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提供坚实保障——写在“黑土地保护法”施行前夕
时间:2022-07-19 00:54:1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杨钰 字号:【

  7月初,一大早,吉林省德惠市鑫磊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磊便到自家玉米地转了一大圈。经过保护性耕作深松的黑土地上,绿色的玉米苗正茁壮生长。

  380万亩的耕地面积,95%为黑土地。为了保护并利用好黑土地,十年来,德惠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应用,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了1300万亩次……种种举措的有力落实,不但让田里农作物吃上了“营养餐”,而且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黑土粮仓,用好还得护好。“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对于黑土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简称“黑土地保护法”),将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为什么制定黑土地保护法?该法有什么特点?如何贯彻落实?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为黑土地保护“照方抓药”。

  “小快灵”立法,

  为保护黑土“加力”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地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调出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为筑牢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黑土地长期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重用轻养,缺乏保护和投入。土地肥力透支,耕层变浅,土壤酸化、沙化、盐渍化加剧,‘黑土变薄、地力变瘦、耕层变硬’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院长李洪文说,黑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将极大地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

  近年来,在实施一系列加强耕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基础上,党和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多项针对黑土地保护的相关政策。2017年7月,原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2020年,为了加快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又印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地方层面,2018年,我国首部关于黑土地保护的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面世。2021年,黑龙江省先后制定出台《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决定》《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采取“决定+条例”的模式,充分发挥立法引领黑土地保护的作用。

  黑土地保护工作层层推进的同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地方在落实与实践中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情况。“各区域黑土地保护政策协同性不强、未建立稳定持续保护机制,缺乏针对性、系统规范的黑土地保护措施。”李洪文说,亟需采取规范、有效的措施,通过法律保护好黑土地,遏制黑土地退化,提升黑土地质量,稳定提高黑土地生产能力,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凝聚合力保护黑土地资源,建立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这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之际,黑土地保护法历经三审,应时而生。由此,守护黑土粮仓的工作有了立法保护,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转化为了法律规定。

  黑土地保护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小快灵”。在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后,当年启动立法,当年完成起草工作,当年提请审议,且在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4月的半年时间内,黑土地保护法完成3次审议并获得通过,这在多年的立法工作中都是少见的。该法不分章节,共38条,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要求和原则、政府责任和协调机制、奖补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小快灵’立法,突出立法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着力保护黑土地中的耕地,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宪魁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草案)》的有关问题作说明时介绍了黑土地保护法的立法总体思路。

  “法律出台后,有关方面要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加快推进配套规定的制定、修改工作,确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及时、有效衔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二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支撑,为黑土粮仓“加油”

  吉林省梨树县百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田畴万顷。这里的黑土肥沃,抓起来成团,踩上去松软。

  两年前的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片玉米地,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他指出,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梨树模式是由核心团队来打造和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配套农机装备开发、技术推广四个体系来支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创新联盟副秘书长苗全说,梨树模式离不开科技支撑。

  在科技支撑方面,黑土地保护法明确规定,“采取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将黑土地保护、治理、修复和利用的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支持领域,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协同开展科技攻关。”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解宏图认为,要集成创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模式,构建黑土保护与利用的科技支撑体系,恢复重建黑土的健康可持续的生产功能。

  “在黑土地保护中,高校、科研院所等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占祥看来,一是要广泛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寻找到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科学路径,为科学保护黑土地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要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有针对性的黑土地侵蚀阻控、土壤地力提升、农田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和配套装备,破解“卡脖子”难题。三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制度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体系,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四是要强化科学技术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与农业管理部门、农事企业等密切合作,通过建立示范田、举办培训班和现场会等方式,加快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传播。

  黑土地保护法还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广科学的耕作制度”。在黑土地耕作区可以采取何种耕作制度以提高黑土地质量?

  “实行轮作、间作等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制度,在适宜地区推行粮豆轮作、粮豆间作、玉米绿肥作物混播等新型种植制度;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实施深松深耕整地,加深耕作层、打破犁底层,保水保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教授何进说。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员关义新认为,除了科学的种植制度和耕作技术外,还应该注重黑土退化修复的工程技术。“在风蚀严重地区,加大防风林带的建设,实施防风林带的科学有序布局;在水蚀较为严重的坡耕地,合理利用等高垄作种植、修筑梯田与侵蚀沟防护工程技术,进行风蚀水蚀的综合防控。”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升黑土地利用效率,农业机械非常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教授王庆杰介绍,据2021年统计数据,黑土地耕作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4%,机械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3%,但在中耕等田间管理环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黑土地保护法明确指出,“因地制宜推广免(少)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适宜的农业机械”。“目前相较于国外先进农机,我国农机具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仍有明显差距。”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宋正河说,以高速精量玉米免耕播种机为例,在一年一熟、地表秸秆覆盖量较少的条件下,国产玉米/大豆免耕精量播种机作业速度大约只有欧美等国家的一半,而且播种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种现象不仅有经营方式、农田条件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技术本身存在短板和弱项。他建议,加强黑土地耕作区农机具与种植制度、材料工艺、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等深度融合,必须建立健全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加大黑土地耕作区农机具研发支持力度。

  目前,东北地区已经打响了一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由中国科学院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的,以“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为目标,开展适用于不同气候类型和区域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攻关,为支撑黑土地永续利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从严从重,为保护力度“加码”

  路旁耕地上,一座座黑土堆成了连绵小山。这是去2021年东北春耕时节,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的一幕场景。这些黑土是有人用大型设备从地里挖出后,进行晾晒风干的。这些人以改良土地之名行挖土之实,并进行出售。五常市9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挖,公安机关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不仅五常市,东北其他地方也出现过盗卖黑土的案件,多被用于育苗、城市绿化、花草种植等。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有了国家层面的法律依据。黑土地保护法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禁止盗挖、滥挖和非法买卖黑土”。该法对于破坏黑土地资源的违法行为“从重处罚”,规定对于违法将黑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盗挖、滥挖黑土的,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的这三种情况,分别依照土地管理、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其中,在今年4月进行草案二次审议时,将非法出售黑土的罚款上限由每立方米2000元提高到如今的5000元。

  不仅从重处罚,还要压实黑土地保护责任,形成监督合力。黑土地保护法建立了考核监督制度,明确国务院对四省区人民政府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黑土地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要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报告黑土地保护情况,依法接受监督。

  为落实好黑土地保护法,农业农村部将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综合施策提升黑土质量,“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统筹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还田、深松整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保护性耕作等政策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推广多种类型保护性耕作5亿亩次,实施有机肥深翻还田1亿亩,推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说。

  黑土地保护法的出台,是我国“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的生动体现。不仅仅是黑土地,每一块耕地都需要认真呵护。只有依法保护黑土地,全国人民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呵护好耕地,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