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黑土地 守好“饭碗田”
时间:2022-07-19 00:53:4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谭景光 字号:【

  “黑土地保护法”明确规定,“国有农场应当对其经营管理范围内的黑土地加强保护,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并依法接受监督检查”。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有限公司拥有黑土良田187.7万亩。在积极探索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每个时间节点和重要历史发展上,尤其是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光荣使命上,友谊农场有限公司始终处在探路闯关、积累经验、引领示范的最前沿。

  “友谊农场有限公司产业增加值16.65亿元,同比增长17%;粮食总产21.3亿斤,同比增长12%……”这一串串数字,都是在守好黑土地的基础上实现的。黑土地是珍贵的耕地资源,也是农场当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命根子”。近年来,农场按照北大荒集团“32366”任务体系要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出了保护黑土地的“组合拳”,破解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问题,持续改善黑土地质量,守好“饭碗田”。

  上下联动,举好护土“指挥棒”

  农场以黑土耕地保护“田长制”为基础,通过农场、管理区、作业站、农户“四级田长”管理机制,按照“合理设置、明确职责、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层级分明、强化保护”的原则要求,设立一级田长9个、二级田长54个、三级田长400个、四级田长14812个,并采取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每一寸耕地,做到保护黑土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确保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常态化。

  在黑土地的“科技赋能”上,农场统筹规划,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投入科技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推广水田自动驾驶应用面积52万亩;大豆免少施肥技术应用面积40万亩;水稻侧深施肥应用面积34.6万亩;水旱田精准施肥技术应用面积33万亩;卫星平地技术应用面积25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应用面积18万亩;旱平免搅浆技术应用面积5万亩,这7项针对黑土地保护所推广的科学技术投入,无疑对进一步保护黑土地和释放粮食产能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为监测耕地质量,农场又投入2000万元,建立以数字农业综合管控平台为支撑,给黑土地保护装上了“大脑”,开启“智慧眼”和“处理器”,形成覆盖187.7万亩黑土地的大数据,真正为黑土地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

  在黑土地的“污染防治”上,“农药包装废弃物临时回收点”成为常态。带有包装废弃物回收标志的回收箱,在农场的每一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这是农场建立“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的一项具体措施。农场通过“掌上植保”APP建立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台账,设立县级储运站1个、临时回收点112个,通过专业运输、储存归集,进行无害化处置,从而防止农药残液等对土壤的污染。

  友谊农场有限公司通过为黑土保护建制、加强黑土监测、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守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

  融合优化,用活护土“工具箱”

  粮为政首,地为粮基。友谊农场有限公司在当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同时,积极协调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通过探索优化黑土地保护的路径和模式,保护好这珍贵的黑土资源。

  在黑土地的“强基固本”上,农田不仅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全面落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4万亩,占总面积的28.8%。2021年,农场为推进“六个替代”,加快实现“六个全覆盖”,开展规模化格田替代一般格田25万亩,每个格田在20亩左右,可增加作业面积6250亩,综合产量增加7500吨,综合增效1800万元左右。同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防洪、治涝、灌溉和渠相通、路相连的农田水利体系,不断提高农田防灾减灾能力。

  在黑土地的“用养结合”上,农场加强科学轮作等农艺措施应用。将用地养地的理念不断融入到农艺措施中,坚持“玉-玉-豆、玉-豆-经”轮作模式,每年轮作面积达45万亩左右,有效解决了土壤板结、重茬减产等问题。在耕作技术上,旱田在收获后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推行秸秆碎混还田模式进行保护性耕作,每年旱田深松面积1/3。水田推广翻耕为主、旋耕为辅的耕作技术,开展旱平免搅浆技术,避免春泡田过度搅浆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遏制板结逐年加重的趋势。2022年,农场又创新黑土地保护措施,打造种养结合的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将畜禽粪污转化成有机肥料,施用粪肥2.3万吨,还田作业达1.4万亩,这种粪肥还田培肥地力的新模式将得到大力推广。

  在黑土地“生态保护”上,农场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强23万亩林地管护工作,划定湿地保护区4.8万亩和基本草原1.5万亩红线。2021年补植补造580亩,更新过熟林18391立方米,实现林木蓄积量204万立方米,林带4000多条,林网2000多个,沟、渠、路、河旁全部达到绿化,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减少了农场的水土流失,友谊农场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农场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努力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持续提升耕地质量。2021年实现粮豆总产达21.3亿斤,同比增加2.28亿斤。

  推进求深,创新护土“杀手锏”

  在黑土地的“筑巢引凤”上,农场与中科院联合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全国首例玉米坡耕地“等高种植”技术,经过试验分析,与直垄耕作方式比,实现了减少水土流失量30%、减肥15%、增产5%、亩均增效230元的目标。示范区产量稳定在870公斤/亩左右,比常规生产田高70公斤/亩,突破了试验前的600公斤/亩产量瓶颈,将原来农户口中“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截至目前,该技术已推广5万亩,累计节本增效210万元,计划再通过3年时间全面积普及。为进一步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等高种植”基础上实施“等高宽埂”种植技术,试验面积270亩,通过在不降低实际耕种面积的前提下修筑了3条宽底矮埂,用筑埂这种方式来拦蓄“天上水”,既实现了保水、保土、保肥,同时在雨水量较大时还能实现排水功能,达到高产稳产均产的目标。

  2022年,农场全面深化与中科院合作,针对三江平原地下水位季节性下降、土壤障碍严重、低温冷凉、时空大数据缺乏等问题,组织28家科研院校单位121位各领域专家,开展“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寒地水田地力提升与抗逆丰产、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发展、多要素立体监测与模式成效评价”五种模式研究示范,落实试验示范面积6万亩,为三江平原土壤质量与产能提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场自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以来,辖区内耕地质量明显提升,粮食主产区亩均产量提高5%以上。下一步,农场将继续聚焦耕地管护与治理,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不断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之路。

  (作者系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