市特色水果产业技术体系编辑出版了《巫山脆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荔枝龙眼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等书籍。争取农业农村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重庆建立了综合试验站,实现全国荔枝龙眼专家与重庆市荔枝龙眼产业无缝对接,联合攻关龙眼荔枝技术。市农科院与巫山县人民政府加强合作,于2020年10月在巫山组建重庆市巫山脆李研究院,加强巫山脆李品种资源、裂果落果、配套包装、冷链设备、熟期调控等技术研发,为巫山脆李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甘示弱,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开展科技攻关。涪陵区睦和龙哥果品专业合作社在邀请果树专家精心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参与了“区域特色生态果品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三峡库区龙眼优质早结丰产试验示范”等国家、市级科研项目,与涪陵区经作中心联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优良品种“涪陵黄壳”龙眼,荣获涪陵区优质龙眼早结丰产成果一等奖。在南川区南平镇流转土地200多亩种植葡萄的重庆丛发农业公司,主动邀请中国葡萄协会会长晁无疾教授指导,采用最新专业技术精耕细作,其经营的葡萄园成为中国葡萄协会联系的高山葡萄示范基地。
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各区县都注重把拓展市场作为小水果发展的重要环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巫山县多措并举推介巫山脆李,使巫山脆李卖得远、卖得快、卖得好。2018年开始,该县制作巫山脆李专题宣传片,每年在中央电视台8个频道滚动播放1个月,定期举办李花节、脆李开园节等节会活动,利用农交会、西洽会等大型交易平台推介巫山脆李,在广州、北京等地举办推介会,大大提高了巫山脆李知名度,拓展了销售渠道,使巫山脆李远销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各经营主体也各显神通,利用传统销售渠道、电商平台、观光采摘等方式,全力抓好产品销售。
实现了增绿增收多重效益。重庆市雨热同季,小水果在雨季枝繁叶茂,为绿化国土、减少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小水果2021年实现产值115.92亿元,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涪陵区睦和龙哥果品专业合作社发展龙眼、荔枝等小水果2600亩,年实现销售收入45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年人均纯收入净增1500元以上。合作社先后荣获“全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重庆市“模范合作社”、涪陵区“优质龙眼种植科普示范基地”等。巫山县曲尺乡朝阳村3社王祖保,发展脆李20亩,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种植的脆李在2017年全国优质脆李品鉴会上被评为金奖,个人被评为全县脆李种植能手,成为了脆李种植的“土专家”,被聘为朝阳村脆李管护员,带动全村脆李种植户致富。
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殊气候成制约因素难以克服。重庆地处三峡库区,常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以李子为例,2021年3~5月,巫山等区县,由于花期遇雨,授粉不良以及花腐造成挂果量减少20%~30%;6月以后进入雨热同季天气,多次出现区域性暴雨,加重李子落果和裂果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巫山县减产10%,黔江区减产高达81.8%。南川区远雪农场种植200多亩李子,近两年均因连绵阴雨惨遭裂果落果之灾,“全军覆没”,颗粒未收。重庆瑜璟农业公司在涪陵区石沱镇大山村种植脆李350亩,2020年也因绵雨及突发冰雹灾害导致一颗未收。
品种多乱杂难以显优势。重庆市海拔高差大,地形地貌及小区气候多样,小水果种类较多,据市农技总站调度有15大类。每个种类又有多个品种,如葡萄有巨峰、巨玫瑰、阳光玫瑰、醉金香等。经营主体又盲目引种栽植,出现一个园中栽植多个种类,一个种类多个品种,虽然产品多样化,但很难集中力量形成“拳头”产品,除李子外,全市其他小水果基本无法显现优势。如武隆区仙女山镇的重庆寻梦园,建园之初种植了脆桃、蓝莓、梨、西洋李、草莓、葡萄等多个种类,每个种类又有多个品种,导致生产管护投入成本高,产品形不成批量,增加了销售难度。
生产规模较小难以打品牌。重庆市小水果生产主要面向当地市场,多为业主、农户自发种植,果园面积小,生产规模不大。市农技总站调度的15类小水果中,低于10万亩的达8个,其中不足1万亩的就有3个。由于规模小,除李子外,基本依靠业主和农户力量发展,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宣传,更无法打造品牌,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普及。小水果如葡萄、梨、猕猴桃、龙眼、荔枝等,技术要求高,管理要求十分精细。大多数小水果生长、开花和结果常受多雨高湿影响,造成病虫害严重,结实率低,病果、裂果、虫果多,要求管理必须到位;有的小水果还要进行保花保果作业,采取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否则难以做到优质稳产。这些技术的普及推广,既要求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甚至务工人员有一定基础知识、技术水平、操作能力,又要求有长期的技术指导、专业培训,难度非同一般。
相关对策和建议
走内涵式发展路径,着力提质增效。按照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要求,扩大小水果种植的空间很小。因此,要着眼现有小水果基地,在内涵式发展上做文章,科学合理改造老果园,从打造“三品一标”基地入手,集成推广绿色提质、高糖高产、节本增效、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提高现有小水果果园管护水平;强化小水果产后分级、包装、清洗、预贮预冷商品化处理,提高小水果商品率,推动小水果市场营销提档升级,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优化区域布局,适度规模经营。按照适地适种原则,在优势区域发展、提升和聚焦优势品种,引导优势品种在优势区域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在小水果集中的优势区域,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完善配套道路系统、水利电力、避雨设施等,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支持储藏保鲜、分拣包装、运输机械等设施装备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支持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组织化程度。为现有小水果经营主体发展排忧解难,引进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小水果产业,特别是支持专业大户、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带动农民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组织化程度,推进小水果产业发展。
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产业高质高效。小水果品种多,技术要求高,必须强化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要聚焦主导品种和“卡脖子”因素,加强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搞好示范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技术支撑,确保小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培植社会化服务主体,政策配套上大力支持社会化服务,为小水果产业现代化发展建立新型模式。
强化品牌打造,拓展市场销售。小水果主产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不好办、办不好、办不了的事,在市场宣传、品牌打造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真正使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心种植,卖出好价格,种出高效益。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