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一处景 产业大集聚——浙江省宁海县南岭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时间:2022-07-19 00:41:4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田佳琦 刘易作 字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三农既是“短板”,也是“主战场”,发展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则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桑洲镇的南岭村,是宁海乃至宁波南部最偏远的山村,曾经是一个破旧不堪的“薄弱村”。近年来,南岭村将村庄环境整治提升与农旅开发、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了集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之路,先后获得省3A级景区村庄、省级特色精品村、市级文明村、市级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探索与实践

  村庄环境华丽蝶变。2014年之前,村内一半以上的老房子长期闲置,村内道路泥泞不堪,到处是露天粪坑,六成村民搬离了村子。改变是从新农村建设开始的,南岭村被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创建村。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南岭村适时启动了村庄规划,着手打造富有特色的“花语小村”,充分利用“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精品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资金近1000万元。一是通过拆危房、拔粪坑、除废弃、清沟渠、整立面等整治措施,村庄环境由原先的“脏乱差”转变为“洁净美”。二是通过修建村民活动中心、生态公厕、村内道路、路灯照明等硬件设施,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三是通过规划设计,建了南山文化广场、谷神广场、乡村民宿、观景平台等一批项目和旅游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乡村产业转型嬗变。南岭村以油菜花出名。当年许多人外出打工后,山坡上的梯田一度荒废了。后来村民就播撒油菜籽,花季来临时,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油菜花沁人的香气。桑洲镇党委、政府与南岭村的领导班子看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的前景,决定改变过去一味靠政府财政补贴的路子,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盘活现有资源,将“农旅结合”确定为新发展路子。一是重视发展节庆旅游聚集人气。连续举办了油菜花节、茶艺赛、品茶会等活动,也参与了原农业部等主办的“美丽乡村快乐行”活动。来村里的游客接近20万人,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二是利用闲置古建筑发展民宿。利用村内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古民居,引进社会资本开发精品民宿,目前全村已有包括“南山驿”“楠山南”等4家精品民宿,客房50余间,社会资本投入约2500万元。三是注重线上线下结合提升产业链。依托文旅公司、精品民宿等平台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开发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以花为媒,把旅游产业链往长里伸,打造了黄金谷大地、滴水岩、南山古村等景观。目前都市田园、玩转南山等项目还在开发建设中。四是吸引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如轿辰集团除了在南岭村投资民宿外,已着手打造集体验与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家庭农场。

  文化要素挖潜聚变。南岭村有效利用本村多样的文化形态和丰富的资源,走出了一条文化振兴乡村的路子。一是红色文化。通过新乡贤王秀玲开办的家庭博物馆,向游客展示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的珍贵影像、遗物;通过南山讲堂宣讲王育和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传播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二是“五匠”文化。南岭村历来都出手艺人,其中以木匠、泥水匠、雕花、漆匠、石匠等“五匠”尤为出名。如村砌石文化展示馆,呈现了诸多与建筑有关的石砌文化现象。三是非遗文化。“大虫帽”“老虎鞋”等都是南岭村的著名非遗产品。南岭村通过举办乡村非遗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大虫帽、虎头鞋”的制作工艺流程,有效保护和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乡村特色旅游发展。

  发展环境借力求变。乡村振兴不是“等靠要”就能实现的。南岭村领导班子主动走访对接镇县市各级部门,获取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导入和政策倾斜,为推进乡村振兴寻找合作路径,拓展合作空间。通过对接市教育局、市文旅集团,推动该村顺利创建市级研学基地,引导广大中小学师生赴该村开展研学活动;对接宁波卫生职院,合作打造康养基地,为村民送去医疗卫生资源;对接市农业农村局、市级相关行业协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传统手工业提升,提升产业附加值;对接市有关高校,接入电商、直播平台等资源,推动学校实践活动落户该村,策划网红打卡活动,持续扩大影响力;对接文艺、文化、社科、生态环境等部门,加强最美宁波乡村等典型案例宣传推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基层组织优化蜕变。过去普遍存在村班子战斗力不强,村级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缺活力等问题。近年来,南岭村确立了以“党建+”模式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促美村富民的目标,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扎实开展村级组织整固提升、头雁领航、能人治村三大行动,为村庄整治建设、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等重点领域工作提供了执行力保证。一是近两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均一轮完成、高票当选,村班子交接平稳有序。二是对拆迁、土地征收、民宿开发承租等难点工作,镇村干部均齐心协力,抢抓完成,在短时间内跑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南岭加速度”。三是社会层面有序稳定,镇村干部排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村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四是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如村书记章正辉和下派“第一书记”徐林斌等常常几个星期不回家,带领党员干部为村里铺路、修桥、拆危房、整治环境。

  启示与借鉴

  从“一脚一身泥”到“一眼一处景”,从“一人一亩田”到“产业大集聚”,短短几年时间,偏僻山村实现了从“薄弱村”到“网红村”的华美蜕变。目前,全村常住人口已达200多人,增加了一倍多。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对其他地方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可以用“挖宝”“创业”“育人”“塑型”“造景”概括。

  “挖宝”——选出共同富裕路上的带头人。村级党组织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肩负着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一是要大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针对当前不少农村存在的班子成员年龄偏大、能力不强、后继无人等问题,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政治素质高、致富和组织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党员进入村级班子,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队,优化村级干部队伍。同时,用好市派农指员、驻村“第一书记”等下派干部及其派出单位的资源和专业优势,为农村发展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要高度重视后备干部培养。从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中筛选储备2名以上年纪轻、致富潜力大、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人选作为培养对象,充分发挥老支书、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三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政策掌握不深等问题,通过开展书记轮训、党日活动、专题培训、老支书讲堂等方式,有效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村委班子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

  “创业”——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一是实现错位发展,构建全产品链。当前,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已成为各地农村普遍选择的主导产业,若要突出特色,提升产业内涵,需要借助专业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品牌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来源于稀缺资源,还来自于创新的产品、有品质的服务。因此,要更多地在产品体系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实现高端产品与大众产品、套餐服务与定制服务相结合。二是明确主导产业,构建全产业链。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关联产业,推动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农业、旅游、民宿、餐饮、休闲运动、康养、电商等多元业态有机融合的全产业链,最大限度实现乡村全域化全时态高质量发展,让乡村资源全面开发、价值最大化。同时,积极扶持链主企业,为其发展提供更多要素支持,落地上下游配套项目。三是争取外部支持,构建全要素链。主动对接政府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积极争取在规划、技术、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和支持,把人才、科技和资本等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到乡村发展中。

  “育人”——培育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一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发展人才引培机制。党委政府要为乡村发展“筑巢引凤”,加大政策扶持、人才奖励等政策的覆盖面和执行力,提供足够的要素保障,将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完全释放到农村。政府、社会层面均要建立人才流向乡村基层的导向机制。乡村要主动营造家乡归属感、荣誉感的浓郁氛围,积极引导本地优秀外出群体回乡创业。二是要加大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力度。培养当地村民转变思维获得发展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不少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现象突出,导致留在本地的村民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往往较低,从事的更多只是餐饮、摊贩、土特产销售等低端服务业。因此,在进一步增强本地村民的经营意愿基础上,还要让更多村民通过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实践、理论提高、技能培训等方式,完成从小农生产者向现代生活服务提供者的转变,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三是要主动招才引智发挥返乡能人作用。积极发挥回乡能人、新乡贤等具有“乡愁”意识的返乡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如南岭村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王春燕返村成立谷物合作社;该村唤回的第一位乡贤王秀玲及其儿媳妇——“80后”设计师王瑶回村开了第一家精品农家乐“南山驿”,带动了整个南岭村的民宿产业发展。

  “塑型”——夯实共同富裕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核,要大力培育特色乡土文化,塑造乡村独特的个性气质,通过挖掘提升各类形态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一是以红色文化打造农村党史教育阵地。通过口述访谈、查阅历史档案等方式,系统梳理本地红色资源,包括革命烈士、老战士、红色家庭及其故事等,融党史学习、家训传承、核心价值观宣讲等多种教育形式于一体。二是以民俗文化打造人文历史研学基地。按照“可玩、可赏、可吃、可住”的理念,挖掘整理本地特色饮食、服饰、匠艺等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使本地村民和外来游客都能从中得到熏陶与教育。三是以生态文化打造旅游休闲精品线路。围绕乡村自然风光做文章,设计不同季节乡村游览主题线路,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根据地理环境条件合理开发体育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提升乡村康养和运动休闲旅游品牌。

  “造景”——保障共同富裕的农民利益。要增进农民利益,提升农民在共同富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方面,要打造有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的“硬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办好民生工程是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路径。要因地制宜地加快实施“百村精品、千村景区”工程,积极推进垃圾、污水、厕所等三大革命,加大低收入农户保障增收力度,通过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有利于提升农民获得感的“软环境”。既要积极对接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为乡村导入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各类资源,为老百姓提供切切实实的民生福利,也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及“可控下有序发展”原则,对引进落户农村的各类开发投资项目,在准入、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把关,确保不破坏当地生态、不影响老百姓长远利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